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王争:史林山——永远歌唱二小放牛郎
2010年05月27日 16:41:50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第三组队员在王二小墓前听史山林讲述王二小英雄事迹 新华社王争摄

第三组队员在王二小墓前听史山林讲述王二小英雄事迹 王东民摄 

    “牛儿还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参加“寻根西柏坡”活动的第三组队员在平山县宅北乡南滚龙沟村深情哼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面前,群山绿树环抱中,就是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墓。

    “其实,二小不姓王,”史林山老人介绍说:“他姓闫,叫闫福华,家中行二,小名二小,滚龙沟村人。他是个孩子头,人们都叫他孩子王。”

    80高龄的史林山老人当年是二小的伙伴,二小把日本鬼子引开时,他飞奔向报社汇报敌情。当时二小只有13岁。

    解放后,史林山曾担任南滚龙沟村党支部书记。如今,老人主动担当起村史讲解员的任务。在不宽敞的南滚龙沟村村史展览馆里,他戴着一顶灰蓝色八路军帽,满怀激情,说起村史、老区抗战史如数家珍,兴致起来,就高声唱起山歌小调,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5月26日清晨,在史林山老人的带领下,第三组队员上山拜祭了二小墓,参观了新华广播电台旧址、邓拓和丁一岚旧居,以及《晋察冀日报》编辑部和印刷厂旧址。茫茫太行,山间小道虽经修整,却也让队员们花了不小的力气。而史林山老人步履轻松,有时一步迈上两级台阶,把年轻人甩到了后头。

    “我每个礼拜至少爬两次山,一来一去得有10公里。”这是一位80岁的老人说出来的话。

    在二小墓前,老人向队员们介绍说,西北战地服务团记者方冰了解二小的事迹后,与作家劫夫创作了《歌唱二小放牛郎》,并发表在1942年《晋察冀日报》元旦副刊上,从此二小的事迹广为流传。“其实歌词的节奏是‘放牛的孩子王——二小’,后来人们就唱成‘王二小’了。”他说:“我唱不了这支歌,它一共有七段,最多唱到第五段就再也唱不下去了,心里非常难受。”

    “向二小哥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在老人的带领下,第三组全体队员向二小墓行礼、默哀。

    “把二小哥的墓修起来,让人们能看到二小。这样,我死也能瞑目了。”老人的眼圈红了,声音哽咽。

    继续上行,第三组一行来到二小遇害处。此处名叫铧子尖,寓意山势陡峭如犁铧的尖。小路旁是一小块平地,上方是二十多米高的山崖,洁白的山花恣情绽放。

    在这里,老人详细介绍了二小遇害的经过。

    “当时日寇围剿《晋察冀日报》社,我和二小发现后,二小让我去送信,他就带着鬼子在山沟里乱转。到黄昏时,他来到这个山崖上,想与鬼子同归于尽。由于年岁太小,没有力气,被鬼子看出破绽。鬼子用刺刀把他挑下山崖。我当时已经把信送到,报社已经安全转移。当时我窝在对面的山洞里,亲眼看到他被刺刀挑下山。”

    老人的眼泪夺眶而出,泣不成声。“二小哥为了报社,也为了我,牺牲了自己。”在场的队员无不为之动容,久久不语。

    在《晋察冀日报》社印刷厂旧址——一间牛棚,在新华广播电台旧址——三间小屋,在邓拓、丁一岚旧居——一处农家院,史林山向队员详细介绍了当时的工作和生活情形。队员们深受教育,体味着新中国新闻事业创业的艰辛。

    “史林山老人的父亲和哥哥都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了,他亲身经历了那段血雨腥风的困苦岁月,是我们非常尊敬的老前辈。”宅北乡党委副书记武会龙对我们说:“他可是我们乡,也是我们党的财富啊!”

    “有这么多人来看二小哥,他会安息的,我也为他自豪。”史林山说。

    下山的路上,天空下起濛濛小雨,队员们再次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追忆抗日英雄二小的不只有史林山老人,还有我们,以及更多的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的接班人。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朱希琳 )
更多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