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服务人民
2014年10月23日 09:03:12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在创作方法上,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

    实践证明,任何具有崇高美的、启发人们向善向上的作品,事实上都是把现实精神和浪漫情怀这两样东西结合得比较出色的。所谓现实主义精神,就是要直面时代和实践,以科学的态度和真实的笔触去抒写人民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创造活动。所谓浪漫主义情怀,就是在现实中发掘出真善美,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邪恶,给人民以奋进的力量,让人民看到光明的未来。真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艺家,对生活,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对人民,是不会丧失信心的,总是会在哪怕不尽如人意的生活中,发掘和展示真善美,传播和激发正能量,从而在入木三分的还原生活的真实描写中,想象着未来,进而给人民以希望,让人民看到前途。同样,真正伟大的浪漫主义文艺家,绝不会只仰望星空,而不低头看看自己脚踩的大地,更不会突发奇想地想象着能够扯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其想象的形式或许天马行空,但这空间不会是自我陶醉、自我封闭的内心世界,其精神思想的翅膀,总发端于并且借助于现实生活的支撑,背后依然是浓郁的现实情结,表达着对现实生活难以割舍的关怀和态度。

    在创作的文化渊源上,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这里需特别提到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性,是当今文艺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传统文化中有大量人民性的思想精华,毛泽东曾经从中国教育史的角度做过集中概括,他说:“中国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的有教无类,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人定胜天,屈原的批判君恶,司马迁的颂扬反抗,王充、范缜、柳宗元、张载、王夫之的古代唯物论,关汉卿、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的民主文学,孙中山的民主革命,诸人情况不同,许多人并无教育专著,然而上举那些,不能不影响对人民的教育,谈中国教育史,应当提到他们。”文艺作品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影响、引导和感染人民的,本质上属于广义上的教育。中国文化里面就有一个诗教传统,就是通过读诗、诵诗、学诗,来传承优秀文化,涵养修身立世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公开表示,他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就是重视这种诗教传统。因此,在处理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上,我们既要大胆继承,体现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但也不能厚古薄今、以古非今,而是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精神相融相通,这才是人民群众需要的文艺。

    这里涉及如何借鉴现代西方各种各样的文化资源的问题。毫无疑问,从文艺发展规律的角度讲,任何既成的文化,只要有用,只要能够有利于科学反映现实生活,都需要继承和借鉴。但任何继承和借鉴,依然离不开当下的人民生活的土壤,离不开人民在自己的长期文化传统的熏染过程中,形成的欣赏习惯和美学精神。他山之石固然可以攻玉, 但人民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喜欢的玉,却不只是靠他山之石就能够打磨得像模像样的。相反,照搬现代西方的思想精神来进行创作而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我们并不罕见,可以说是多有常有。所谓水土不服,就是作品常常为人民看不懂,或者只成为小圈子艺术,由此使文艺服务于人民的链条发生断裂。这样,问题又回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面来了。所谓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就是中华文化的作风、中华文化的气派,就是中国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思考问题的方式,观察、提炼、反映现实生活的审美方式和美学精神,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观赏文艺作品的审美习惯。

    总的来说,人民需要的文艺作品,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有筋骨,就是有思想立场,有信仰坚持;有道德,就是教人向上向善;有温度,就是情感价值取向上的感染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上述四条创作要求,最终都要落实到这三种作品气质上面。(陈晋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会长)

   上一页 1 2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高国全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5741337361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