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记协评奖 >> 中国新闻奖
交锋---广播新闻访谈节目魅力所在
2007年08月27日 16:35:41  来源:中华新闻传媒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牛海鸣

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专题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市民与社会》,是一档以政情民意沟通交流为主旨的新闻谈话节目,在每年讨论的200多个话题中,有关公共政策的探讨占70%以上。《质疑上海"二期课改"》探讨的是刚刚在上海实施两年的第二期课程改革这一公共政策。这次对话请到了上海市教委分管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副主任,直面矛盾焦点"二期课改是否有问题?"。把质疑摆在公共媒体的平台上,与质疑对象的负责人面对面讨论,是这档广播新闻访谈节目最吸引人的"看点"。

  对话·交锋

    一档精彩的广播新闻访谈节目,话题选择是关键。它决定了谈话内容是不是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然而,好的话题怎样展开,"开门见山"就能有足够的吸引力吗?在这期《质疑上海"二期课改"》的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开场便运用了大量先期节目素材,并通过声音--家长、老师质疑的声音把问题提了出来:"二期课改越改越难,这样下去谈何减负?";"这样的教材好像要让一年级小朋友也要有刘翔的速度,姚明的高度?";"二期课改改得家长陪读,这绝对有问题!"---而所有这些来自二期课改本应受益方的意见,直接摆在了负责推进此项公共政策落实的教委官员面前。主持人紧跟着请教委嘉宾对大量有陪读现象的听众发表看法,使讨论直接进入主题,丝毫没有拖泥带水之感。可贵的是,在第一次提问没有得到准确回答之时,主持人追问"陪读的面这么广,您怎么看?"嘉宾这次的回答没有避重就轻,而是承认"的确有大量陪读现象存在。"谈话双方互中靶心,正面交锋,更让听众对接下来的谈话充满期待。

    其实,如果主持人换一种"进入话题"的方式:如就"上海针对哪些问题进行第二期课程改革"?二期课改的指导理念和思路是怎样的?等"关键"性的事实进行提问,嘉宾似乎更好应对这些早已"成竹在胸"的问题,也不至于让嘉宾正面回答听起来有些尴尬的题目,节目也可以四平八稳的谈下去。然而这样回避矛盾,躲开焦点的对话大多会让如此被关注的主题演绎成:为什么---- 怎么样----出现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未来形势一片大好的老套路。所以,优秀的能吸引人的访谈节目关键更在于:从哪个角度开始提问,如何提出第一个问题。而只有创造谈话对手之间的"交锋"方能有引人入胜之感,也才更有助于"集中火力"将焦点谈透、看清。

  对话·沟通

    一次精彩的有价值的对话,还不能仅仅停留在把矛盾焦点亮出来,满足听者觉得"挺热闹"这一形式上的"引人入胜",更应将这些矛盾和焦点背后的原因通过谈话继续挖出来。在《质疑上海"二期课改"》这档访谈节目中,"二期课改究竟有没有问题?"成为对话方必须沟通的环节。以一年级语文教学为例,教委嘉宾将设计思路仔细道来:考虑到七岁孩子身心发育的特点。二期课改颠覆了沿袭几十年的"先学拼音再认汉字"的教学方法,直接教授生字,穿插学习拼音成为新课程的主导,而在新的教学要求中,"识字"只要求"说"和"读",而不是从前的"听、说、读、写"四项,以期尽快地让孩子进入识字阶段,增加阅读量,扩展视野,对知识产生兴趣。等到八岁时,骨骼、视力的发育成熟再加入"听、写"两个要求,做到真正的掌握字。然而,根据教委调查,现实是:刚刚推行两年的课改,只有40%的教师能够按新的调整意见进行教学,40%的老师会在基础上添加要求,还有20%的教师仍沿袭原有的教法。这些解释等于教委承认:二期课改在执行时被打了折扣,而合格者还不足一半。有听众继续补充新的问题,"从幼儿园到一年级,好像没有衔接阶段,哪怕有些基础的孩子学得也累!"教委嘉宾对此也正面阐述意见:二期课改是幼儿园到高中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一年级正是从保育到教育的过渡阶段,进入一年级前,孩子们应该都是一张白纸。同时坦承:问题出现在部分小学进行选拔性入学考试,不仅让孩子们之间产生掌握知识上极大的差异,也推动了幼儿园的学科化倾向。所以从当年开始,已明令禁止小学入学进行任何形式的考试和口试。

    是啊,上海在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体系中,一直受国家教育部委托进行试点研究。上海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是得到多方认可的,集结了大批教育改革研究者心血和智慧的第二期课程改革怎么可能"倒退"呢?从直播中随时呼应的听众电话和短信里很快听到了沟通的效果。一位王先生的来电很有代表性:"二期课改的理念是好的,但是,实施理念的'人'即教师及其教学方法没变,导致问题产生。"

    这个结论不是嘉宾分析得出,而是由普通听众做出了精彩的总结。这是因为对话所营造的开放的、自由的、多视角发表意见的氛围,让各方不仅能集中精力阐述观点,并能认真地倾听对立方的解释和分析,进而理性地平等地进行沟通。现代社会,"沟通"使社会运转成本降低成为可能,而"官"与"民"之间的有效沟通更让公共政策的执行有了良好的保障。

    对话·共识

    一次有价值的对话的"价值"所在,并非是经过讨论得出了某个具体的观点。在价值如此多元的社会,"观点统一"也将越来越难。而在某些问题上公众能达成某种共识是可以考验谈话智慧的。在这档新闻访谈节目中,层层递进的谈话顺理成章地让原本对立的双方都发出这样的声音:"改革的理念和目标容易制定,但理念得以有效地贯彻和执行却相当不易。"教委主任似乎是带着公众的嘱托和鼓励,表示"教师是课改成功的关键,今后的一段时间,教委的主要工作将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这一结果看,这档新闻谈话节目很好地体现了"新闻的解释权"这一传媒功能,同时让处于矛盾两端的官与民通过广播展开对话,不仅消解了彼此的对立和不信任,更让双方达成共识,进行合作。一档广播节目,承担这样的责任,就不仅仅是"完成宣传任务,制作一档有收听率的节目"那么简单了。(青海人民广播电台台长)

 
(责任编辑: 高国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