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最近怎么了?
2012年10月17日 08:55:18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打印 关闭 

  自2003年中国电影进行全面的产业化改革以来,在近10年的时间里,中国电影票房收入从不到1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131.15亿元,影院数量猛增,观众的观影热情持续高涨,中国电影发展成就喜人。然而,在这些成绩背后,却时有业内人士、观众对当前电影过度娱乐化、同质化、商业化等问题的批评,高票房、低口碑,重数量、轻质量,商业有力、艺术乏力……在日前的第21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上,电影界专家学者深入把脉当下中国电影创作出现的热点问题,提出了不少有针对性、前瞻性的对策、建议。

  ■国产“大片”怎么了?

  套用视觉盛宴的生产模式,忽视情节内容锻造

  近来,国产史诗电影《白鹿原》票房过亿,导演王全安也“成功”跻身中国亿元导演俱乐部。自张艺谋的《英雄》问世以来,中国式大片曾一度与高票房划等号,票房过亿也成为一些导演确立自身成就的商业标杆。然而,近几年,大制作、大投入的商业大片却因内容的空洞、混乱、贫乏,票房回收愈加呈现出低迷态势。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梁振华认为,重视套用制作视觉盛宴的生产模式而忽视影片情节内容的锻造,是中国式大片存在的普遍问题。无论是《孔子》、《赵氏孤儿》,还是《鸿门宴》、《战国》、《白蛇传说》、《画壁》等,无一例外地用精雕细琢的声色光影包裹具有东方民族标签的故事元素,采用深孚票房号召力的各工种演职人员班底以壮大声势,再配套以强大发行体系进行地毯式的宣传营销。诸多元素拼盘组合的创作方式构成了制造中国式大片的核心工艺,机械化的复制拼贴遵循了商业社会的产品运营模式,使得这些电影即使在内容上存在重大缺陷,却依然能在市场上产生票房号召力,这种模式如果重复套用,必然会伤害电影艺术本身。

  在当下的电影市场中,“大片救市”的倾向愈加明显。国产电影的品牌过于依赖少数几部年度大片、期望集中于少数几个大导演身上,这种市场生态对中国电影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在相对成熟的电影市场体系内,大片和中小成本电影、商业片和艺术片都可以找到自身的位置和发展空间,实现各自的产业价值、美学价值。

  ■古装动作片怎么了?

  历经类型的闪转腾挪之后盛极而衰,上半年出现“空窗期”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索亚斌认为,自电影产业化以来,从创作层面看,最大的隐忧莫过于卖座影片样式的单调和匮乏。10年来,古装动作大片一直是最具票房号召力的类型,但在历经了武侠传奇、历史演义和魔幻玄幻等子类型的闪转腾挪之后,2011年古装大片终于呈现出盛极而衰的颓废迹象,2012年上半年更是出现了半年之久的“空窗期”。古装动作类型的陷落,是中国商业电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活力的典型例证。

  当然,古装动作片不再独揽大局,爱情片、喜剧片渐趋活跃,填补了这一空白。中国电影在创作类型上出现的新趋向引发了不少专家的关注。而观众的审美趣味也不再满足于对类型本身的期盼,更希望能在电影中找到现实的关照和情感的载体。

   1 2 下一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孟洁 )
更多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