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精品赏析
让人民群众成为舆论宣传的主角
2007年08月21日 10:09:00  来源:中华新闻传媒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领导如果热衷于成为"媒体明星",

    就会拉大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距离

    让人民群众成为舆论宣传的主角

  盛明富

    岁末年初,包括电视在内的各类媒体都有一个显著的变化:会议报道明显减少,官员的一般性活动报道明显减少,反映群众生活、丰富群众文化的报道明显增多。

    这种变化,既是各级领导作风转变的征兆,也是媒体聚焦点转换的显现。它说明,人民群众正日益成为舆论宣传的主角。

    本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我们党的-切工作都是为人民谋利益,各级政府都是执政为民,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更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因此,作为党的喉舌的媒体,理当把聚焦点对准人民群众:讴歌群众中的先进典型和先进思想,报道生动活泼的群众实践,反映群众的酸甜苦辣,体现群众对各级领导的监督。

    然而,不能不看到,在不少地方领导成了电视明星、媒体主角:有的领导天天在电视上亮相,有的讲话天天在媒体的黄金档"大块头"露面,更有甚者,个别地方领导甚至相互攀比在电视上亮相的次数、镜头的长短,见报稿件篇幅的大小、位置的高低。

    不是说领导就不该上电视、领导的讲话就不该登报纸,传达党中央政策措施、带有较强指导性、针对性的会议或讲话,那是非登非报不可的,而且对群众实践活动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问题恰恰是,有的领导的讲话或文章大多是大话、套话、空话甚至假话,不仅没有感召力,而且容易让人产生厌倦感。

    "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现已经为人们所不屑,那么,领导成了"电视明星"、媒体主角岂不也是另一种形象工程?这种"类形象工程"多了,是否说明某些地方领导作风出了问题?如果新闻成了领导的"起居考",那么,是树形象,还是毁形象?如果说比实绩、比贡献可以造福百姓,那么,比字号、抢镜头是否拉大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距离?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思。

    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只要开会或领导有活动,首先就要问电台、电视台和主要媒体的记者来了没有。甚至是媒体不到,会就不开。真该怀疑这样的会议初衷是什么?这种热衷于电台有声、电视有影、报纸有名的人,真正关心的,既不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也不是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而是自己的"露脸"及其背后的仕途升迁。

    事实上,一个领导干部的形象如何、政绩如何,并不在于媒体上的亮相频率,而在于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民心是杆秤,一心为民赢得民心的人,不在媒体露面,也会在百姓心中留下丰碑;仅靠媒体热炒而搞花架子的人,即使在舆论上很知名,仕途一时也很顺畅,但终归不得人心,"名"断乌纱。

    转变作风看行动,效果如何看舆情。倘若舆论宣传的聚焦点真的转向人民群众,那说明我们的作风转变了,与群众的感情接近了。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既要靠严格执行中央有关部门关于精简会议和一般性活动的规定,又要靠各级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否则,每一级领导都掌管一方舆论,都掌管着部分从业人员的饭碗,领导角色意识不转换,舆论宣传的聚焦点想转换也难啦。

    新闻舆论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舆论宣传中不媚上、不媚官、不媚钱、不媚俗,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这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都不能忘记肩负的使命和社会责任。

    但愿岁末年初舆论宣传的变化能演绎成靓丽的新闻风景线,但愿被聚焦的对象能够角色归位,如是,将是作风建设的一大成果,舆论宣传的一个福音!

    (《工人日报》2002年1月10日)

    【资料】作品发表后,中央电台和中央电视台转播,多家报刊、网站转载。在新闻界、理论界都有较好评价。《人民日报》通过内参选编的形式,将该作品报党中央领导同志参阅。

 
(责任编辑: 张樵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