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高原路 情系藏家人
2014年11月06日 12:46:03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央视西藏站站长陈琴  

    大家好,扎西德勒!我来自雪域高原,在西藏工作已4年多了。西藏的路,很多人喜欢称为天路,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两段在边远乡村的采访路,难度系数都非常高,是真正的天路。

    第一条是位于藏东南的墨脱路。它的难度系数高,是因为很多路段是悬挂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绝壁上。墨脱公路直到201310月,在中国三代交通人的努力下才建成。而之前,很多人不得不徒步翻越两座大雪山,甚至长眠在那里。

    这几年,中央电视台持续关注墨脱,推出《走进墨脱》等直播特别节目,我也是三进墨脱。最特别的一次,是去年10月,到墨脱县最偏远、也是唯一一个还需要溜索过江的岗玉村。那条溜索长200米,下面是湍急的江水,我还有恐高症,幸好当时喝了一碗当地村民的鸡爪谷酒,壮了壮胆,第一次五花大绑,绑了上去。

    【视频1

    这些孩子是特地从岗玉村过来接我们的。当我绑在了溜索上时,心里非常恐慌,又撤了下来……我的搭档扎旺说,“陈姐,要不你别去了,我去拍回来”。我当时就急了,怎么能不去了,对岸的村民还等着我们呢,第二次,我又绑上去了。滑过对岸,村民告诉说,我们是第一个到门巴族村落采访的媒体记者。

    好消息是,就在今年7月,岗玉桥建成了,墨脱县最后一个村告别了溜索过江的历史,村里丰收的玉米第一次可以卖出去了。    

    在岗玉村采访时,我还路遇了一对姐妹,45岁的样子,她们俩只有一双鞋,一人穿一只,山路很磨脚!这个情景,一直刻在我的脑海。不错,我是滑过了溜索,可是,如果传递不出百姓心声,没有形成推动力,我们的走访,价值又何在呢?“知屋漏者在宇下”,同甘共苦,把这一方百姓冷暖挂在心上,报道出去,形成推动力,这不正是我们这么多央视新闻人共同追寻的目标吗?

    我要分享的另一个故事,也跟路有关。这两张照片是我的好朋友洛松今年930日在微信上发的,洛松,是昌都地区边坝县沙丁乡的乡村医生,也是全国十佳最美乡村医生。

    【视频2

    2012年冬天,我们5天徒步骑马跟随洛松在怒江峡谷里巡诊,当时差点倒在了路上。为什么,因为大部分时间,我们都舍不得骑马,山路太陡,马的膝盖很容易受伤,路途上有一匹白马就瘫倒在草地上。我们徒步走路,吃的是糌粑,还有一种当地叫“圆根”的土萝卜,拌点老干妈,真的是减肥之旅。当我们终于走到这座5200多米的雪山脚下时,我的体力已极度透支,瘫倒在雪地上,那个时候,我就在雪地想,可能红军战士就是我这样躺在雪地里休息一下,就永远站不起来了!如果那个时候,洛松没有给我10颗丹参滴丸和两瓶葡萄糖液,或许,我真的要挂在那里。后来,在大家帮助下,我拉着马尾巴才爬上了山。到了山顶,我和洛松还有同行的藏族汉子们,一起坐在风雪中休息,洛松拉着我的手哭道:“陈姐,这条路以前没有人走过,别人也不了解我这十八年的乡村医生是怎么走过来,只有你了解,因为你走了”。

    我在微信里含着热泪回了一段话:这一路走来,终见你结出硕果!我们一直都在努力走着自己的路,不要犹豫,不要怀疑,不要放弃! 因为我们的报道,西藏提高了全区乡村医生的待遇。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从骑着牦牛上珠峰去科考,到阿里地区无人区拍摄藏羚羊,越是艰难的新闻之路,越会沉淀出好的新闻故事! “侠骨柔情”、“百姓情怀”,“为民服务、为国所用”,这就是我17年来的新闻之路。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关注西藏先天性心脏病儿童,走基层,最终推动了“免费医疗救治方案”的出台。数千名西藏先心病孩子们的命运得到改变!生命总有另一扇门打开,好记者就是那开门的人! 

    现在,我们又在打开新的一扇门——帮助西藏盲童获得学龄前教育。就像图片里6岁的旺姆,既看不见,也听不见。她的老师吉拉也是盲人,吉拉凭着微弱的光感,创办了全国第一家盲童幼儿园。今年五月,旺姆在拉萨的康复中心戴上了助听器,那一刻,她第一次听到自己的声音,我们没有想到旺姆深深叹了口气,两行热泪从她的脸庞滑下;那一刻,我,一直在跟拍的汪哥,还有吉拉,我们都哭了,因为旺姆终于走进了有声世界!

    爱这一方土,帮这一方人,虽然一次次面临生与死的考验,但是做有用的新闻,做有用的新闻人,我从未放弃!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高国全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3765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