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闽赣主流媒体采访 上杭:毛泽东乡村夜话
2014年10月26日 11:01:25  来源: 湖南日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天高云淡、江澄水碧。10月24日,湘闽赣三省主流媒体采访组来到著名的古田会议召开地——福建省上杭县,瞻遗址,访农家,观新貌,抚今追昔,感受红色沃土的厚重底蕴和沧桑巨变。

    采访的第一站就是古田镇,一个群山环抱、水秀山明的闽西小镇。

    古田会议纪念馆,正厅碑刻上写道:“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古田镇溪背村廖家祠堂举行,史称‘古田会议’。会议通过了党和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了如何从加强思想建设入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建设党绝对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古田闻名遐迩,古田人倍感自豪。

    “古田会议纪念馆建馆50年,已进行4次提质改造,现在有10个展厅,收录图片300多件,收藏文物307件……”纪念馆馆长曾汉辉如数家珍。

    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并成为全国70多家军事院校的教育培训基地,日均接待游客近万人次。今年国庆节期间,该馆最多的一天就接待3万多人次。

    纪念馆与古田会议以及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遗址,构成古田“红色资源方阵”。

    祠堂依旧,物是人非。在古田会议旧址,“古田会议永放光芒”这令人耳熟能详的8个鲜红大字,高悬于廖家祠堂飞檐翘角的屋顶之上,闪耀在英雄辈出的八闽大地,镌刻在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史上。

    古田人将“红色之歌”谱在大地之上。廖红卿就是这样的人。2008年以来,廖红卿在古田会议旧址所在地溪背村相邻的五龙村,办起了“红色青年之家”农家乐,口味好,信誉好,俨然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据点”,每年要接待数十拨全国各地的高校学生。

    “红军客栈”、“红军食堂”、“红军茶馆” ……清一色“红字号”的旅游休闲场所,犹如一颗颗红宝石,错落有致地点缀在古田的青山绿水之间。

    昔日因“八山一水一分田”贫穷落后的偏僻小镇,如今农民的年纯收入达7729元,2011年还一脚跨入全国文明村镇行列。

    才访古田,又到才溪。

    10月24日下午,采访组马不停蹄,赶到距古田50公里之遥的才溪镇。

    才溪是当时中央苏区的模范乡。1933年11月,毛泽东同志第3次到才溪进行为期10多天的调查,形成了《才溪乡调查》这一经典篇目,系统总结了才溪乡政权建设、扩大红军、经济建设、拥军优属、支援前线、文化教育等模范事迹,用事实回答了“在国内战争的环境下,根据地建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这一重要问题,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次调查研究是我们党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生动写照。

    毛泽东一把雨伞,一盏马灯,一个笔记本,连续3晚夜宿才溪乡苏维埃政府,和农民、工人、妇女代表促膝谈心的故事,至今在当地广泛流传。如今,他所用过的马灯、睡过的木板床,仍保存在才溪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内,睹物思人,肃然起敬。

    踏进才溪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0个矗立在田野上的硕大无比的“毛体字”映入眼帘,直冲肺腑。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工作人员讲述的一个农民自改客家山歌的故事,则令记者神清气爽。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是一首从苏区流传至今的客家山歌。有感于干部作风的转变,客家山歌有了新版本:“党员干部新面貌,下到田头去办公。白天齐心抓项目,晚上进村访群众。干群同心创伟业,又见苏区好作风。”

    81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当年毛泽东跋山涉水做调查的才溪乡上坑村,茅草房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充满现代活力与生机的红色旅游城。敢闯敢干的才溪人走广州、闯深圳,进军建筑业,打响全国“建筑之乡”品牌,全镇建筑产业年产值近40亿元。

    一年20多亿元的财政收入,上杭面貌焕然一新。游览上杭后,上海游客王晓鸥感慨:这还是印象中“老、少、边、穷”的上杭老区吗?我看边远、贫困这样的帽子,已被上杭远远甩到了太平洋。(记者 李军 曾楚禹 福建日报记者 黄如飞)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周柏豫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3743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