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热点聚焦
李英华:"百名记者在基层"是"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有效载体
2009年07月27日 08:23:59  来源: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天津电台"百名记者在基层"赴内蒙古小分队总结交流

图为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台长、总编辑李英华接受中国记协网专访 华翔 摄

    记者:刚刚结束的百名青年编辑记者延安行活动是中央新闻单位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一次集中而生动的实践,在新闻界再次掀起了下基层体验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新闻源的热潮。其实,早在2004年初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就启动了"百名记者在基层"活动,一路走来,已经近6年的时间。作为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台长、总编辑,请您概括介绍一下四年来开展活动的情况。

    李英华:"百名记者在基层"是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响应中宣部、中国记协号召,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创新实践,从2006年到现在,共组织41批348人次深入基层,发稿上千篇。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在改革开放的火热生活中,在抗震救灾的战场上,都留下了天津广播人的足迹:《情系北大荒》小分队北上黑龙江萝北县的"天津庄"、《踏着先辈的足迹》小分队奔赴延安、《走进渔村》小分队出海体验生活、《再续西部情结》小分队进军甘肃、《聚焦新农村》小分队开赴齐齐哈尔甘南县、《情满昌都》小分队来到援藏干部身边、《相约呼伦贝尔》小分队置身在美丽的大草原、《军魂》小分队与战士一起站岗出操、《用爱心伴你前行》小分队与陕西地震灾民同呼吸,共命运……

    这种集中选择一个远离大城市的艰苦环境,集体采访一个主题,有领队、有选题,练思想、练作风、练业务的大型采访实践,深受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的欢迎。

  记者:我们了解到,在"百名记者在基层"活动之前你们就已经开展过"百名记者下基层"的活动,后来改为"百名记者在基层"。请您介绍一下这个活动发起的背景,为什么要改名,这一字之差又意味着什么?

    李英华:2003年10月,中宣部、中国记协等单位联合发出通知,在全国新闻工作者中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我们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台务会、编委会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作为队伍建设的有力抓手,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活动,使它真正收到理论联系实际、触动记者心灵的效果。

    从2004年开始,我们组织年轻记者深入基层脱产调研一个月,尝试以这种形式推动记者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我们要求下去的同志每人都有调研提纲,回来之后要写出调研报告,最后还要评出获奖论文。这种形式虽然有一些成效,但由于是单兵作战,没有沟通、没有带动、没有交流,大多数记者是在不情愿的前提下被"逼"下基层的,虽然台里做了规定,对下基层的同志记工作量、给补贴,但自觉性高的收获大,抓不住要领的收获就小,还有的深入不下去,无获而归。

    为了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我们又尝试着把个人单独调研变成有组织、有领队、有目标的下基层调研和体验生活。2006年春节刚过,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选派总编室副主任崔涛带队,率领七名年轻的记者,到远离天津七百多公里以外的天津涉县铁厂边采访边体验生活。恰好这七名记者加上领队都是女同志,被称为"八女进山"。在那里,年轻的记者们在老记者的带领下,边学边干,一组生动鲜活的系列报道《天铁的春天》在天津和涉县引起强烈反响,这种深入基层的形式也得到了记者们的欢迎。从此,旨在锻炼记者、培训队伍的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百名记者在基层"活动就拉开了序幕。

    开始的时候,我们为这个活动起的名字叫"百名记者下基层",后来,我们把"下"改成了"在",一字之差,表明一种态度,一种积极的、活跃的、动态的"百名记者在基层",这就是我们的初衷。

    记者:要使一项活动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并持之以恒,关键是要靠规章制度作保证,形成长效机制,才能常抓不懈。"百名记者在基层"是如何保障的?

    李英华:"百名记者在基层"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在制度上重点抓了几个方面:①列入台务会、编委会的议事日程,年初做出计划安排,遇有特殊情况再做调整;②要有一个组织机构专门负责,或是明确某个部门负责,全台的培训工作由人力资源部负责,"百名记者在基层"由总编室负责,人力资源部协助;③要有专门的经费保证,从2004年开始,伴随着全台的财务制度改革,每年拿出100万――200万作为培训专款,各路小分队做出预算,经批准后执行。据统计,四年中在"百名记者在基层"活动中支出的经费达150万元;④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如《"百名记者在基层"工作流程》、《"百名记者在基层"经费标准和报销规定》等。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高海英 )
更多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