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精品赏析
美丽人生
2007年08月21日 10:33:23  来源:中华新闻传媒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美丽人生

    --记合钢职工医院分院中医主治医师苗素娥(上)

  任诗芹

    2002年7月,合肥钢铁集团公司举行十佳干部评选,大家不约而同地写下了同一名字--苗素娥。

    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公司职工医院分院中医主治医生,何以赢得人们如此的爱戴?认识和熟悉苗素娥的人都说,这是苗医师几十年如一日真情奉献的结果。

    做李月华式的好医生

    刚刚年过半百的苗素娥,出生在安徽省泗县一个中医世家,她16岁随父学医。要说是父亲那种悬壶济世的传统美德,自小在苗素娥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烙印的话,那么有幸与李月华共事,则给苗素娥注入了无限的榜样力量。

    做李月华式的好医生!这是苗素娥从医后的最高理想。

    1972年,苗素娥招工进入合钢职工医院分院,做了一名中医师,从此,开始了她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人生历程。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苗素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很快掌握了传统中医的针刺、灸疗、拔罐、耳压、中药等"五术"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小儿脑瘫和其他慢性腰腿痛疼等疑难杂症。随着医术的提高,找苗素娥看病的人一天天多了起来。

    为了保证就诊的病人都能看上病,并得到及时治疗,每天早晨6点半,苗素娥便从家中出发早早来到医院,诊断、治疗,一天忙下来,常常已是万家灯火。当别人匆匆返家时,苗素娥则挎起背包,又踏上了"家庭病房"的征程,她是在为那些行动不便的患者进行上门治疗。遇有智残的儿童患者,苗素娥回到家还要继续她一天最后的"家庭幼儿园"工作,对弱智的孩子进行功能训练。一天十几个小时,为了病人,这样的工作每天都要坚持下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苗素娥就是这样实践着她的理想。

    8月26日,当得知记者来采访,正在接受苗素娥治疗的病患者,争着说苗医生的好。合钢职工刘盛农激动地说,他在此治疗已有几个月了,他眼里的苗素娥既是医生,又是护土,有时还兼做保姆。这么辛苦的工作,就是叫他这个老共产党员也做不到。来自医院附近的农民患者陈芝莲说,自己由于行动不便,每天治疗完,都是苗医生帮着把饭买到床前。

    "多亏有了苗医生,要不然,我这孩子有钱都很难治疗。"合肥化工厂职工江玲说,自己8岁的儿子由于患有多动症,必须长期在此接受苗医生的针灸治疗。一天两次,对于要上班的双职工家庭来说无疑是个困难。苗素娥知道后,早上主动将孩子接过来,晚上再送回去。一开始,病房里的患者还以为这孩子是苗素娥的小孙子,当得知和他们一样只是一个病人时,一位40岁左右的女患者说,每月给我五百元,我也不愿带这样的孩子。但他们不知道,苗素娥带这个孩子纯粹是义务。作为一位普通患者,孩子每次向医院缴4元钱治疗费,不同的只是,孩子的中饭却是由苗素娥义务提供。

    见记者来采访,一向沉默的小伙子张开国开口说话了。他说,自己刚大学毕业一年,由于患了强直性脊椎炎,下肢瘫痪,被单位解聘。父亲退休,母亲又没有工作,生活本来就很拮据的家中再增添一个重症病人,这种艰难可以想象。失落、绝望的张开国接受不了这一现实,一度产生了轻生的念头。"真的感谢苗医生,她不仅给了我免费治疗这种物质上的帮助,更多的是她以一种无言的爱,使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她用自己博大的胸怀,温暖着每一个病患者。"在苗医生的精心治疗和关爱下,张开国如今已可以拄着拐杖走路了。

  我只是做了些我该做的事

    谈起自己为病人做的一些事,苗素娥总是笑着说:"这只是一名医生应尽的职责,我只是做了些我该做的事。"

    苗素娥从事的是中医,一个疗程往往要几个月时间。但是在一次治疗中,一位脑溢血后遗症患者在病情稍有好转后,就放弃诊治。一开始,苗素娥还以为是这里的医疗条件不好,或是对自己的技术不满意。后经了解,原来是这位病人因为家里无人护送而放弃治疗的。细心的苗素娥知道真相后,决定利用每天晚上下班时间,到患者家里为病人上门治疗。就这样,为了这位病人,苗素娥一做就是十几年。

    十几年来,无论刮风下雨,无论通不通车,苗素娥都坚持着她的"家庭病房"工作。为了做到不遗漏,苗素娥还准备了一个小本子,把每一个病人的家庭地址、每次治疗时间,一一记在上面。小本子成了她每天出诊的"联络图"。冬去春来,这个"联络图"的范围越来越大,最远的一直延伸到肥西、长丰等合肥郊县。"联络图"也将苗素娥和病人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

    1991年的冬天,冷得出奇,合肥的雪也下得特别大。一天傍晚,下了班的苗素娥正准备冒雪出诊,同事见了都极力劝阻。室外的气温越来越低,路面结冰,公共汽车也停开了。这时苗素娥也有点犹豫了。但一想到病人每次那渴盼的眼神,她立马找来一根棍棒作拐杖,深一脚浅一脚地向病人家里赶去。由于雪大路滑,一不小心,苗素娥掉进了路边一个雪坑里。爬呀爬呀,好半天,她才爬了上来。等苗素娥赶到病人家,轻轻推开病人的家门时,病人和家属都吃惊地愣住了,"苗医生,雪下这么大,车又不通,你怎么还来呢!""不来不行,一旦中断治疗,会影响效果的。"一句朴素的话语,包含了苗素娥对病人的无限关爱!

  帮助别人,苗素娥总有使不完的办法

    对于行动不便的病患者,苗素娥可利用"家庭病房"进行服务,那么对那些远道而来的贫困患者,怎么办呢?

    在帮助别人方面,苗素娥好像有使不完的办法。从90年代开始,苗素娥每月从自己有限的工资中拿出80元钱,在医院的附近租了两间平房,专门供那些远道而来家庭十分困难的病患者使用,省去他们缴住院的费用。后来房东知道来住的都是些病人,觉得不吉利,便三天两头催苗素娥搬出去。就这样搬了租,租了搬,苗素娥先后搬了12次。

    1994年,在一位患者家属的帮助下,苗素娥在合肥南门找了块地皮,自筹资金盖起了六间平房,也即后来人们称道的"义务诊所",使一大批没钱的病患者有了自己的庇护所。凡是住到这里来的病人,苗素娥免费提供住所,免费提供水电,而病人每次只需向医院缴两元治疗费,就可以享受在医院同样标准的治疗了,苗素娥也因此落了个"看病不要钱的好医生"称呼。

    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几乎成了苗素娥生活的全部。

    "看病最好找苗素娥。""苗医生对病人可是真好啊!"合钢职工医院分院中医主治医师苗素娥心中始终装着病人的美德佳话,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地在病人中传开了。

    找苗素娥看病的人越来越多,苗素娥也越来越忙。但无论有多忙,也无论病人有多少,苗素娥从来没有烦过。有时病人多时,她一天要看几十个人,医院怕她的身体吃不消,让她限号。但面对病人求助的神情,医院的禁令也一次次失灵。

  满足病人需求,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病人来找你,是希望你能帮他解决问题。如果因为自己要保证休息而不顾病人需求,我觉得过意不去。"话虽不多,却道出了病人在苗素娥心中的地位。

    在苗素娥接诊的病人中,有不少是智残的孩子。为了让他们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苗素娥在进行医疗的同时,还对他们进行智力和语言训练。为了保证治疗效果,苗素娥索性把孩子们接到自己家中,办起了"家庭幼儿园"。从洗脸、梳头到刷牙、洗澡,苗素娥全包了。最多时苗素娥一次带了四五个孩子。同事们开玩笑说她是"孬子院"院长。

    可是知情的人都知道这个"孬子院"的院长不好当。不说这些孩子到家里来,增添了多少额外负担,使得原来正常的家庭生活秩序全被打乱,单说孩子们的训练就是叫一个专职的人员也吃不消,更何况白天还要为几十个病人进行治疗的一个女同志呢!

    今年3月份,苗素娥接诊了来自定远县的小患者许东风,由于先天发育不全,孩子到6岁还不会说话。为了让孩子开口说话,苗素娥是早也教,晚也教,甚至坐在公共汽车上也教。单一个"虎"字,就教了几千遍。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乎已被判为不可治的许东风,在苗医生精心治疗和训练下,如今已能背诵多首儿歌,并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家人来看孩子时,简直有点不相信这是真的。但又有谁知道苗素娥在背后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呢?

    长时间语言训练,加之水又喝得少,最后苗素娥的嗓子哑了,而且一哑就是几个月,远在外地的女儿在电话中发现后,担心妈妈是不是患了什么病了,一再要求她去检查,但苗素娥都因为"没时间",一次次给耽搁下来。最后女儿急了,在电话里哭着求妈妈为了女儿去看一下,并动员亲戚们来做工作。谈起这件事,苗素娥自己也止不住掉下眼泪。

  孩子需要母亲,病人更需要医生

    说起女儿,苗素娥有种说不出的歉疚。她说,她知道女儿关心自己,但她并不是不想听女儿的,"找你的病人,都是对你十分信任,如果我要不管的话,那他们还能去找谁呢?"

    苗素娥是位医生,同样她还是一位妻子和母亲。这么多年,她觉得欠家里人的太多了。还在女儿小的时候,由于爱人经常出差,每天都要进行家庭门诊的苗素娥只能买点面包放在家里让孩子充饥。一个冬日的晚上,当苗素娥饿着肚子疲惫不堪地回到家时,已是10点多钟了。

    推开家门一看,9岁的女儿手里抓着半块面包,脸上挂着未干的泪水,和衣倒在床上睡着了。见此情景,苗素娥心疼地弯下身子在孩子小脸上轻轻地亲了一下。这时,她才发现自己的女儿正在发着高烧。病中的孩子察觉妈妈回来,呻吟道:"妈妈,我好渴,我好渴,我想喝水。"听着女儿的呼唤,苗素娥眼泪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

    谁家的妈妈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呢。"妈妈是医生,怎么能丢下病人不管呢?"

    最让苗素娥不过意的是,自己对丈夫欠得太多。作为妻子,她没有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关心和照顾爱人。好在心地善良的丈夫也比较理解和支持她的工作。"我最大的支持还是来自于病人。"苗素娥这样对我们说。

  人心换人心,泥土变黄金

    有人说,苗素娥是神不是人;有人说,苗素娥傻,如今是市场经济时代,苗素娥不利用自己的名声赚钱,还在那里一个劲地为病人省钱,甚至为病人贴钱。但苗素娥不这么看,"恰恰相反,我有今天这个干劲,是得益于病人的信赖,我觉得病人对我太好了。"

    黄明奇是苗素娥收治的一位聋哑患者,18岁来到苗素娥身边接受治疗后,就再也不愿离开。在苗素娥的帮助下,黄明奇在医院附近厂里找到一份工作,并在合肥成了家。已把苗素娥当成自己亲人的黄明奇,工作之余总不忘来看看"苗妈妈"。后来他发现,苗妈妈每天一大早上班就忙个不停,根本没时间吃早饭,更没有时间去买。虽然只能说一些简单的语言,但黄明奇的内心跟别人一样明白,苗妈妈正是因为他们这些患者,才忙成这样的。无声的爱就这样传递着。不能说话的黄明奇每天早晨买来早点,跟在苗妈妈的后面转来转去,直到看着苗妈妈把早点吃了再走。这成了苗素娥诊所里的一道风景。

    其实,打心眼里爱戴苗素娥的又何止黄明奇呢。一次,苗素娥家里打来电话,说家里来了人,要她下班带点菜回家。忙到晚上7点多,苗素娥才赶到医院附近的菜场。在苗医生与菜贩说话的时候,一个骑车的小伙子路过。听到苗医生的声音,小伙子不声不响将车子骑到苗素娥回家必经的一段路上停了下来。看到买完菜的苗素娥在夜幕中走来时,小伙子远远地就问,你是苗医生吧?苗素娥奇怪地说,你怎么知道是我啊?小伙子说了刚才的路遇,并说,我知道你回家肯定要走这条路,我在这等着,就是想骑车送你一程。因为小伙子知道这段路不通公共汽车。

    "我只是做了些我该做的事,但病人们却是如此的感激,这让我感到十分的不安,同时更让我觉得能为病人做点事是应该的。"

    30年来,不知有多少病患者得到了苗素娥的帮助,不知有多少病患者从她这儿领略到人生的真谛。

    30年如一日,苗素娥就是这样,从细微处着手,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以一颗真心,以一片真情,谱写了一曲白衣天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颂歌,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凭借无私的奉献,苗素娥多次获得了国家、省、市的表彰和奖励。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第五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先进个人"、安徽省"健康卫士"和安徽省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面对这一系列的荣誉,苗素娥谦逊地说:"党和人民给予我的太多了。只要我的病人们能满意,也就是我最大的满足!"

    (《安徽日报》2002年9月6日)

    【资料】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为了挖掘出大量鲜活真实的第一手素材,记者与苗素娥早上一起上班,中午一起吃饭,晚上一起到病人家送医上门,共同生活多日,切身感受了她平凡而美丽的生活,体验了她视病人如亲人的一片真情。由于采访细致,素材扎实,使报道朴实无华,感人至深。

    文章见报后,反响强烈。许多读者纷纷来信、来电反映,读了这篇报道,很受感动,认为苗素娥的事迹折射了时代精神,树立了一个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随后,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各大媒体相继进行了报道。苗素娥也因此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责任编辑: 张樵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