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一日]杨皓:回延安,传承新时期的历史责任
2011年08月07日 09:20:03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小讲解员马艺璇在枣园革命旧址在接受记者采访。

83是“中央新闻单位青年编辑记者延安行”活动的第一天,来自18家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的100名青年编辑记者,在当日凌晨到达延安后,开始为期一周的实践之旅。

本次活动按照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由中宣部和全国“三教办”具体组织实施。

青年编辑记者们3日参观了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等,在这些革命旧址,一幕幕曾经的革命战斗生活片段、一幅幅陕甘宁根据地军民奋勇杀敌的历史画面浮现在眼前。延安之行让青年编辑记者们踏着先辈们的足迹,被鲜活的历史包围着,接受着革命老区最庄严的洗礼。正如中国记协党组书记、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翟惠生所说:“从党的奋斗历程中,从新闻前辈的成长足迹中,可以感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感悟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源泉和与时俱进的巨大感召力,感悟到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的现实重要意义所在,从而获取精神的力量与思想的养分。”

在枣园革命旧址,一批小讲解员引起了记者编辑们的注意,9岁半的小讲解员马艺璇告诉记者,她来自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小,当小讲解员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她是利用周末和寒暑假等业余时间进行免费义务讲解,挺喜欢这样的服务,觉得自己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延安的历史,做好延安精神的小接班人。

在延安纪念馆,一批批参观的人群再次说明延安精神在新时代正在焕发新的光彩。记者发现,前来参观的人中有一部分是家人带着孩子一同前往的,他们表示,现在正值孩子们放暑假,带孩子来延安的目的就是让他们切身实地的了解党的发展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将党的理念和信仰传递下去。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告诉记者,目前,延安的住宿很紧张,吴起镇和安塞县等地都需要提前一个月预约,这一方面说明人们对延安精神的热爱,延安旅游业未来发展还有很大的潜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政府下一步需要加强对延安红色旅游产业建设。

此外,百名编辑记者聆听了延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薛文忠有关延安发展情况的讲解,同时,延安市委讲师团副团长、延安干部学院兼职教授安振华做了题为“让延安精神投射出新的时代光芒”汇报会,他提出了延安精神的原生态含义(即抗大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实事求是的整风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只见公仆不见官”的公仆精神)以及延安精神在新时代下的价值意义。他告诫青年编辑记者们“勿忘延安,带着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勿忘延安,带着一份缠绵绵的情感;勿忘延安,带着一声声急切切的呼喊;勿忘延安,带着一个响铮铮的答案。”

革命圣地延安是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出发点和解放战争转折点。此次延安行让青年编辑记者们认识到,回到延安,身上更多了一份传承新时期延安精神的历史责任感,延安精神的理想和信念正在新的时代中被传承下去,“用延安精神建设发展延安”正成为延安人建设家乡的新方向。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张爽 )
更多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