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周勇:以学教活动为助推器 促媒体转型上新台阶
2010年12月29日 09:41:24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编者按:前不久,三项学习教育专网记者就重庆市“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专访了重庆市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勇。周勇介绍说,在十六大以来的几年中,重庆市新闻战线遵照中央和市委的要求,按照市委宣传部、市三教办的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市府中心工作,积极引导、推动媒体转型,取得显著效果。在今后的几年中,全市新闻界将按照新近提出的“12字目标——抓管理、讲引导、重特色、强品牌,”力争在新闻宣传、管理、队伍建设方面有新的更大的成效。现将专访内容刊登于此,以飨读者。

    周勇简介:

    周勇,重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重庆市中国近现代史学术带头人,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红岩春秋》杂志社社长,是重庆市最早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之一。

    自1979年以来,即从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互联网新闻宣传理论和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开拓性的成果。其著作《建设因特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重庆通史》、《重庆抗战史:1931-1945》等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和省市社科成果一二等奖。

重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周勇

专网记者:重庆市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一直抓得紧且有实效,开展的各类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促进了媒体竞争逐渐走向有序和规范。请您谈谈这其中哪些方面最有特色,也最有成效?

周勇:早在2006930,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了以“媒体转型”为载体,认真贯彻落实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具体要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事忠高度重视媒体转型工作,亲自设计和提出目标,并召开专门会议进行部署,针对重庆媒体整体存在的定位趋同、相互炒作、市场混乱等问题,提出了“把定向(把握定位和方向),上品位,防炒作,去不良”12字媒体转型目标。我们认为,这12字目标实际上是媒体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不能逾越的底线。为此,我们制定了实现目标的工作步骤,即第一年要有显著成效,第二年要有根本变化,第三年要实现目标、达到转型。现在来看,这12字转型目标已基本达到。

专网记者:如您所说“把定向,上品位,防炒作,去不良”这12字目标是对媒体的基本要求,也可以看作是为解决定位趋同、相互炒作、市场混乱等问题下的一剂猛药。那么,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重庆市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呢?

周勇: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集中组织宣传报道,引导媒体把握正确的定位和导向。

一是策划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围绕中央和地方的中心工作,每年设定一个主题,先后组织了“‘三个代表’在重庆”、“科学发展新重庆”、“和谐奋进兴重庆”、“直辖十年看重庆”、“新起点·新跨越”、“光辉历程——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活动。每次活动均对重庆的40个区县和40多个行业进行重点报道,所有稿件均在重庆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在重庆电视台《重庆新闻联播》播出,80多篇重点稿件形成了重庆主要媒体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基本格局和导向。

二是组织大型全国性专题宣传报道。2007年组织“重庆媒体沿海行”,用半个多月的时间对沿海城市的建设成果、发展经验和先进理念进行集中报道。2008年组织“潮涌神州——改革开放30年巡礼”大型采访活动,行程几万公里,时间持续3个月。采访团所到城市,《重庆日报》均用一个整版的篇幅进行重点报道,重庆电视台同时制作一部20分钟的专题片。2009年,按照市委提出的建设“五个重庆”,即“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的发展新目标、新追求,组织“五个重庆”专题采访,到大连、厦门等地采访报道。这些报道均在重庆产生很大影响。

三是组织战役性宣传报道。包括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改革开放3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以及重庆直辖10周年等战役性宣传报道。

四是组织典型宣传报道。这几年我们不断挖掘各个方面鲜活的人物典型,在重庆影响很大。特别是2007年,我们推出了重庆市公仆楷模——梁平县虎城镇原党委书记邓平寿的感人事迹,在重庆市乃至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入选中国“双百”人物。另外,市委市政府设置“增光贡献奖”,每年评选十位为重庆增光添彩的典型人物,同时我们媒体也开展评选最能打动人们心灵的“感动重庆十大人物”活动。这些典型人物的宣传弘扬了社会正气,树立了良好形象。

五是组织有关民生主题的宣传报道。策划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政策解读等方面的宣传报道。有一些媒体在民生宣传方面做得很好,有创新也有口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重庆晚报就做得很突出。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将重庆晚报作为进一步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试点,从2007年年初开始着力打造一支“巷子记者”队伍。重庆晚报社区新闻部实行片区责任制,每个记者负责一片城区,这个区域的每条街道、每个社区都是他的“责任地”。记者们把自己的名片挨家挨户散发,并且制作了一批写有自己名字和电话的牌子挂在居委会信息墙和部分居民家中,让居民“有事找巷子记者”。很多居民都把“巷子记者”当作贴心朋友,积极地为记者提供新闻线索,同时遇到烦心事甚至家长里短的琐事也习惯找记者倾诉。在社区干部和居民的支持下,记者的信息渠道畅通了,新闻素材不愁了,社区群众也成了他们最忠实的读者。记者在用心了解百姓苦乐、努力采写百姓关心的新闻的同时,也经常用爱心行动传递着和谐之音。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向全体社区记者发出倡议,与自己“责任区”内的一个困难家庭结成长期帮扶对子。帮扶内容包括经常性慰问,随时了解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同时还要定期将自己的部分稿费捐助给该家庭。倡议得到了积极响应,全体记者在两个星期内就确定了各自的帮扶家庭。社区新闻的开掘,让重庆晚报尝到“甜头”。搞好社区新闻既保证了内容健康、格调清新,也增强了可读性、接近性,争取到了读者,改变了采编人员中存在的社会新闻才有卖点的观念。同时,也给重庆晚报带来了众多的荣誉。20081月,全国“三教办”对重庆晚报打造“巷子记者”、践行“三贴近”的做法给以肯定。20083月,全国“三教办”在重庆举办的全国“关注民生 共建和谐”新闻研讨会,重庆晚报打造“巷子记者”的经验受到中宣部表扬,并做主题发言,经验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报道。20062008年连续三年,重庆晚报的社区新闻在重庆市好新闻评选和全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各种荣誉。重庆晚报的“新闻故事”栏目,是重庆市唯一的中国新闻奖获奖栏目。

2、通过规范管理和量化考核制度,提升媒体的宣传报道质量

一是这些年重庆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运行机制,每天、每周、每月、每季、每半年、每年都有规范性的管理程序和基本制度。如每个工作日都召开评报会,市属主要报纸评报员参加,评议当天报纸,并将评报情况归纳成文,上传到各个报社电脑采编系统上,供每一位编辑记者了解掌握。这种评报内容很实用,也很有针对性,很受报社欢迎。每周召开新闻协调会,主要媒体的评报员和总编室主任参加会议;每月召开阅评会,阅评分为日常阅评(即一事一议或一稿一议)、定向阅评(也称登门阅评,即固定时间到一家媒体,对其一段时间内的报道进行阅评)、专题阅评(即针对战役性报道进行阅评)、互动阅评(即两家媒体互相阅评);每个季度召开通气会;每半年召开情况通报会,邀请有关领导向媒体通报情况;全年召开一次新闻工作会议,总结上年工作,部署来年安排。

二是从2004年起建立了采编系列和经营系列的量化考核制度,对媒体日常宣传报道和广告经营行为进行打分,无论奖励或处罚,均以分数为依据。如采编系列宣传报道做得好就有加分,得分前三名将受到表彰奖励。同时也有处罚,扣满500分,媒体第一副职停职;扣满1000分,总编辑停职;扣满1500分,报纸停刊整顿。经营系列的处罚是扣满500分,广告部的分管副主任停职;扣满1000分,广告部主任停职;扣满1500分,分管经营的副总编停职。实践证明,这个制度赏罚分明,便于操作,因此十分有效,对媒体的促进作用明显。

三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新闻队伍的整体素质。每年都组织媒体中层干部集中培训,请有关领导、专家、学者进行授课。从2003年开始,我们用两年时间把包括区县报纸电台电视台在内的全市新闻单位一线采编人员2000多人全部培训一遍。今年着重开展针对性培训,我们与上海复旦大学联合举办了培训班,组织重庆最优秀的媒体负责同志、采编骨干40多人,到复旦大学培训半个月,为新闻单位培养人才。还举办了文化体育记者专题培训等。同时各个媒体每年都会自己组织一些培训活动,如重庆日报的“每月一课”、重庆晚报的“周末大讲坛”等,都做得有声有色。2010年,我们利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颁布的契机,在全市新闻媒体中开展了新闻采编人员大规模培训工作,对重庆市属各新闻单位和各区县(自治县)媒体的近1000名记者编辑进行了为期4天的集中培训,重点对《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进行了普及和学习,推动了“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向纵深发展。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高国全 )
更多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