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精品赏析
杨利伟:21小时的太空之旅
2007年08月17日 15:16:19  来源:中华新闻传媒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谭淑惠

    听众朋友,我是记者谭淑惠,2003年10月15号,"航天英雄"杨利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乘坐着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载人飞船成功邀游太空。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在21个多小时的太空之旅中,有哪些特殊的经历?战胜了怎样的挑战?在太空飞行时的心情如何?这些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10月底,经过系统医学检查的杨利伟第一次面对媒体接受采访,我有幸第一个近距离地采访了他。在这次节目中,就请听飞天英雄杨利伟讲述他鲜为人知的太空之旅。

    (飞船发射前,十、九、八倒数秒音响,压混)

    数秒时,我的心情保持得很平静。作为我来说,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我们这些航天员奋斗了五年多,就是为了这件事情,不管您谁去执行这个任务,大家的愿望就是这个愿望,对于我个人来说,去实现这个梦想,也是很光荣的。这份光荣就代表着大家的努力。那么从十、九、八、七数的时候,我很自然地给大家敬礼,这完全都是程序以外的东西,当时我听到大厅里传来的掌声,非常受鼓舞,当时也很振奋,感谢这么多年专家教练和全国人民的培养去执行这个任务去给大家敬礼,也对大家有个表示,让大家放心,我去完成这个任务,很自信地给大家敬礼。

    (火箭升空的音响,压混)

    火箭升空中,有很大的负荷,好多感觉是地面训练无法模拟的。忽然间失重,当时飘起来以后,看好多束缚带都立起来了,舱里的小东西、灰尘飘起来,景象很壮观,一看就真正失重了。但是当时在我身体上也出现错觉,我感觉身体向下了,倒过来了,这是一个很难受的事情,因为真正在失重情况下,是没有上下之分的,人飘起来后无所谓了,你睡觉也是一样,随便怎么躺都是一样的。只要你固定自己别到处飘到处碰,你不管是横着躺竖着躺都没有问题,像这种错觉更多地需要你的意志力来对抗它,就是强迫自己不让自己倒着。很短的时间内把这种错觉对抗掉了。这个我感觉是非常耗精力的一件事情,做起来很困难。那么恢复正常后,在上面做了很多工作。

    (入轨、测控音响,压混)

    大家看到我的每一次过站的时候,很老实地看着程序,在那儿报告。因为你做之前需要确认,做之后还要确认,防止误操作。因为这种误操作会引起人为的麻烦。要求你在几分几秒发,你必须在这个时候发,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整个有200多项操作,例行的都做了,回来跟训练部门报,跟主管部门报,没有一次误操作。所在的操作都在时间节点上,没有误差时间。

    (在太空中向世界问好音响,压混)

    刚入轨的时候,我写下一段话,为了世界的和平和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当时写这段话的时候,我摘下手套,拿笔去写的时候,确实有这种民族的骄傲,当时作为中国人,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充分体会中国的智慧和勇气,当时是抒发一种感情,感觉确实为了祖国而骄傲。

    (天地对话音响,压混)

    在空中怕地面看不到我,每次进站之前就把自己在座椅上束缚好,然后跟地面进行这种交流,去报告自己的身体和工作情况,那么真正在上面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不束缚的,我在里面飘着,非常有意思。自己尽可能多地去体验空中这种经验、经历,包括我上面的日常管理,包括自己测一些血压,都是自己测的,自己做的,体验一下失重是怎么回事,也很折腾折腾自己。

    (在太空和妻儿的对话,压混)

    因为事先不知道,以这种方式能够跟我爱人和孩子通话。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也很有意义,当时很受感动,同时也感到首长的关心,作为我自己,也是听到家里的声音,感到特别亲切。

    (和地面联系音响,神舟五号到,压混)

    虽然在整个飞行过程中,大家从屏幕上看到我的时候,是在束缚状态下,实际上离开测控区之后,我基本上都是在舱里飘浮着,因为很多操作也需要在飘浮中去做,那么整个的飘浮就是很有趣的事情。你比如说,你稍稍给身体一点力,你会马上飘起来,在就餐的时候,在饮水的时候,当时带着的航天食品,小月饼,失重的情况下就在眼前飘浮,你稍给它一点力,就到你的嘴边去,甚至你吸口气都能把它吸到嘴里,感觉非常有趣的。饲水带稍稍在那一挂,稍受点力,它就在那儿飘着,不会飘走。比如说把笔放开以后,它就在你眼前这么晃着,你不用管它,它不会走掉,再用时,一伸手随时就可以拿到了,非常方便。类似这些,在工作之余,或者说是你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发生,也很好玩,也给当时的工作增加了很多乐趣。

    (返回调姿音响,压混)

    返回呢,比上升更让人难受,因为它进稠密大气层的时候,进黑障的时候,从窗外看通红一片,很壮观,同时也很紧张。有好多压迫空气的呼啸声,有好多的过载冲击,无论从身体上、心理上、意志品质力上更考验人。飞船着陆的冲击力也非常大,比较庆幸的是落点很精确,搜救人员到得非常快。我返回舱返回之后,头是倒位的,头朝下,当时接开束缚带后,调整自己的体位,返回时非常清醒,做的第一项工作打开平衡筏,按照程序做完后,就看见外面有手电光过来了,不知道是什么光,反正我知道当时非常放心,人已经来了。(笑声)

    (在西郊机场的汇报词,压混)

    我感觉整个的倾注的不是一个人在上面呆了14圈或者是21个小时多一点,而是成千上万人的几十年的努力,不是自己有什么成功,高兴的是梦想的实现,从我自身来说,我确实非常高兴,确实为了祖国而自豪。无论谁去执行这个任务,都会做得很好。执行任务时很多航天员都在做技术支持,大家都没有说话,但是21个小时有大家都在那儿陪伴着我。有人问我,在上面孤独吗,我确实没有感觉到孤独,一个是在上面工作很充实,更多的是下面很多战友在做技术支持,包括我现在想起来也很受感动,很多人为了这件事情,耗了一辈子的精力,几十年都在为之奋斗,无论是老专家还是现在工作的,有时候说起来,当时我很平静,说起来的时候平静不下来,有想流泪的感觉。

    (杨利伟唱航天员之歌,压混)

    作为我个人来说,现在已经参加训练,通过这次这么圆满地成功,我对今后的载人航天,应该说非常有信心和乐观,我想个人会调整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参加训练,以比较好的身体储备,更快地投入训练,为下一步的神六和以后的出舱和对接做准备工作,随着这次的成功,后续工作会越来越多,而且我想会做得一次比一次好。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3年11月7日)

    【申报资料实录】

    作品评介:杨利伟既是中国第一位登上太空的航天英雄,也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称号的重大典型,这篇报道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特别注意发挥广播特点及节目可听性。它没有大话套话和多余的话,全部是英雄的内心独白和真实故事;它突破一般典型报道的套路,以21小时太空之旅为主线,以典型音响作段落间的起承转合;它避开了人们熟知的内容,直接进入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鲜为人知的细节;它制作精良却又不露痕迹,形式新颖却很自然,题材重大却亲切朴实。无论是从典型报道的范畴来看,还是从整个中国载人航天报道来看,这无疑是一篇很好体现三贴近、内容和形式都比较上乘的广播作品。

    采编过程: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以后,作为极少数获准进入航天城采访杨利伟的记者,这是很幸运的事情。但是,由于人物身份特殊,采访困难重重。经过再三努力,终于获得一个小时近距离采访的机会。为了在有限时间完成三篇报摘新闻稿的采访和这篇新闻专题的录音采访,记者避开人们熟知的材料和规定的典型报道思路,直接进入飞天英雄的内心世界。这一点,连杨利伟本人和在场的领导都感到意外。正是凭着这种"贴近"和"深入"的采访,使杨利伟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向记者打开心门,披露了21个小时飞天旅程中鲜为人知的细节和内心世界,让听众分享他飞天经历的同时获得教益。

    社会效果:节目播出后,总装领导以及杨利伟本人通过中央台驻总装记者站对记者的采访作风和这篇报道给予热情称赞。不少听众来信来电,对于能够从广播里及时听到飞天英雄的内心独白,感到十分激动,加深了对英雄事迹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意义的理解。

    

 
(责任编辑: 龙新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