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 国内唯一传媒博物馆涨姿势
2014年11月21日 14:39:16  来源: 北京晚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2014年11月21日讯,北京,偌大的北京城聚集着全国最好的教育资源,但这些高校除了每年向社会输送精英人才外,它们本身也都是一座精神上的富矿。在职场世界忙了一周,不妨周末到中戏的小剧场坐一坐看场戏,说不定台上的那个跑龙套的小角色就是明日之星;秋冬萧瑟的天气里,去中央美院的展馆欣赏一下大师们的杰作,在艺术的天地里重新描画多彩的世界;去传媒博物馆,在声光影的历史潮流中了解过去;珠海航展之后、《星际穿越》热播之时,到我国首个航空航天综合科技馆看看那些飞天精灵,顺带着也看看北航的帅哥;再或者,去承办过奥运会的北工大羽毛球馆打打球,在北体大的网球场上挥洒汗水,与奥运冠军来个偶遇如何……

中国传媒大学 国内唯一传媒博物馆涨姿势

中国传媒大学 国内唯一传媒博物馆涨姿势

    初冬的中国传媒大学校园并不萧瑟,除了来往穿梭的传媒学子,还有橘绿橙黄的绚烂景致可赏。新建没几年的图书馆特别气派,还有一个别致的名字,叫定福庄“大阅城”。据说,这是一个“学渣”修行为“学霸”的圣地,既能装得了“小清新”也走得起“高大上”,与吃喝玩乐的朝阳大悦城可谓比肩而立。就在这个图书馆的地下一层,有一所国内唯一的传媒博物馆。从广播馆开始逛,踩着时间的节点,一路走过电视馆、电影馆、传输设备馆,两个小时的时间很快过去。没想到一次无心的参观,竟让我从步入馆内的那一刻起就仿佛踏上了时光隧道。

    在广播馆最先看到的是各种无线电、广播电台设备,在这儿,听得到丘吉尔声讨希特勒的原声;听得到毛主席宣布国家成立时的庄严。广播馆里最精致的要算是老旧电唱机了。在我看来,与其说电唱机是一件实用品不如算是一件艺术品来得恰当,那烫金的喇叭、小巧的播放电针、老旧的唱片,腔调拉得长长的四季歌,还有周旋那甜腻腻的嗓子,是虽未曾见但在文学作品里已体验多次的老上海的味道。

    广播馆自然少不了各种收音机,春雷收音机、牡丹收扩对讲机、东方红晶体管收音机、55年产的小北京收音机、熊猫牌收音机、颇具时代特色的工农兵收音机……各式精致小巧的收音机经过时间的洗礼变成了一件件珍贵的艺术品,隔着玻璃看去,竟还有几分亲切。小时候,奶奶有个蓝色的袖珍收音机,秋天的傍晚,每次我缠着她讲故事的时候她就给我拨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让我抱着收音机听“小喇叭”广播,常常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虽然对于相机型号不是很懂,但看到那用相机组成的一整面墙时还是被震撼了。以往在电视里才能见到的老式Paris木质拉箱相机就有好几台,铜管镜头、玻璃底板,像手风琴一样的褶皱拉箱看上去很是古朴。1892年的木质相机、开创35mm相机先河的德国徕卡第一代、德国蔡司依康、美国柯达、耳熟能详的索尼,你想得到的相机这儿都有,估计爱相机的发烧友见了非欣喜若狂不可。

    不论是老式落地电视机,还是日立牌彩色柜式电视机,看完电视展厅里陈列的具有时代感的机子,就觉得老一辈人过得比现代人要仔细。如今,人们总是追求电视机的屏幕要更大、更清晰,但老一辈人不这样。那个时候的电视还带着一个木质的电视箱,或雕刻或烫字,总要显得雅致些,想必当时能有一台电视机该是件多么奢侈的事情啊。最有意思的是,电视展厅有一个仿制的CCTV主播台,游人可以正襟危坐、守着话筒、面对镜头,当一回CCTV的主播。

    电影馆实在太惊艳,一进门就是斯佳丽和瑞德深情相拥的巨幅海报,这个战火中坚强维持庄园、扯下窗帘做裙子也要体面地站在瑞特面前的女孩曾经是我崇拜的偶像。去的那天,电影分馆正在播放韩寒新作《后会无期》,宽大的屏幕,三五排柔软的小沙发,没有人打扰。许巍的歌声回荡在半开放空间里,就这么一个人坐在这儿安安静静地看场老电影,多好。

 
更多阅读:
· 中国传媒大学举办媒体融合研讨会
· 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田维义卸任:有难事@我
·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院长何苏六发言
·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教育国际联盟总部学院启动首期项目 
· 传媒大学高晓虹:《县委大院》让人感到一种艺术水准
·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院长高晓虹发言
 
(责任编辑: 周柏豫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38053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