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新闻单位百名青年编辑记者寻根西柏坡活动综述
2010年05月30日 20:48:30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牢记“两个务必” 坚守新闻之根

    ——百名青年编辑记者寻根西柏坡活动综述

    新华网北京5月29日电(记者王争 杨光 吴秀萍 程卓)为期一周的“中央新闻单位百名青年编辑记者寻根西柏坡”活动29日结束。在一周的时间里,青年编辑记者们接受了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也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原则。

    牢记“两个务必”:在历史中感受“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纪念馆前的五大书记铸像 高国全摄

青年编辑记者们向着革命圣地进发 高国全摄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是中国著名的革命圣地、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等组成的中央工作委员会先期进驻西柏坡,在这里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颁布并实施了《全国土地法大纲》。此后,全中国范围内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使“耕者有其田”成为现实。

    在西柏坡纪念馆中,珍藏着一封哈尔滨农民写给毛泽东的信。信中写道:“毛主席呀,没有您我们真得饿死啦。这回我们都翻身了。分了地分了马分了衣服粮食都有吃有穿也都抱团了……眼看到冬天了你那里很冷吧,给你捎去了一件皮大氅,一双靴子,一双毛袜,一顶帽子。这是我们的翻身果实,也是我们的一点点心意,请您收下吧……”质朴的语言流露出农民们真挚的情感令人感动,很多青年编辑记者在这封泛黄的信前驻足观看、拍照。

《大决战——三大战役》半景画 高国全摄

    1948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来到西柏坡,在这里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国青年报》记者王聪聪对西柏坡纪念馆中再现三大战役的场景印象深刻。她说,来到这里,仿佛是看到了活生生的历史,与在书本中学到的感觉不同,深切地感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精神。

独轮小推车前,讲解员深情地唱起了民谣。高国全摄

    中国革命的胜利,与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纪念馆展示的一个独轮小推车前,讲解员深情地唱起了当时在西柏坡一带流传的民谣:“最后一碗饭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

    《中国新闻出版报》的记者王玉娟说,听着民谣,看着那些当时人民群众支前的图片,感到非常的震撼,甚至感动得流泪。中国的人民群众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革命老区的人民是如此淳朴,可敬、可爱。作为当代的新闻工作者,我们应该用自己的纸和笔,更多地为他们服务。

    1949年3月,毛泽东和党中央在西柏坡提出了要求同志们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作风,这“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

    河北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彦坤说,“两个务必”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青年新闻工作者应当更好地学习、研究这一精神,更多地宣传这一精神,也应当在生活和工作中实践这一精神。

    西柏坡也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摇篮。《人民日报》在距西柏坡不远的平山县里庄创刊,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的事业在这里取得重大发展,范长江、张磐石等著名新闻工作者都曾在这里工作过。从这里开始,中国新闻的报道重点,由以报道战争为主逐渐转为以报道国家建设为主。

青年编辑记者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庄严宣誓 王玉娟摄

    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居,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前,青年编辑记者们庄严宣誓,将时刻牢记“两个务必”精神,继承和发扬当年的革命传统和新闻工作优良传统,努力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新闻工作者。

   1 2 下一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高国全 )
更多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