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扬:以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工作
2011年11月09日 10:48:59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新华社总编室主任 刘思扬

    河南省林州市临淇镇白泉村,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前右)采访72岁的村支书。新华社记者 赵鹏 摄

    基层是新闻的源头活水。不深入基层,就把握不了社会脉搏,反映不了时代要求。

    10月16日,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该稿的采写,源于9月份我们跟随李从军社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在李从军社长的带领下,锤炼思想,深入采访,构思写作,修改打磨,走过的是一条艰辛备尝的锻造精品之路,更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

    为什么选择红旗渠?李从军这样解释:我们所选择的主题,必须是时代所需要的,人民所呼唤的。在红旗渠这样一片特殊的土地上,去寻找时代精神,去挖掘时代价值,现实意义重大。

    经过多天采访和深入思考,我们提炼出了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内涵:“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息,奋斗不已”。这16个字,是《守望》这篇稿件闪光的思想和灵魂。

    当林州从落后迈入小康,当中国从贫困走向富足,当社会某些地方出现精神缺失,我们该如何对待曾经拥有的那种精神?该如何继续耕耘、守望民族的精神家园?从思考之初,林州的采访调研就有了很高的思想站位。

    在林州那几天,我们从重修红旗渠现场到太行山深处小山村,从企业车间到林州普通人生活,在采访中感受着当代红旗渠儿女的精神风貌,把握着历史和精神的传承与脉动。

    经过艰苦采访,我们掌握了20多个人物故事,加上历史和现实的资料,素材十分丰富。面对大大小小的故事,一摞一摞的材料,究竟如何布局?李从军社长和我们反复讨论后,确定将文章分为理想、豪气、执著、奉献和咏叹5个部分。但是,如何避免直白的表达,更好地体现思想的内涵?我们想到了“太行”这个意象,并最终确定了“太行之梦”、“太行之气”、“太行之力”、“太行之爱”、“太行之魂”5个小标题。布局完成,意象找到了,就像是画好了一条龙,我们还需要画一双眼睛让它真正活起来。

    李从军社长反复思考后,提出了《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这个题目的诞生和主线的贯穿,极为关键。因为它将文章的5个部分聚焦在对精神家园的守望上,并且突出了传奇色彩。

    主题主线找到了,如何在表达方式上更有特色?我们运用文学中穿越的手法。穿越之中,夹叙夹议,抒情叙事议论融为一体,文章跌宕起伏的节奏和思想力度得到较好表现。同时,我们以神话故事点染,将中国画的写意及拙中藏巧的方法糅进行文中,增强了立体感与意境美。

    新闻界“走转改”活动正在走向深入,如何采写出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是我们工作的一大着力点。

    《守望》一稿立意之始,即把准了时代跳动的脉搏,切中了当前社会某些地方信仰缺失的要害,呼唤人们心中那份神圣、崇高以及奋斗不止的激情,因此才强烈地撞击人们的心灵。正如读者所说,“当今社会不少人精神匮乏,甚至产生信仰危机。这篇文章以当前的社会精神状态为背景,对中华民族应该守望什么样的精神家园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历史性深度追问与探索,并给出了铿锵有力的回答”。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只有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敏锐感知时代潮流,把党和政府要说的与人民群众想听的结合起来,不断锤炼和升华思想,才能让思想的力量推动发展,让精神的光彩照耀时代。

    基层,永远是新闻的源头;生活,永远是新闻的富矿;人民,永远是我们的老师。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高国全 )
更多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