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精品赏析
搬迁
2007年08月21日 14:45:54  来源:中华新闻传媒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赵彤湫 刘险峰 陈夕 宋明辉

    (出音乐--

    阜新,

    素有"煤电之城"的美誉,

    如今,

    却陷入无煤可采的境地。

    地上,煤矿倒闭,

    40万矿工,20万下岗;

    地下,采煤沉陷留下了110平方公里的巨大空洞,

    28000户居民的住房成了危房;

    安居和乐业成了他们心底里最难圆的梦……

    作为全国惟一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

    阜新在探索转型之路,

    矿工异地迁移成为其中的一条重要途径。

    于是,在一个新的地方,

    一批矿工开始了新的生活。

    下面,让我们走近一对矿工夫妻,记录下他们这段搬迁的历程……

    请听新闻专题:

    12月8号这天,是大连瓦房店市炮台镇企业为来这里就业的阜新矿工发工资的日子,当工人李秀英从会计手中接过属于她的550块钱工资的时候,乐得几乎跳起来。就在回车间干活的路上,她还时不时地摸摸装钱的口袋。

    (出录音--

    这多年没开支了,可下开支了。下岗五六年也没添件好衣服,这回可下开支了,得乐呵乐呵。

    --录音完)

    李秀英和丈夫韩小力今年都40岁,俩人都是矿工,四年前一块儿从阜新新邱矿下岗。为了生活,四年里夫妻俩没少挨累,就业、下岗、再就业,然后又是下岗……生活这么难,俩人儿也从没叫过苦。可从2000年年初以来,他俩就一直愁眉不展,因为房子出了问题:他们那儿地下的煤掏空了,房子开始往下沉。

    今年春节刚过,记者来到他们家,看到院子里的水泥地面已经裂出了一道道大缝子,有手指头那么宽,这间祖上留下来的小屋随时有倒塌的危险。看着这些缝子,韩小力无奈地摇了摇头。

    (出录音--

    2000年发现我家地下裂,墙上有两个大纹,我也没咋太搭拢。后来,逐渐有点严重,整个我家地都是水泥地面,完了全鼓起来了,翘得特别严重,凡是屋里的垛都拉开了。

    --录音完)

    这时,他的妻子李秀英接过话茬儿,还用手比划着。

    (出录音--

    那暖气那家伙都裂纹了,那哗哗漏水呀,就那大黑水呀。就那大道一整就挺大一个大深坑,就像大井似的,轰隆一下陷下去了。电线杆子都陷过,恁长那大电线杆子,完了一下子就剩不长了。

    --录音完)

    房子成了这个样,夫妻俩的日子也过得提心吊胆,除了这以外,找不到工作也够他们闹心的了。他俩卖过茶叶、摆过地摊,后来,李秀英又给人家当保姆,韩小力修自行车,再后来,就连这样的工作也没了。说起这些年的生活,李秀英说,真难哪。

    (出录音--

    刚一下岗的时候,哎呀妈呀,眼泪汪汪的,跟谁说去,都这样,家跟前下岗可多了,找不着活可多了,他们都上煤洞背煤,捡煤啥的,下岗之后我捡过煤,一般就从就矸子里挑煤,手都裂口子了,反正啥活都干过。

    --录音完)

    顶着嗖嗖的北风,记者离开了他们家。他们在这儿还能住多长时间呢?日子会过得怎么样呢?这个问题像块大石头一样压在记者的心头。

    四月初,传来了一个令沉陷区矿工振奋的消息:全国百强乡镇之一的大连瓦房店市炮台镇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镇党委书记姜云胜要接收一批阜新沉陷区下岗矿工到炮台镇去就业,眼下正着手为他们建一个住宅小区。听到这个信儿,韩小力和李秀英动心了,他们俩都报了名。六月的一天,他们从电视上看到胡锦涛同志视察炮台镇,称赞镇里为阜新矿工建房的做法。他们就天天盼着能早点搬到那儿。盼到十月份,那边的楼建好了,市里也安排大家动身了,一起搬走的一共有330户、734人。

    10月31号是这批下岗矿工搬迁的日子。早上3点多钟,韩小力和李秀英就摸黑起床了,家再破也是自己的窝啊,要离开这个生活了多年的家,这两口子还真有点儿舍不得。李秀英眼圈通红,韩小力一声不吭,低头收拾东西。天放亮了,一起要搬走的左邻右舍也忙活起来。

    (出雨声、人群嘈杂声--压混)

    上午九点钟,阜新市工人文化宫门前站满了搬迁的居民和送行的亲属,搬家的车队排得长长的。天空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小雨,阜新市的主要领导都顶着雨赶来送别。市里当场为搬迁的每户矿工家庭发了500块钱,还有牙膏、豆油、食盐等生活必需品。副市长李成军拉着一位矿工的手说,阜新是你们娘家,有什么困难你们就吱声。到那边好好干,咱矿工个个都是好样的。

    人群中,很多人脸上都挂着泪,韩小力勉强地向哥哥和嫂子笑了一下,泪水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他马上转过身,一头钻进车里。

    李秀英没有和丈夫一起走,她是坐火车去的,想先到那里收拾收拾从没见过的新房子。火车快开的时候,本来已经说好不来送她的妈妈却拖着一条病腿一瘸一拐地赶来了,怀里还抱着一个红布包。李秀英再也止不住泪水,娘俩紧紧地抱在一起。

    (出现场音响--

    李妈妈:妈搁红布包这块煤,咱这疙瘩是煤矿地区,别忘了家乡,搁煤矿这疙瘩出去的。

    李:妈你就放心吧,以后我发展好了,给你接去。

    李妈妈:在大连那好好干吧,和你对象,搁那也照样发家致富,把那小孩儿好好照顾大了,以后那小孩儿娶媳妇了,你们都搁那儿成家,妈也省得挂念你了。新邱是萎缩矿井,哪疙瘩有发展到哪儿去吧。妈不留你们。

    --录音完)

    (火车车厢内音响--)

    一路上,李秀英很少说话,总是呆呆地望着窗外,妈妈送她的红布包她一直抱得紧紧的。

    坐了五个多小时的火车,下午两点,李秀英和一块来的姐妹们来到了她们的新家--炮台镇阜新小区。李秀英一数,小区有七栋楼,每栋楼有六层高,楼前还铺了草坪。走到新家门口,李秀英有点儿激动,这还是防盗门的呢!她慢慢地把门打开,一股热气扑面而来,看着装修得立立整整的房子,李秀英乐得合不上嘴,她向记者借了电话,马上跟远在阜新的妈妈通了话。

    (出录音--

    喂,我是李二。妈呀,这疙瘩挺好,人家来时都给装修好了,厕所啥的都给粘了,厨房、瓷砖啥的都给粘了,都挺好的。嗯呢,这疙可好了,房子还挺大,还挺宽敞,比咱家那头反正是强多了。到这屋人家就可以住人了。过几天登记,给安排工作。

    --录音完)

    (出鼓乐声、鞭炮声、搬家声--)

    天擦黑儿的时候,一浪高过一浪的鞭炮声和鼓乐声响起来,搬迁的大队人马到了。镇里好多居民都来帮忙,扛柜子,搬家电,大家边干活,边唠嗑,一唠韩小力他们才知道,光为他们盖楼,镇里就拿出了350万元。镇党委书记姜云胜再忙,每天也要抽空到工地来看看。

    正说着,一个个不高、黑脸膛儿、穿着胶鞋的老汉也加入了搬家大军,镇里人告诉他们,这个人就是姜云胜。大伙都想跟姜云胜说点啥,却又不知道该说啥好,倒是姜云胜先跟大伙唠了起来。

    (出录音--

    在今年6月13号,胡锦涛主席来炮台镇视察的时候,路经阜新园区建设新区的时候,我把这个情况跟胡主席做了汇报,胡主席听完了非常高兴,认为炮台镇的确是为党分忧,做一件好事情,这是一个很好的作法。我们不求功、不求名,我们只求得什么?欢迎亲人到炮台,双手共建美好未来。我们当亲人一样,而不是朋友,是亲人、一家人、兄弟姊妹……

    --录音完)

    来到这儿的头一天,韩小力两口子就感到心里热乎乎的。晚上,他们在新家里安安稳稳地睡了一宿觉。可是,第二天早晨起来的时候,他们又都觉得心里有点啥事儿:安顿下来了,以后干点啥呢?

    几天后,李秀英乐了,设在炮台镇的大成公司相中了她,安排她到公司食堂工作,而韩小力却挺上火,这些天他一直没找到工作,只能干点零碎活,他把希望寄托在镇里为他们举办的再就业洽谈对接会上。

    (出现场音响--)

    11月23号下午1点半,对接会开始了,几百名刚刚来到这里安居的阜新沉陷区下岗职工早早地就把会场挤得满满登登,20多家企业提供的300多个岗位对他们来说实在太有吸引力了。

    在叽叽喳喳的人群中,韩小力费了挺大劲才挤到招工单位跟前。

    (出录音--

    招聘方:你想找什么标准的?

    韩:咱就寻思吃苦的活就行呗,现在,我就不怕苦,不怕累了,苦点,累点都没关系,力气咱有。

    --录音完)

    这工夫,就在会场的隔壁,他的妻子李秀英正在大成公司的食堂里忙活着。

    (出录音--

    李:现在可忙了,1000多人吃饭呢,赶紧得给人家做饭去。

    记者:你主要都干啥呀?

    李:切菜。反正啥都干。哈哈哈……

    记者:累不累呀?

    李:那家伙可累了,虽然挺累,心情还是挺好,咋也比搁家呆着强吧,靠自己的劳动挣钱了。这疙瘩生活还挺好的,比家那头还好得多呢。

    --录音完)

    五点钟,食堂的人多起来了,李秀英和她的姐妹们忙得脚打后脑勺。这会儿,那边的就业洽谈会也结束了,韩小力没有找到工作。他静静地坐在一边,点着一棵烟。

    (出录音--

    安排我啥工作,我尽力去干。给谁干,都得好好干。我做一种活的时候,我对象招呼我吃饭我都不吃。为了子女,我也得奋斗。

    --录音完)

    接下来的几天,韩小力一直四处推荐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镇里的绿色蔬菜种植基地通知他去面试。韩小力终于有了笑模样,但更高兴的还是他的媳妇李秀英,丈夫的工作有了门儿,她也就去了一块心病。再看看身边的人,一块搬迁到这里的330户居民中有2/3已经找到了工作。

    这回,第一个月工资又发下来了,大伙手头都有了点儿钱。离新年还有一段日子,李秀英就盘算上了:四十个年头都是在阜新过的,今年头一年儿在外边过新年,怎么也得好好乐呵乐呵。

    (出录音--

    搬到大连了,起码说是大连人了,就得逛逛大连,看看大连市是什么样的。那时候总寻思搁阜新呆一辈子呢,这可好一下子搬了这老远,一下子从阜新移到大连来了。收入也比阜新强,在阜新还没工作呢,不是吗?(大笑)

    --录音完)

    说也怪,过去不怎么下雪的大连地区这两天飘起了片片雪花,炮台镇阜新小区的大门口挂上了串串彩灯,居民们仨仨俩俩地走出家门,都想沾沾新年的喜气儿,谁不希望从头再来的日子越过越好呢!

    (辽宁电台2002年12月9日)

    【资料】如何报道好阜新矿工移民,记者煞费苦心,最后决定以小取胜,把视角对准一对下岗矿工夫妇,进行了近一年追踪采访,特别关注了他们一家从阜新搬迁到大连瓦房店市炮台镇的历程,一直跟踪到他们发第一个月工资,真实地展现了矿工们搬迁的心路历程。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矿工生活的关心,又展现出了下岗矿工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报道播出后,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阜新市和大连瓦房店市政府都认为这篇报道及时地将党和政府对下岗矿工的关怀传递到他们心中,下岗矿工们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他们来电话或来信表示: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再续人生辉煌。

    这篇作品曾荣获2002年度中国广播新闻奖一等奖。

 
(责任编辑: 高国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