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前进报》副社长杜树人:热血书真情 铁骨铸军魂
2010年10月11日 11:12:17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第十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前进报社副社长杜树人接受本网专访 冯振宇摄

第十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前进报社副社长杜树人接受本网专访 冯振宇摄

    杜树人简介:辽宁朝阳人,1959年生,1977年入伍,现任沈阳军区前进报社副社长,大校军衔。当记者30年,4次荣立二等功,1次荣立三等功,2009年被评为辽宁省十佳新闻工作者。在媒体上首次提出“科技练兵”概念;参加1998年抗洪抢险、2003年抗击“非典”和2008年抗震救灾报道;发现并报道了9个在全国全军有重大影响的典型;65篇作品获各类新闻奖,其中5篇作品获中国新闻奖,10篇作品获军队新闻奖一等奖,12篇作品获辽宁新闻奖一等奖;2009年获第十届长江韬奋奖,是截至当年军区、军兵种第一个、也是部队一线媒体唯一获得此奖项者。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中国记协网和新华网联合举办的人物专访,今天我们请到的嘉宾是第十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前进报》杜树人副社长。杜社长您好!

    杜树人:您好!

    主持人:您是截至当年军区、军兵种报纸采编人员获得长江韬奋奖的第一人,也是部队一线媒体唯一获得这个奖项的人。能给我们谈谈您是怎样走上新闻这条路的?您的新闻生涯中对您影响比较大的一些经历有哪些?

    杜树人:因为热爱,我才走上了这条路。入伍后,我在连队当了两年战士。后来,上级机关看我文字尚可,就把我调到分部报道组。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在《解放军报》发表了七篇文章,在《前进报》发表了二十多篇文章。从此,我就喜欢上了新闻报道这一行。如果说,在此之前我还没有明确目标的话,那么这时我有了清晰的目标:争取当一名军事记者。后来,我被借调到军区联勤部秘书处。正干得起劲儿时,前进报社领导问我,想不想到报社工作。我当时很矛盾,显然,报社的地位、条件、发展空间不如秘书处。可是,我很喜欢记者这个职业,怎么办?家里人异口同声地说,你还犹豫什么啊?你文字功底比较扎实,进步肯定比报社快。在前进报社,天天爬格子,爬一辈子也是个记者。我说,我非常喜欢当记者。喜爱,就能出成果。喜爱,心情也舒畅。当秘书虽然不错,但不是我的最爱。在我的坚持下,我走进了前进报社。没想到,我前脚刚进报社,后脚军区政治部就立了一条规矩,正排职干部不能调入军区机关。当时我是正排职,调入关系还没办,这样,我只得离开报社。秘书处回不去了,我选择到中朝边境的一个连队锻炼。当了一年半指导员后,报社又把我调回来了。当上记者后,我接连出了不少成果。这时,四总部机关的一些部门领导找到我,问想不想进总部机关工作,我说,我就喜爱记者这一行,别的工作我怕干不好,谢谢对我的高看。这样,我就给自己留了一条路,那就是当记者。

    我觉得,人的经历决定人的命运。刚入伍时,我当了一年战士,当了一年班长。这两年,我知道了什么叫做士兵,怎样才能当好一个士兵。后来,我当了一年半指导员。明白了怎样才能和兵打成一片,怎样才能带好兵。最重要的是,当过兵头和将尾,对部队基层的情况就比较熟悉了。据我了解,在军队的新闻工作者中,真正在连队任过职,而且当过连队主官的记者是不多见的。后来,我参加了辽宁大学中文系语言文字函授班学习,四年点灯熬油,夯实了文字基础。1987年,我考上南京政治学院,主学新闻传播专业。对我来说,这是个重大转折。正课时间,我在学校听课。业余时间,我在南京大学选修了十几门课,比如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学、西方绘画史、世界宗教史等等。听了这些课,开阔了眼界,丰富了思想,底子越来越扎实了。毕业后,我经常到部队基层采访,发现并推出九个在全军和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比如《军中孔繁森——林正书》、《继母情》、《白与黑》等等。这种发现和撰写重大典型的经历,使我懂得了,怎样发现挖掘重大线索,怎样撰写重大典型报道,怎样推广宣传重大典型。特别是在九八抗洪一线和抗击非典前线,我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不仅写出了几篇获得全国大奖的精品,而且使思想道德得到洗礼。

    主持人:您曾引用《大学》中的一句话“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作为获得第十届长江韬奋奖的获奖感言,请问您是如何做到“宁静”而后“致远”的?

    杜树人:宁静是一种素质,宁静是一种能力,宁静也是一种境界。如何达到宁静的境界?我认为,宁静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是宁静的环境,一个是宁静的心境。宁静的环境,一个是要善于寻找,一个是要善于创造。比如说,我当编辑、记者二十几年来,星期天、双休日、节假日,一般情况下,我都关掉电话和手机,为的是创造一个宁静的环境,集中心思学习或写稿。再比如,一早一晚比较安静,可以利用好这两个时间段,看点书或写点啥。近一段时间,我每天早上五点多钟起床,学习或写稿两个小时。晚上下班后,我拿出三个小时,用于学习或工作。这样,一天就能挤出五个多小时,而且效率比较高。我觉得,宁静的环境是创造出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如何营造宁静的心境?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做到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富贵不能淫。不羡富,不慕贵,满足于生活现状,满意于自己的职务,一心一意做好本职工作,才能求到心静。二是贫贱不能移。家贫志不移,位卑气不改,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初衷不改,才能求到心静。三是威武不能屈。不屈威势,不畏威权,才能求到心静。四是宠辱不能惊。得誉不得意,被辱不忘形,才能求到心静。五是欢戚不能变。碰到高兴事儿时,能保持平常心态,遇到悲戚事儿时,能保持静谧的心情,才能求得心静。我当记者几十年,努力工作,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绊,不为官所困,所以无论在何时何种情况下,都有保持平常心态,所以能有六十多篇作品获奖,有十几篇作品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主持人:您在九八抗洪、抗击非典、抗震救灾中深入前线、身处险境,是什么精神或力量在支撑您这样勇往直前?

    杜树人:闻到战鼓之声就忘其家忘其身。新鲜是军事新闻的生命,影响是军事新闻的价值。作为军事记者,要想写出新鲜的有价值的新闻,就必须第一个到达现场,第一个写出新闻,第一时间传播于广大读者之中。然而,当第一个是要冒风险的,甚至有很大的危险。这就要求军事记者不怕艰,不怕难,不怕险,不怕阻。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我觉得,有了不怕死的精神,就什么都不怕了。在抢险救灾中,我的耳边总是响起“咚咚”的战鼓声,我的血被敲热了,被敲沸腾了!而沸腾的热血就像奔腾的战马一样,是不可遏制的。所以,在抢险救灾中我多次冲在前面。

    英雄和英雄的行为激励着我。在九八抗洪中,开始我在吉林抗洪一线,后来到哈尔滨江北抗洪一线。我和官兵们住在抗洪大坝上,每天和汹涌的洪水搏斗。二十多天的奋战,我忘记了危险,忘记了困难。因为,在我身边有上万名官兵。他们个个都是英雄,个个都是榜样。他们如雷的喊声,盖过了乌云的轰隆声。他们用自己的肉躯,挡住了咆哮的洪魔。他们,给了我信心和力量。

    在不断的感动和感激中滋生力量。在抗洪大坝上,每天都让我感动,让我流泪。老军人拿出珍藏了二十七年的茅台酒,为尖刀排的战士倒酒;七八岁的“红领巾”一个劲往我们手里塞鸡蛋,蛋皮上画着各种各样的彩图;八十岁的老奶奶满脸泪水,拿着湿毛巾给我们擦脸擦背……那一个个场景,一个个画面,让我感动,让我激动。我心里一遍遍地告诫自己,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你不能退缩,就是洪水淹到了你的脖子,也不能退缩。

    把军人的职责举过自己的头顶。军事记者,首先是军人,然后才是记者。不是一名合格的军人,就无法成为合格的记者。大灾来临,大难当前,军事记者要首先想到你是一名军人,一名头顶蓝天脚踏大地的军人。所以,当洪水来临时,我响应组织的号召,第一个冲了上去,并交出了合格的答卷。当非典肆虐时,我也第一个冲了上去,记下了医护人员的精彩瞬间。两次“第一个”,我拿了两个全国大奖,这是考卷,也是回报。

   1 2 3 4 下一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朱希琳 )
更多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