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的非洲
2015年10月08日 15:58:17  来源: 北京日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由中铁二局承建的埃塞俄比亚首条轻轨。朱磊摄

  由中铁二局承建的埃塞俄比亚首条轻轨。朱磊摄

  9月9日至17日,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了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两国,此行我们看得最多的是路,印象最深的是修路的中国企业。

  路,通向梦想

  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现代化建筑群,繁华的商业街,车排成长龙,人脚步匆匆、川流不息……而随处可见的大工地,穿梭往来的工程车,一群群头戴安全帽的工人,更让这座城市充满活力。这些大工地,都有中国企业的身影。

  中国有句老话: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在肯、埃两国同样适用。内罗毕外环路连接锡卡高速,是市区通往机场最便捷的一条道路,可眼下这条路陈旧拥堵,有的路段坑洼颠簸,弯多路窄,摊铺毗连,尘土呛人,十几公里的路往往要走上两个多小时。

  “要不了多久这里将发生变化。”中国电建所属水电十三局承建了外环路扩建工程。总工程师郭昆,80后,黑红脸庞,敦实质朴。在外修路十多年,跑了好几个国家。他介绍说,这条路总长13公里,由非洲发展银行和肯尼亚政府共同投资。项目今年1月开工,工期36个月。建成后,由单行道升级到双主车道,现在两个半小时的车程将缩短到10多分钟,大大方便当地人民。工程结构极复杂,需变更桥梁11座,交通不能断,沿途商铺多,还有多个大型厂区和居民区,拆迁协调难度大。为保工期,公司上下一天当两天用,没有休息日、节假日。晚上近9点我们离开时,会议室灯光仍然亮着。

  此前,郭昆他们参建了被誉为“中国路”的内罗毕-锡卡高速公路,这条路3年前通车后,明显改善了内罗毕交通状况,更打通了肯尼亚与邻国埃塞俄比亚的快速经济通道,极大提升了肯尼亚作为地区经济枢纽的地位。

  中肯合作最具代表性的项目是蒙内铁路。内罗毕机场方向,出市区十多公里,拐进一条南向的土路,尽头,就是中国路桥蒙内铁路第八项目部营区。通过三道门卫,进入一座方形大院子,绿草如茵,鲜花缤纷,一块褐色的巨石上面刻着八个大字:“交融天下 建者无疆”。“这是我们的施建理念。”项目部副经理王明军说。

  蒙内铁路扼东非咽喉要道,今年1月1日开工,项目总造价38亿美元,其中90%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优惠贷款。铁路设计全长480公里,东起港口城市蒙巴萨,西至首都内罗毕,贯穿境内7个郡,最终连接卢旺达、乌干达及南苏丹等东非内陆国家。2017年竣工通车后,将推动肯尼亚GDP增长1.5%。

  会议室,迎面墙上悬挂着蒙内标轨施工示意图,巨大的铁路沙盘上,蒙内铁路穿山越河,跨过东非野生动物栖息地。“这个我们考虑到了,专门为动物们留下了通道。”王明军指着沙盘上一个个下凹槽说。另一面墙上铺满图片,中肯两国高层视察签约、工人施工、工程进度等内容见证着铁路修建全过程。

  戴上红色的安全帽,我们登上高高的路基。放眼四望,一边是修好的路段,水泥浇筑的枕木上,笔直的铁轨伸向天边,与白云拥吻;一边则是窄窄的米轨——肯尼亚目前惟一一条铁路,百年前英国殖民时期修建,现在仍在使用。由于弯道多,控制系统老旧,运行速度非常缓慢,安全也不能保障。

  “蒙内铁路是按照咱们中国铁路一级标准进行设计施工的,现在从蒙巴萨至内罗毕得15个小时,修好后只需4.5个小时,为中国倡议的非洲"三大网络"中的铁路网建设再添动力。”王明军颇为自豪。

  修路期间,将带动当地就业3万人,仅中国路桥在肯尼亚就有当地员工1万多人,占员工总人数的90%。

  进入肯尼亚30年,中国路桥建设了20多个道路、桥梁、港口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200公里。今年春节,200多名中国员工没有回国与家人团聚,就在这院里吃的年夜饭。作为工会主席,王明军也是其中的一员。

  日前频传好消息:9月17日,首批6辆铺轨专用机车已抵达蒙巴萨港,后续8辆机车也将于10月底抵港,试铺架工作将启动;9月19日,肯尼亚政府与中国路桥签署合同,将蒙内铁路延长120公里至首都内罗毕西北部的奈瓦沙地区。

  非盟委员会主席德拉米尼·祖马曾说过,非洲有一个“世纪梦想”,就是将非洲所有国家的首都用高速铁路连接起来。蒙内铁路正是连接东非6国铁路网、形成东非交通大动脉的开端。

  “中国标准”成为热词

  “中国标准”一词在采访中被频频提起。毫无疑问,蒙内铁路是一条采用中国标准、中国资金、中国技术、中国管理、中国装备建造的国际干线铁路,将全方位带动中国铁路产业链走出国门。

  在埃塞俄比亚,中资企业占了70%—80%的市场份额。铁路、公路、桥梁、机场等基础设施中,中国公司承建的广告牌巨大而醒目。城市中心,轻轨犹如两条巨龙高高架起,向东南两向延展;两侧商贸繁华,高楼林立;蓝天下,站台上淡绿色幼苗状的雨篷分外打眼。9月20日,由中国中铁承建的埃塞首条轻轨正式开通运营。一期工程全长32公里,其中有5站2.6公里长共轨,双线设计,最高行车时速70公里,建设期间为当地增加了5000多个就业岗位,通车后每天运行16小时,极大地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该项工程耗资超过4.75亿美元,资金85%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

  开通前4天,在李克强总理同埃塞总理一起拧螺丝的地方,年轻的项目总工程师王建侃侃而谈:作为东非地区的第一条轻轨,项目采用的全部是中国标准:轻轨的钢材是从中国的钢铁厂进口过来的;机车是由中车集团生产的;通信系统使用的是华为的产品;信号系统的提供商来自上海;深圳地铁提供运营维护管理服务……这也是中国轻轨在非洲的第一个全产业链项目,即项目从融资、规划、设计、施工到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试营运、营运管理、设备维护等所有环节均执行中国的相关行业标准。中国标准的输出,可以极大带动国内产能输出,符合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工业4.0战略。

  此行,代表团还体验了埃塞第一条现代化高速公路——去年9月通车的亚的斯-阿达玛高速公路。路面平坦宽阔,两旁是广袤的非洲大草原和连绵起伏的山脉,牛羊成群,景色秀美,而收费站、标识牌、电子显示屏、服务区、出入口、护栏护坡等却似曾相识。原来,这正是按照中国标准修建的。项目经理胡彦伟来自中国交通建设集团,10年前从中央财经大学一毕业就到非洲修路。他说,为实施中国标准,公司花了3000多万元人民币把交通部全套设计规范翻译成英文。中国标准中很多条款比欧美更规范、更实用、更适应非洲发展。他认为,标准输出比劳动力输出更重要,可以带动国内机械装备、建筑材料和管理模式的产业链出口。

  中国标准还体现在人员培训上。高速路竣工后已移交埃塞高速公路管理公司。埃方副总经理阿比说,公司有300多名员工,都是中方来培训,高管则派往中国学习提高,不懂中国标准,管好高速是不可能办到的。蒙内铁路第八项目部有当地员工680多人,中国路桥为他们办夜校,搞培训,开展技能大赛,提升他们的技术能力。埃塞-吉布提铁路线施工期间,雇用的当地员工超过1万人,中国员工的“传、帮、带”,让其中不少当地人成为电焊、机械操作、电务通信等领域的行家里手。

  然而,一些企业反映, 推行中国标准并非一帆风顺,除了与欧美国家有竞争外,在翻译上现在还是企业行为,找的专家有的懂外语但不懂技术,反之亦然。他们建议有关部门组织强有力的翻译力量,把现有的与国际接轨的相关标准准确译成中英文,推动中国标准的输出。

  不仅仅是修路

  阿达玛风电场是埃塞绿色发展的典范。绿色的山坡上,耸立着一排排高大的塔筒,叶片随风转动,把埃塞第二大城市阿达玛的风化为源源不断的动力,点亮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在距亚的斯亚贝巴95公里,东非大裂谷咽喉之地,中国电建水电顾问集团承建了阿达玛风电场工程。一期安装34台机组,已竣工并网发电;二期工程安装102台机组,单机容量1500千瓦,总装机容量为153兆瓦,项目合同金额约3.45亿美元,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85%的融资支持,预计年发电量可达5亿度。

  华坚工业园开园7年,在不断磨合中走上正轨。卢其新副总介绍,园区4平方公里的土地已拿到土地证,一期开发2.33平方公里,今年底将开发剩下的面积;工业园区法正在加紧制定,年底将出台;华坚鞋业年产200万双,全部出口,为当地创造了3500个就业机会;江苏国泰要“走出去”入驻园区;为中国员工提供的宿舍楼已开始建设……

  在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孔子学院,我们看到了学生们的作业,中文清秀流畅。3年制汉语本科专业现有75人,14名学生今年7月毕业,全部就业。中非经贸合作紧密,项目繁多,而会中文的人才奇缺,这激发了当地青年学汉语的热情,目前埃塞有上万人学汉语。而在肯尼亚,孔子学院已达4所,在中国老师的指导下学太极、舞龙狮、排话剧,了解中国风土民情,该国还计划将中文列入中小学课程。

  中非多领域合作正蓬勃开展,方兴未艾。(郑京湘)

 
更多阅读:
· 中国新闻代表团出访肯尼亚、埃塞俄比亚
 
(责任编辑: 刘艳丹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4692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