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精品赏析
人 民 利 益
2007年08月20日 16:52:39  来源:中华新闻传媒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刘灿校 周玉山 颜章才

    各级领导干部时刻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群众疾苦,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摘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一

    一大早,薛其志老人就起来了。他先拿把刀,堵住鸡窝,把肥肥嫩嫩的四只小鸡挨个缚住,嘴里念念有词:"鸡呀鸡,你别怪,你是好人一盘菜。"话音未落,刀早落下,那鸡血便在地上洇出一朵一朵梅花。杀完鸡,煺完毛,他又把晒干的黄花菜、采来的芝麻叶和豫东土特产收拾一大包,又换上一身新衣服,便出了门。别人问他:"薛大爷,去哪?"他自豪地答:"出个远门,看看孩子去!"

    他说的"孩子",是开封军分区政委潘智。

    提起他与潘智的那份缘,要追溯到16年前--

    那是1986年的冬天,薛其志带着大儿子,从老家淮阳县薛寨村来到郑州,干起了收废品的行当。那时,潘智在河南省军区当保卫处长。一天,薛其志收废品收到了潘智门口,潘智热情地把他请到家里,将家中用不着的坛坛罐罐衣物箱笼分文不要送给了他。在闲聊中,潘智知道老人有一手养殖的好手艺,就鼓励他回家致富,薛其志不好意思地讲:"不瞒你说,俺在20多年前就是致富能手,还先后两次被省里评为'劳动模范'哩!"

    潘智不由地睁大了眼:"那,您更得回家--发挥您的特长,带领乡亲们致富!"听了潘智的话,薛其志很快就回去了。几年过去,他盖起了小楼,安上了电话,生活一天好似一天。五冬六夏,他与潘智从未断过联系,逢年过节,还常来部队看看。这一次来看潘智,他是这样想的:自己今年79岁,已是黄土埋到脖子的人了,过了初二不知道还有没有初三,趁胳膊腿还能动弹,多过来跟潘政委拉拉,死了也能闭上眼!

    沏上茶,点上烟,在潘智的宿舍里,两人越拉越热乎。他细细端详潘智:这孩子,也见老了,额上那深深的皱纹里,残存着黄沙滩上的风尘,那是他和驻汴部队领导带领部队和民兵治沙造林的印记;饱经风霜的面庞上,晕染着黝黑布满了疲惫,那是他和司令员胡远地带领机关干部整修绿化营院的馈赠;惟有那魁梧高大的身材依然那么峻拔那么坚挺--那是他人品官德永不衰竭的象征啊!

    "共产党的官,就要像这孩子一样!"薛其志老人在心中发出一声感喟。

    二

    有这种感喟的人,不止薛其志一个。"八·一"快到了,潘智照例又忙得脚不沾家门。在他的日程安排上,除了正常工作外,还要走访看望十几户军属和荣誉军人。

    他的走访和看望计划颇有特点:谁家的房子漏雨该修了,谁家的优抚款拖欠了,谁家的宅基地起了一半没钱了,他都记得清清楚楚。郊区军属李大娘的腥红热一到初秋就容易犯,他让当医生的妻子打听了一个偏方,明儿去看他时一并带去;前街80岁的祝大娘前些时候患了感冒,眼下不知好了没有;朱仙镇的张大爷识字解文,讲起岳飞大破金兀术的故事口若悬河,这一次去看他,一定带上一本《说岳全传》,还要带上羊肉,老人是回民哩!还有,秋收即将开始,走访时一定要嘱咐一下各级干部:军属的庄稼一定要及时抢收到粮囤里……

    对了,还有一项需要马上做的工作:一年一度的开封菊花会马上就要到,这次要提前向军属们发出邀请,把准备工作做得详细周到。去年的菊花节,军属们玩得多开心!十几位老大爷老大娘簇拥着他,在几盆怒放的菊花前照的相,至今还镶在自己家的相框上哩!

    说到照相,潘智想起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军属老大爷的儿子在西北戍边,妻子在开封某厂上班。在一次专访中,潘智问老人家中有什么困难没有,老人几次欲言不止。潘智和蔼地说:"你就把我当成你的孩子,在孩子面前,没什么避讳的!"老人这才说:"俺儿媳小兰的工种不太合适,老上夜班,孩子又小,每晚都是我照料,太难哩!能不能跟厂里说说,给她调换一下工种!"

    潘智把这件事记在心中,回分区后,他马上找有关部门协调此事。经过一番奔波,老人的儿媳很快被安排到效益较好的市汽车运输公司上长白班。笑容,重新又回到这一家人的脸上。一个月后,潘智又到老人家中走访时,老人拉住他的手,深情地说:"俺在外当兵的儿子来信说,要俺全家人跟你照张照片,给他寄去,他要把你的相貌牢牢记在心窝窝里!"

    把潘智牢牢记在心中的还有一位80多岁的军属王大娘。这是一位对革命做出贡献的老妈妈,她亲自把3个孩子先后送到部队戍边。潘智在走访中了解到她的事迹后,被深深地感动了。从那起,大妈家就成了潘智的第二个家。为了让孩子们安心在部队工作,大妈常托邻居写信,很不方便,潘智就消悄地拿出自己的工资,到电信部门办理一部电话,给大妈安放在床头 ;每年到了大妈的生日,潘智不管工作多忙,总要买上生日蛋糕到家祝贺。潘智的祝寿词既通俗又别致,不由得老人不乐:"大妈,今年您的八十大寿,我送您一副'养心八珍汤'--慈爱、善良、舒心、宽容。您将这八味放在'宽心锅'里文火煨,慢慢喝,一定能健康长寿!"

    大娘乐了:"有你在眼前,我能活到100岁!"老人毕竟老了。这年秋季,随着飒飒金风的来临,老人觉得双眼渐渐不适,左眼的视力明显下降。正好,这天下午,潘智风尘仆仆地从民兵训练场地来看她了。凭潘智的医学知识,他知道,大妈的双眼患了白内障病。

    当天下午,潘智就悄悄联系好医疗技术最好的一个眼科医院,将老人送了进去。一辆白色的手术车将老人推进病房。潘智在手术单上签完字,就坐在外面的连椅上等。一个小时后,老人安静地躺在病床上,被推出来了。潘智急忙上前,俯下身子,亲切地问:"感觉怎么样,疼吗?"老人笑笑:"孩子,有你守在外面,我心里踏实多了!"

    三

    父兮生我,母兮掬我;拊我畜我,顾我复我。这句出自《诗经》的话,被潘智抄录在笔记本上。他常在机关的民主生活会上对大家讲:"共产党人就要讲道理,父母生养了我们,抚育了我们,一个连父母、老人都不赡养的人,还谈做什么人民的公仆?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优秀民族文化的积淀,孝顺父母即是其中的精华。能以一个常人之心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他永远忘不了34年前的那一幕。

    送行的锣鼓敲沸了豫东平原的清晨,母亲将他送到村头,从大襟底下掏出一个包儿,那里面,装着母亲含辛茹苦积攒的两元八角钱。"孩子,带上它。到部队,给家里争气……"潘智把带着母亲体温的这点钱装在贴身的口袋里,泪水在眼里直打转转……

    母亲老了,他就把母亲从乡村接到城市来。岳母、外祖母、姨母在家没人照顾,他也把她们接到自己家中,长期住下,安享晚年。4位老人平均年龄七八十岁,最大的100岁。

    潘智心湖中最初的那脉爱源,就是从母亲着芭蕉扇,与他啦呱儿萌发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母亲虽说文化不多,但博闻强记,人世间的爱,从小就向潘智灌输。就在不久前,母子俩还有一番对话。

    那是潘智在参加完市妇联举办的座谈会之后。他回家对母亲说:"我上学时也是一名特困生,听了座谈会上的那对夫妇资助贫困学生的事迹介绍后,我也想这么做,行不?"

    在母亲面前,潘智永远是孩子口气。

    母亲高兴地看着儿子,说:"现在日子过得旺相,你不忘本,妈打心眼里高兴。"第二天,潘智就从刚发的工资中抽出1000元钱,委托那对夫妇转交给失学儿童。

    "'针头削铁一撮撮,钢筋搭架楼一座',孩子,能说动大伙一块帮忙,穷孩子就有指望了。"母亲望着儿子,深情地说。潘智听得频频点头。知子莫若母,母亲,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几天后的一次分区党委会上,潘智郑重提出:"随着'双拥'工作的不断深化,我们要把资助品学兼优、家庭又特别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作为'双拥'工作的一个方面,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调驻汴部队开展资助百名特困生活动!"

    一片爱心,一腔温暖,在古城播洒漾绽。

    孤儿连战,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因家中困难正准备辍学。潘智得知这一消息后,将他接到家中,买上新衣新帽、学习用品,亲自把他重新送进校园。初中、高中,学费全由潘智承担。直到连战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在离家前夕,连战的一番话,道出了这名青年战士的心迹:"本来我的志愿是考大学,之所以选择入伍,是潘政委的人品感动了我,成为军人的我要追随他的足迹,做一名像他那样的真正的共产党人!"

    少女赵春玲读完小学,家里实在无法缴纳学费。潘智和爱人胡爱莲给她买来书本教材,在她打工间隙辅导她学习,几年工夫,春玲自学完了初中和高中的功课,胡爱莲又四处联系,帮助春玲考入郑州中山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接受高等教育,帮她解决了3000元的学费和食宿问题。不幸的是,春玲学习期间 又患上了肾炎,潘智闻知这一消息后,忧心如焚,四处打听,寻访名医为她治疗,约请专家为她会诊,还拿出钱来,买最好的药给她吃。在潘智夫妇的精心照料和关怀下,春玲的病竟然奇迹般地好了起来。夫妻俩紧悬的一颗 心总算放下了。

    转眼间,春玲学习结业了,潘智夫妇又出资联系,送她到医院实习,进修妇科。春玲也够争气的,学习期间全身心投入,很快以优异的成绩结业,被分配到郑州的一所医院任妇科医生。

    5年来,潘智不但自己先后资助了十多名特困生,而且在他的倡导下,几年来驻汴部队先后资助448名大中学生,得到了省军区领导和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这些学生,有的考入了国家名牌大学,有的在关键岗位上为部队建设作贡献。

    四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到了,抽晚饭后的空儿,潘智到几位老师家里探望。

    60年代的师生情,是一支多么纯洁多么感人多么诚挚的情感之歌!至今,老师们对穷孩子潘智的关怀,还在他的脑海萦绕:

    寒冬到了,家里穷得连一件棉衣都做不起,潘智只好每天穿一件补着补丁的夹衣去上学。望着冷得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潘智,班主任丁国杰心疼地问他:"你家离这里多远?"潘智答:"25里。"一个寒风凛冽的星期天,班主任丁国杰步行25里路,一路风寒来到潘智的家,敲开了潘智家的破柴门:"这是八尺黑布,给孩子做件棉衣穿吧!"丁老师放下手中的一块黑布,对潘智的妈妈说。妈妈的泪水"哗"地一下流下来了,她紧紧握住了丁老师冻得冰凉的手,嘴里嗫嚅着想说什么,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临近初中毕业的那年,潘智患了扁桃体炎。对于这个品学兼优、门门功课都在班级名列前茅的好学生,学校破例救济他50元钱,让他到开封住院治疗。农村娃子一进开封,就不辨东南西北,迷了路。就在这时,他在大街上碰上数学老师于建平。于老师关切地问了病情,就将他叫到自己家住。"到了这里,就等于到了你的家,你先休息一两天,待我联系好医院、床位,你再去住院。"于老师像一个慈祥的父亲,亲切地对潘智说。两天后,医院联系妥了,于老师亲自把他送到医院,挂上号,住上院,买好饭票,才赶回家。

    "如果说党的恩惠是阳光与甘霖,那么老师就是把这种阳光与甘霖播洒到学生心中的园丁--它使你感到阳光的温暖与甘霖的滋润,它使你感到时间的紧迫而奋发学习。几十年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老师而今成了七十多岁的白发老人,他们把毕生的心血都倾注给党的教育事业。今天,我们就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照顾、关怀他们的责任!"在教师节前的一次分区党委会上,潘智向与会的同志这样说。

    十多年了,他与老师们的师生情谊,一直在春风秋雨中生长着、延续着。

    新千年的教师节到了,潘智提前让爱人在家做好了晚上的饭菜,尔后乘车去接于建平、王若清等几位老师。来到于老师家门口,邻居告诉他,于老师两口子一前一后都住院了。潘智心急火燎地赶到医院,见到了两位老师。于建平患的是心脏病,爱人石老师患的是直肠癌。石老师躺在床上,紧紧握住潘智的手,双唇哆嗦着说:"之所以住院没告诉你,是怕耽误你的工作。你……太累了!"潘智俯下身子,轻轻说:"老师,您的病,很快就会好的!"说着,他将带来的两位老师平时爱吃的山楂糕、长寿面等食物放到床头柜上。石老师费劲地欠欠身子,接着说:"这病……是好不了啦!我走后,请你把我的骨灰撒到太行山里,让它永远陪伴我教过的学生……"

    一股潮潮的东西从眼睛里溢出来,潘智走出医院,趁人不注意将泪水擦掉。这时,身上的手机响了。电话是王若清老师的小儿子王欣打来的:"潘哥,实在不想打扰您,可是……"

    王欣刚走出大学校门,为安排工作,四处碰壁。二姐下岗在家呆着,自己又找不着工作,父母常年有病,一家的开支咋办?没办法,他就用潘智出钱给他家安的电话给潘智打了个电话。几天过后,王欣被分配到市某建筑公司人事科上班,二姐被安排到某化工集团工作。

    潘智,用自己的心智与感情,实践着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续写着人民公仆的朴实篇章。

    (《解放军报》2002年6月13日)

    【资料】报告文学《人民利益》记述了焦裕禄同志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河南开封地区一位军人践行"三个代表",把关心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群众疾苦,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感人事迹。此作品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摘播,在读者中反响强烈。

 
(责任编辑: 高国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