迟福林: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智库建设之路
2016年01月29日 19:57:06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2016年1月29日14:30,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举行第76期“记者大讲堂”,邀请迟福林以《转型闯关——“十三五”:以经济转型为主线的结构性改革》为题解读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实践。三项学习教育专网、新华网现场直播。

    迟福林,博士生导师,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人民政协报]我有一个问题是关于智库的。您领导的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从90年代就开始,就相当于我们的一个智库,并且一直在从事中国经济改革最前沿问题的研究。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时候,在《决定》里面我们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智库,一下子社会上兴起建设智库的热潮。我就请教您一个问题,您怎么评价我们当前社会上,高校或者政府主办的各种智库?他们的建设存在什么问题,您所领导的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特色又在哪里?谢谢。

    [迟福林]我不好说别人存在什么问题,我只说我们自己的体会。刚才讲了三句话,我把我们院的智库概括为9个字,独立性、网络型、国际化。

    首先,没有独立性很难客观开展研究,当然我们说问题导向、行动研究,绝不做批评研究,你要了解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网络型,我们一直坚持小机构、大网络。25年来的发展,得益于这套体制,我们加上北京分院四个人,总共是51人。

    但是我们网络做的特别好,我们这个网络在社会科学界,尤其是经济学界,能请到的都可以请到。我们现在和很多省,比如井冈山干部学院等建立巡回大讲堂,上个月22日大讲堂就有几千人。

    国际化,我们认为改革必须在比较研究中才能成功。 

    但是总体上走到今天,坚持改革的办法办院。公益化导向、企业化运作。如果我们没有会议产业怎么支撑我们的发展呢?所以我们1991年11月1日成立,1992年就向省政府报告自负盈亏,1993年改为企业,所以公益导向、企业化运作是我们坚定不移的运营方向。

    我们的国家走到今天,智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建设极为重要。建设智库,必须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智库建设的路子。这个路子是什么,可以有多少模式?

    完全行政化的智库发展是路子之一,可能需要多方面的探索。坚持以党和国家重要智库为主的同时,要鼓励各类专业人才、鼓励社会来支持智库。比如说在制度上,国外有财团法人,能不能形成一些好的制度安排,给各类智库建设形成一个好的氛围。

  点击进入直播页面>>>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刘艳丹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5058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