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天津电视台记者组组长陈国望:用新闻的武器推动社会进步
2010年11月09日 10:27:56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编者按:在采访现场看到陈国望老师,印象最深的是他诙谐的笑容,而他的经历听起来并不让人感到轻松。他曾经三次进入可可西里采访,在西藏昌都他曾经历差点被水冲走的险境。他以范长江的名言“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而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座右铭,他欣赏第一届长江奖获得者艾丰说的“记者不能做新闻的挑剔者和旁观者”,并以记者的责任与担当守望公平与正义,反映百姓呼声,推动社会进步。

    从一个趣闻中发现了一个有巨大价值的新闻线索;然而,从他诙谐的笑容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新闻记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他诙谐的笑容中,我们懂得了新闻记者要永葆激情,要勇于担当,要把新闻变成推动社会进步的武器。

    11月8日,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天津电视台记者组组长陈国望接受本网专访 冯振宇摄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这一期的传媒人物专访节目,今天我们请到的嘉宾是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天津电视台记者组组长陈国望。陈老师,您好。

    陈国望: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能给我们谈谈您是怎样走上新闻这条路的?您的新闻生涯中对您影响比较大的经历有哪些?

    陈国望:其实我是音乐学院毕业的,离记者这条路是很远的,也是一个很巧合的机会,1999年我进入了一个区电视台,在那里度过了四年的时光,那四年是打下一个良好基础的阶段。后来我到了天津有线电视台,观众的范围扩大了,大家对我的关注也增加了,我自己觉得对新闻的热情也被激发出来了。当时我们去可可西里采访的时候,先后一共三次进入了可可西里,这是非常难得的一个机遇。当时是天津南开大学的一个学生,他在可可西里遇到了野牦牛群,这个报道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们也为那里捐了很多钱,让记者把这些捐款送到可可西里。当时第一人选的那个记者不是我,他可能由于身体原因不敢去无人区,所以就轮到我了,我觉得自己挺幸运的。

    第一次去可可西里的时候是大年三十,我们是听着放炮的声音进去的,在大年初一凌晨我们走到半路的时候,遭遇了一伙盗猎分子,当时海拔5000米,温度是零下40度,但是很荣幸的拍摄到了抓获7名盗猎分子的场面,当时前面开枪,我们就不顾一切的跑过去拍摄。

    主持人:您到了可可西里,不觉得害怕吗?

    陈国望:在这个时候,一个记者果除了本能的我要去拍一个东西之外,关键就是你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是别人能去,那么记者就应该能去,无论是我的信条也好,还是自己安慰自己也好,别人能走的路,我也能走。

    主持人:除了工作需要,您很开心有这样的机会,您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陈国望:当时就是为了环保,因为那是世纪之交,整个中国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天津滦河上游已经开始断流,天津的水源已经很紧张了,于是就要开始从黄河调水,但是黄河也开始断水了,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水的珍贵,所以非常重视环保。所以一个记者能够跟观众的感受共振起来,能够和他们想得一样,我觉得这是一个基本因素。

    主持人:您以范长江的名言“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而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请问您的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何而来?

    陈国望:其实范长江的西北之行,后来他写就了《中国的西北角》,也是从天津出发。我看了很多范长江的文章,真的是忧国忧民,我强烈地感觉到,他从百姓的角度去发现社会的问题和不足,然后把这些问题和不足表达出来。他的言语色彩非常强烈,让读者一下就能体会到这种感受,我觉得作为记者是光荣的。因为这个行业能够有那么多的电视观众,他们花自己的时间去看你做的报道,有千千万万的观众都信任你,这是多么大的荣誉。如果你做的不好,就对不起观众。

   1 2 3 下一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高国全 )
更多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