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精品赏析
谁来助农走"有效供给"之路
2007年08月21日 09:49:10  来源:中华新闻传媒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沙市奶农见识市场残酷

5万公斤鲜牛奶倒进农田

谁来助农走"有效供给"之路

刘 畅

    沙市区城郊奶农见识了市场的残酷。由于少人收购,他们不得不将5万多公斤鲜奶倒进农田。

    25日,记者接到沙市窑湾农场奶农打来的求助电话,反映他们养的奶牛每天产奶1000多公斤,由于少人收购,一半牛奶只能倒进农田作肥料。

    记者赶到现场。空气中弥散着一股刺鼻的酸腐味,奶农们正把一桶桶豆腐脑似的变质牛奶倒进田里。一位满脸愁容的奶农告诉记者,鲜奶仅能保存3天,由于收购的人少,3个月来他们已倒掉5万多公斤,实在可惜。为减少损失,他们只好克扣奶牛的"口粮",许多牛饿得皮包骨头。

    窑湾奶农是去年9月开始养奶牛的。当时,牛奶市场价格高达每公斤2元,还供不应求。附近的一家乳品企业也鼓励他们多养奶牛,并口头承诺收购。他们引进黑白花和俄罗斯奶牛,每头单价高达1万多元,加上饲料、人工和冰柜等配套设备,大户投入10万多元,小户也投了二三万元。他们非常后悔当初没和那家乳品公司签订购销合同。

    当时鼓励农民养牛的力能达公司也有苦衷。经理助理杨妙林告诉记者,去年市场行情十分看好,他们就鼓励农民多养奶牛,一来农民可以增加收入,二来也可多给公司提供鲜奶原料。但今年以来,大量私人作坊生产的假冒伪劣奶制品涌入市场,加上向周边学生供奶的计划搁浅,市场对鲜奶的需求大幅下降,他们也无法兑现当初的承诺。

    奶农们说,他们曾推车沿街叫卖,但收效甚微。也曾想过组织人员将牛奶送到武汉、宜昌等地,可租一辆冷冻罐装车来回成本至少要3000多元,实在难以承受。按现在的情形,今年至少还得倒掉10万公斤牛奶。

    采访中,不少干部和奶农表达了同样的担忧:加入WTO,市场变化系数更多,农产品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帮助农民走"有效供给"之路,是当前亟待破解的难题。

    (《湖北日报》2002年4月26日)

    【资料】4月25日,从一份热线电话记录中得知沙市农场奶农倒奶的事件后,记者迅速赶往农场。在现场,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酸腐味,奶农们正把一桶桶豆腐脑似的变质牛奶倒进农田。记者与奶农促膝谈心,掌握他们在事件过程中的思想脉络。在基本了解事实后,记者未满足于就事论事的报道,又先后对收购牛奶的力能达公司、宜昌喜旺公司,以及湖北农学院的专家和政府官员进行采访,同时对荆州市的奶制品市场进行了调查,力求查找倒奶的深层次社会经济原因,提出了帮助农民走有效供给之路的建议。

    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武汉、河南、黑龙江的客商闻讯纷至沓来,不仅帮助沙市奶农解决了卖奶难题,而且在经济界和社会上引起了"过剩经济与市场经济相互关系"、"如何做好有效供给"的大讨论,给众多农民和政府官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市场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对稿件作出批示,众多新闻媒体进行了转载。

 
(责任编辑: 张樵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