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精品赏析
总理为农民追工钱(并列二等奖)
2007年08月20日 09:28:47  来源:中华新闻传媒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孙杰 黄豁

    10月24日下午5时许,三峡库区腹地蜿蜒起伏的山间公路上,几辆面包车正从万州区向云阳县城方向疾驰。

    此刻,坐在汽车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望着车窗外一一闪过的田野,若有所思。上午11时许,他和随行的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飞抵重庆万州后,就开始走访移民。万州是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区,搬迁人口25万。在三峡工程进入三期建设的关键时期,移民安置至关重要。在连续走访了多户移民后,温家宝感到:尽管移民的居住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长远生计仍需好好谋划,库区经济要加快发展。

    汽车在行驶。夕阳洒向一片片硕果累累的柑橘林,圆圆的柑橘犹如千万盏小灯笼在墨绿的树叶里熠熠闪光。温家宝想:三峡库区农民的情况不知道怎么样?

    当行至距云阳县城约40公里处时,温家宝看到公路附近隐约可见几处农舍,当即要求停车:走,去看看村里的乡亲们。

    沿着一条高低不平、十分泥泞的狭窄小道,温家宝带领着随行人员向公路下边掩映在一片葱茏竹林中的小村庄走去。

    跨过几条水沟,穿过几片相连的橘园和竹林,十多分钟后,几间略显陈旧的农舍出现在眼前。

    这是云阳县人和镇龙泉村10组--三峡库区腹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

    “老乡,我们能在你家坐一会吗?”

    温家宝向正在院子里吸烟的一位农民和气地问道。

    刚从田里干活回来的村民曾祥万挽着裤腿、赤着带泥的双脚正在歇息。闻听招呼,他抬起头来,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赶紧迎上前来,紧紧握住温家宝的双手:"总理,过去我只是在电视上见过您,真没想到今天您会到我们这么偏僻的村子里来。"

    "温总理到我们村子里来了!"正在田里干活的村民们,闻讯纷纷拥进曾家小院。

    看着老老少少一院子的村民,温家宝显得十分高兴:"乡亲们,快都坐下,咱们一起聊聊!我很想知道你们村子里的情况。"

    家里有几口人?粮食够吃吗?养的猪好卖吗?柑橘多少钱一斤?水库蓄水后土地还够不够种?孩子们都能读上书吗?上学一年要花多少钱?农村电费降了多少?家里有几个人在外面打工?移民补偿拿到没有……

    温家宝面带微笑,一一询问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望着总理亲切和善的面孔,村民们的拘束一下子烟消云散,你一言,我一语,与温家宝拉起了家常。

    小院里不时传出的阵阵笑声打破了村里的宁静。

    不知不觉间,半个多小时过去了。温家宝对龙泉村10组的基本情况已有了大致了解。这时,他问村民们:"大家还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我们做的?"

    "总理,我想,我想说说我家里打工的事。"一直坐在温家宝左侧的农家妇女熊德明有些腼腆地说。

    温家宝总理侧过身对她说:你说吧。

    这时,坐在旁边的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也鼓励熊德明:有什么事只管对总理照实说。

    熊德明说,现在农民的收入主要靠打工,村里大多数劳力都在云阳新县城搞建筑,一年收入有五六千元左右,但是在修建新县城中心广场阶梯的过程中,包工头拖欠农民的工钱一直不还。她爱人李建明有2000多元钱的工钱已拖欠了一年,影响娃儿们交学费……

    听着熊德明的叙述,温家宝神情顿时严峻起来。

    "听说政府把修广场阶梯的钱拨下去了,但是包工头们扣着民工的钱不发。"曾祥万接过话头说道。

    温家宝双眉紧锁,沉吟片刻后说:"一会儿我到县里去,这事我一定要给县长说,欠农民的钱一定要还!"人群中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

    "谢谢总理!"刚才还有些腼腆的熊德明,此刻高兴地叫了起来。

    接着,温家宝对随行的干部语重心长地说,"现在老百姓的好多事情,在一些领导干部看来都是些不值一提的小事,可对老百姓来说,却是大事。天天坐在办公室里,不到农民家里看一看,坐一坐,怎么能知道农民的困难呢?"

    天色渐暗,丝丝寒气隐隐袭来,但村民们心中却暖洋洋的。温家宝和村民们一一道别,并愉快地提出和乡亲们合影留念。这时,乡亲们都抢着和总理握手,刚才还兴高采烈的熊德明却直往人群后面躲。

    "别跑啊--",温家宝快步上前和她握手道别。这时,熊德明扬了扬双手,不好意思地说:"我刚割了好多猪草,手太黑太脏。"但总理丝毫不理会,仍紧紧地握了握熊德明粗糙的双手。

    暮色中,坐进汽车里的温家宝突然看到村里的乡亲们正跟在后面,向汽车走来。他马上又走下汽车,握着村民们的手再次道别。人群中,一些村民眼里闪动着泪花。

    华灯初上,汽车驶进云阳县新城。温家宝心里仍想着龙泉村乡亲们的事。一见县里的负责人,他就追问起农民务工工资被拖欠的事。

    县里负责人说:"确有其事。主要是因为一些包工头没有把钱发到农民手中。这事我们要认真处理,一定给村民一个满意的答复。"

    当天夜里11时多,熊德明和丈夫拿到了拖欠的2240元务工工资。

    (新华社2003年10月27日)

    【申报资料实录】

    作品评介:这篇报道通过总理为农民追讨拖欠工资这一主题,反映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尤其重视促进农民增收和全力维护一亿农民的权益,它折射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亲民、爱民、为民、务实的作风,向社会各界再次展示了中央领导同志"时刻要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里"的感人形象,向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榜样。此外,稿件精心选取的一个个打动人心的细节和平实感人的场景使报道增色不少。通过一个个细节,记者准确、完整地传递了总理对人民的感情。这也是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精品。

    采编过程:这篇报道真实记录了温家宝总理2003年10月下旬在三峡库区考察时一次临时活动的感人场景。10月24日,温家宝总理一行在走访了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区--重庆万州区的多户移民后于当天下午4时左右驱车赶往重庆云阳县。在行车途中,温家宝总理要求汽车临时停车,走访公路附近的几处农舍,看望村民。在农民家中,温家宝总理与重庆云阳县人和镇龙泉村 10组的村民们亲切交谈,细致地了解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情况。谈话中,村民熊德明提出自己家被拖欠工资款的事情并大胆地向温总理求助。记者敏感地抓住这一突然而至的新闻,尽力捕捉现场的细节,不懈地追踪和关注这一事件解决的进程。当记者在第一时间获悉熊德明已拿到拖欠的工资后,便连夜写出初稿,经反复修改后于10月27日以《总理为民工追工钱》为题由新华社通稿播发。

    社会效果:2003年10月27日,《总理为民工追工钱》一稿播发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据统计,海内外有近500多家报纸、电视台、电台在显著版面或重要时段刊播了这一报道。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工人日报》《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等首都报纸均以显著位置刊登了新华社通稿,全国各地省报、地市级报纸、都市报和晚报也多数在头版头条采用。在新闻事件发生地三峡库区,刊登这篇报道的《三峡都市报》《重庆商报》《重庆晨报》等报纸被抢购一空,当地一些老百姓还自发复印相关报道散发。这篇报道还引发其他媒体对农民工资清欠的报道热潮。各主要网站更是掀起了一股评论热潮。新华网、新浪、搜狐、网易等各大网站都开辟了专题。网友们普遍对温总理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赞扬和肯定,不少网友说"流着泪读完这篇报道"。一些大专院校还将这篇报道作为"范文"研讨。《总理为农民追工钱》的主角之一熊德明被评为"200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社会公益奖获得者。

    更为重要的是,这篇报道随即引发了全国范围内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清欠"风暴。 当年11月初,国务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并派出检查组分赴各地督促清欠农民工工资。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清欠农民工工资的措施。新闻事件发生地的重庆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百日追薪大行动",集中力量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到2004年1月下旬,全国共累计清欠农民工工资250亿多元。国务院有关领导称赞这篇报道是近年来"给农民工带来实惠最大"的一篇报道。

 
(责任编辑: 杨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