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精品赏析
"老汉街头遭骂"引发如何消除 不文明现象大讨论
2007年08月21日 10:54:24  来源:中华新闻传媒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老汉街头遭骂"引发如何消除

 不文明现象大讨论

  吴俊等

    老汉街头遭骂气得痛不欲生

    昨天下午,南京一对老人到新街口逛街看南京闹市变化,哪知一不小心就碰上一个衣冠楚楚却满口脏话的市民。受辱后的夫妇发誓再不逛闹市。

    下午2时许,南京市钟表公司75岁的退休职工李老先生和老伴趁着明媚的春光来到新街口。刚下车走到东方商城门前,由于人老步子难迈,加上闹市区人多,挡了一位紧跟其后的30多岁的男子的路。那男子就踢了老人一脚,"走快点"。老人不好意思地说,"人老了,走不动了,但是你也不能踢我呀"。那名男子又来了一句:"你以为你是什么东西,狗屎。"说着,竟卷起西装的袖子,直指老人夫妇又来了几句市骂。老人气得手发抖,要那男子说一声对不起。哪知那男子说出的是更脏的话,最后他拖着十岁的孩子,悠然自得地离开。老人看着男子远去的背景,要以头撞墙。记者和路人好说歹说,老人才平静下来,看着已不见踪影的男子所去的方向,老人站在新街口放声大哭。在记者和老伴的再三劝告下,老人才伤心挪步。

    本报决定开辟专栏,欢迎广大读者就"如何消除不文明现象"发表意见"老汉街头遭骂"引发文明大讨论昨日本报A1版报道的"老汉街头遭骂",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昨天到今天,许多读者致电本报新闻110或给"新闻目击"栏目发来E-mail,愤怒谴责这一现代文明社会的丑恶现象。一些网络媒体转登此消息后,也引发众多评论。现将来电内容摘登如下。根据读者的要求,本报决定开辟"如何消除不文明现象"专栏,欢迎广大读者结合亲身感受,来信或来电参与讨论。

    家住南京下关的冯女士:我是流着泪看完这个"新闻目击"的,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太让人痛心了。南京市正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假如允许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存在,城市建设得再好也是枉然。

    苏州的林先生:这件事让我想起去年来南京时碰到的一件事:我在火车站打了一辆出租车,司机听说去鼓楼,蛮横地把我赶下车,我正想问个为什么,结果被这个小伙子用很难听的下流话骂了一通。李老汉受辱一事说明,建设文明城市需要从每个人做起。

    南京鼓楼区的李先生:谁没有父母,哪个没有儿孙?我想问一下那个踢人的年轻人,如果你自己的父母被别人这样当街羞辱,你作为儿女作何感想?你也有老的时候,如果你老了,我敢说你身边的儿子也会这么对你的。

    家住南京宁夏路的陆先生:这样的事发生在南京是我们南京人的耻辱,我现在最担心的是那位踢人者的孩子。孩子把一切都看在眼里,他以后该怎么成长、做人?我只想对那个孩子说:千万别学你爸爸,你爸爸也有老的时候,你可别这么对他。

    在省级机关工作的袁先生:李老汉受辱一幕实在让人心寒,我们的城市迫切需要加强公民的道德修养。每个人要自省、自律、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对于这种不文明行为要进行有力的鞭挞,让这些不文明现象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南京白下区一读者:要说的话太多,不知从何说起,我们不想再搬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训,也不想用公民道德公约来规范每一个公民的言行,但是最起码你要对得起你的孩子。我们希望踢人者给他的孩子一个合理的解释。希望踢人者主动站出来,真诚地对李老汉说一声:对不起。这么做,不仅对你,对李老汉,对你的家人、你的孩子来说都是公平的,因为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道德准则下。我们想通过勇敢的你,呼唤每一个公民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共同营造我们美好温馨的家园。

    南京白下区下岗职工李女士:南京建设大都市,不能光顾楼多了,路宽了,南京人的文明意识得加强,道德要规范;爱南京,建设南京,首先要从一举一动做起。

    网友:我中华可是文明古国啊,媒体应该展开讨论,不是声讨谁,而是促进我们的文明素质的提高。

    网友:南京我不久前出差去过,当时我感觉南京人很热情。这个人的确在给南京人的脸上抹黑。

    网友:我作为一个南京人感到很惭愧,南京大部分市民素质是好的,对于少数害群之马媒体应曝光,同时发挥引导作用,提高市民素质。

    网友:我是南京人,我为这事感到很羞耻,但我们绝大多数南京人是朴实、善良、有社会公德的,希望这类事不要发生。

    一位边防军人:南京是我的家乡,它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朴实,我虽在遥远的边防一线,却一直引以为豪。然而看了这则消息我很生气!建议有关部门对此事好好查一查,抓一抓。

    网友:我在德国街头看到过这样一幕:一辆公交车正要进站,这时前面有一个老太太拎着一堆东西慢吞吞地走,并没有注意到后面有辆车,司机却也不急,踩着刹车慢慢地跟着,还是周围的人看见了来拉老太太,老太太回头看了看司机,相视笑笑,司机才把车开进站。我这时发现,原来人与人之间是可以这样融洽相处的。

    道德:永恒的坐标

    --"老汉街头遭骂"引发的讨论之二李老先生街头受辱事件见报后,这两天,本报编辑部的热线电话几乎被打爆,在新浪网的BBS上近千位网友分别谈了对此事情的看法,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共同遵循的道德底线究竟是什么?

    警醒"道德滑坡"

    全国政协委员许敖敖教授:几乎同样的情况我以前也碰到过,那时南京山西路还没修地下通道,我和爱人过马路,因为车多人多走慢了,后面一个穿得漂漂亮亮的女同志不耐烦地大叫"快走快走",竟然还用脚踢我爱人。这样的事情我们身边经常发生,这说明什么?这说明"道德的滑坡"。

    道德的滑坡不仅使南京作为文化名城的形象受损,而且其危害已波及到其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位公交车驾驶员曾经告诉我,他受的委屈别人很难理解!碰上红灯乘客要骂,有紧急情况刹车乘客要骂,有时一到站刚开门乘客还要骂"驾驶员死掉啦,这么长时间才来"。其实现在南京建地铁,很多路线都会堵车,可乘客为什么不能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呢?再看现在的年轻人,嘴里骂声一片,连一些中小学生也是市骂连天,更可悲的是在那些小年轻看来,这成了时髦的一种标志。这种"道德滑坡"让人蒙羞和难堪。

    踢人者个人的道德滑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道德滑坡",让人不相信道德力量的可怕,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位踢人者应该站出来,除了道歉还要接受道德的考问。金钱面前的人人平等,要比"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容易量化,可道德能够量化吗?道德是渗透进每一个人血液中的行动准则。现在独生子女较多,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比较强烈,从小抓道德教育非常迫切。

    道德需要维护和监督

    家住南京狮子桥的张先生:如果那位年轻人还有良知说句"对不起",如果围观的群众坚决要求他向李老汉赔礼道歉,也许这一切都不会发生,我们社会的道德规范是由各种素质、各种层次的人来共同遵循、维护和监督的。

    人生在世会碰到许许多多来自别人的"对不起"。在公共汽车上,有人不小心踩了你的脚;在一个集体中,有人出于不那么高尚的理由,说了一些对不起你的话,甚至做了一些对不起你的事。这个时候,需要以高尚的道德对待来自别人的"对不起",宽容、谅解、理解别人,而不能针尖对麦芒,更不可冤冤相报。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可能制造许许多多的"对不起"。会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不小心溅了别人一身泥,无意间一句话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也可能由于一时糊涂或迫于外界的压力,做了伤害别人感情、损害别人利益的事。这种时候,尤其需要高尚的道德。无意中伤害了别人的,要真诚赔礼道歉;由于自己的主观原因伤害了别人的,需要得到别人的谅解。道德规范是一张无形的网,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去遵循和维护的,不论自觉不自觉,愿意不愿意,我们每时每刻都处在道德的制约之中,可以说,我们每走一步,每办一件事,都有着道德这杆天平。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颁布后,全社会都在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动员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创造这样一个人人心情舒畅、处处温暖和谐的生活环境。这就需要每个公民都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自律、他律结合;维护、监督结合,倡导新时期的道德规范。

    道德教育任重道远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杨韶刚教授:时代在变化,价值观正在多元化发展,机遇、自由降临的同时,道德伦理底线也直面挑战。你可以做不到舍己为人,但你不能损人利己;你可以不是圣贤,但你应该认同道义和人道;你攀升不到道德最高境界,但道德最低下限必须坚守,那是人类最后的屏障!

    像那位踢人者一样,现在少数年轻人的是非观念、价值观念已经失衡,当别人的行为或举动触及到他的个人利益时,都会引发他们的出格行为。在公共场所毫不掩饰的不文明举动,这暴露了我们的道德教育只停留在表层,因此公民道德建设要多方面结合,社会公德、社区道德、家庭亲情、个人修养等教育与引导要统一起来,石沉水底,触及到他们的灵魂,不能只做表面文章。

    时下青少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教育工作者本身素质有差距使之不能提供好的环境;另外一些人认为人的素质首先是文化素质,忽视了完全的人首先重要的是人格。现代社会人必须有文化,但这取代不了良知。一些孩子受一些媒体不健康的影响,错误认为暴力代表了正义,于是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对此,应增加对青少年的道德和良知宣传,忽视真善美教育是绝对不健全的,道德的沦丧是没有是非观造成的。此外学校的德育也存在表面化,家长言传身教这一环节做得也不够,媒体也没重视给孩子们"消毒"。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以德冶国",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抓教育,抓到底,长抓不懈。

    (《扬子晚报》2002年3月)

    【资料】这篇看似可遇而不可求的稿件,却是记者凭双脚跑出来的。偶然中寻求必然,小中见大,层层推进,步步提升,是这组报道的成功之处。稿件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日报》、《法制日报》等国内10多家媒体予以转载,新浪等国内一些大网站转载并展开网上大讨论。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在做重点报道同时,两次将作者请进直播室和市民面对面交流。时任省委副书记、南京市委书记的李源潮同志为这篇报道作出专门批示,省委宣传部为报道做了点评,南京市宣传部还抓住扬子晚报的这组报道,展开了争做文明南京人的集中宣传。

    这组报道不仅体现了记者的敏锐,更体现了报道的组织与策划艺术。报社编委会抓住一则普通的社会新闻,及时组织推进,使之上升到公民道德建设的高度,做大做强了新闻。在报道中,开篇图文并茂吸引读者"眼球";其后展开讨论吸引读者参与;尤其戏剧性的是,辱骂老人的当事人在舆论的震撼下,勇敢地站出来,向老人赔礼道歉并向广大读者写出道歉书,报社则及时配发了《知错悔过不为晚》的评论,最终引发了江苏万名学子带头争做文明人的行动。整个报道层层推进,多方策应,曲径通幽,既具丰富的社会和思想内涵,又有极强的可读性,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可谓社会新闻出新求深的一篇难得的力作。

 
(责任编辑: 张樵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