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社长包临轩:报纸要有主张 新闻要有魅力
2010年11月08日 13:13:54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生活报》社长包临轩接受本网专访 冯振宇摄

    主持人:都市类报纸要办既有深度,又要有人文情怀,其中的重要部分是文化报道。在新闻同质化的今天,文化新闻的同质化现象尤其严重。《生活报》如何让黑龙江的读者感觉到有品质在里面呢?

    包临轩:应该说就我们自己《生活报》的新闻实践来看,我们觉得报纸有没有文化意识,追不追求文化含量,可能是决定这份报纸能否继续生存、能否形成个性的问题。《生活报》是非常重视文化的,目前都市报在服务性报道和民生报道普遍做得比较好,到全国各地去看,都市报的市场化程度都是非常高的,在咱们国家的媒体中也是一个普遍现象。但是都市报的文化品位问题却出现了差异。

    民生和服务是分层次的,如何能够见出层次?文化是总开关,如果不注重文化元素,服务和民生都不可能提升到更高的层面上。《生活报》在注重媒体报道的文化性上也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生活报》关于旅游的报道在满足读者的文化需求方面还是比较多的,哈尔滨在发展过程当中是以冰雪闻名,我们作为黑龙江人是非常自豪的,而且现在黑龙江全省都已经发展起来了。夏季的黑龙江和哈尔滨其实也是非常好的,但是人们仅知道冬天的黑龙江和哈尔滨,避暑经济、避暑旅游在哈尔滨、在黑龙江其实是有着广泛发展前景的,但是人们普遍忽略了。

    近年来我们开始重视,《生活报》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旅游报道不仅仅是旅游问题,旅游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指标。说一个人爱旅游,就说明这个人爱美好的东西,爱美好的事物,这里面和文化有关。所以我认为旅游报道和文化的相关性是最直接的,我们一直比较重视旅游报道。前年的时候,我们针对哈尔滨的夏季做了一个报道,就是“冰城夏都”的报道。第一、为什么说哈尔滨是“冰城夏都”?我们把哈尔滨湿地资源利用了,松花江北岸的湿地是连成片的,通过报道我们组织热心读者,形成一个互动,搞了一个夏游松花江的活动。船沿着江边走的时候,景色非常的美,这个活动的影响巨大。由于《生活报》的倡导,哈尔滨从去年开始,夏天有了游船夜游松花江。

    现在哈尔滨的夏季旅游非常火爆,通过报道,《生活报》不仅仅关心老百姓的吃、穿、住,也关心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我们又做哈尔滨旅游十大系列:哈尔滨工厂旅游系列,机车、火车头、车厢是哈尔滨的工业旅游;哈尔滨教堂建筑旅游系列、哈尔滨专题博物馆系列等。《生活报》通过旅游报道实现它的文化价值。

    中国当代文学名著以黑龙江为题材的非常之多,比如说《呼兰河传》、《夜幕下的哈尔滨》、《暴风骤雨》、《林海雪原》,带四部名著游龙江,可以把这些东西发掘出来。《林海雪原》里的杨子荣就牺牲在黑龙江海林,当地政府为《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做了一个雕像,雕像的对面就是纪念馆,我们《生活报》后来又写了一个《迎曲波回林海雪原》。旅游报道实际上就是文化报道,发掘了黑龙江的文化资源,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财富,不仅仅促进了黑龙江的文化发展、旅游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提升了黑龙江的软实力,使我们黑龙江的形象变得更加美好。

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生活报》社长包临轩为本网留言 冯振宇摄

    主持人:您报社年轻的同事说您“道是无情却有情”,您是怎样看待年轻编辑记者的成长的?在报社里为他们创造了怎样的成长和成才的环境?对他们您有什么样的要求和期望?

    包临轩:说起“道是无情却有情”其实是批评我的意思,因为我的性格比较急,对待工作比较严格,有时候笑容少了一点,但是我是爱这支团队的,他们也都知道。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让大家形成一个共同的理想和意愿,我们提出“办有主张的报纸,做有魅力的新闻”,就是要用新闻影响生活,你是否同意和赞成,同意是前提。在机制上有保证,我们每个季度都要评首席记者的,不超过十个人,如果表现好就拿最高的稿酬,如果做得不好就下去了,都是动态的,人人都有机会,只要你努力都能够成为名记者。要打造学习型团队,这是一个学习的时代,这是一个你学习都未必跟得上的时代,我们注重自我培训和“走出去”培训。到最发达的地区去学习,这也是一种文化福利,只有优秀的人才有机会出去。我们以后还是会继续努力做的。

    主持人:明天就是记者节了,您跟我们的同行说几句祝福的话吧。

    包临轩:记者节马上就要到来了,我们的新闻同仁都非常辛苦,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忙碌,但是我们热爱者自己的职业,我们都是快乐的,希望我们永远幸福快乐地工作。

    主持人:谢谢。

   上一页 1 2 3 4 5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朱希琳 )
更多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