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精品赏析
SARS病房
2007年08月17日 11:20:11  来源:中华新闻传媒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贺延光

    一条醒目的警戒飘带封住了道路,百米之外就是著名的地坛医院,现在它已成为北京专门救治"非典"病人的定点单位。

    从3月26日开始,259名感染者陆续人住这里的SARS病房,其中不少是从其他医院转来的重症患者。

    "非典"疫情在社会上还没有得到明显控制,人们言之色变,惟恐避之不及。与此同时,这所医院数百位医护工作者首当其冲,忙碌于患者床前,在同死神争夺生命。

    一位康复者这样描述住院时他床前的白衣天使:我从没见过她们的容貌,她们从头到脚都被罩在防护服里,但从外形和声音中我能判断她们只有20多岁。我只能看到护目镜里那些湿润的双眼,我觉得她们都很美。

    人们不难想像,在抗击"非典"最前沿,医务人员全力救治患者的情景。但恐怕没有人知道,当一个危重病人终因抢救无效不治死亡时,房间里突然没有了声响,那些精疲力尽的医生,久久地站在遗体旁,眼中噙满了泪水。他们虽然与亡者素不相识,却为一条生命的逝去痛苦不堪。

    经历"非典"折磨现正在康复的央视记者刘洪波,让人带给同事们两句话:特别要小心,"非典"不可怕。这样颇有哲理意味的认识,与他看到的医护人员严谨作风和有效治疗不无关系。

    自3月26日到5月16日,这家医院共接治非典患者282人,其中治愈出院60人,病情平稳后转院25人,死亡23人。

    (1)2003年4月30日,地坛医院一病区。几位医生不顾有创气管手术最易受感染的威胁,正紧张地抢救一名非典重症患者。 (中国青年报5月1日)

    

    (2)4月30日,一名非典重症病人终因抢救无效不幸死亡,一位医生久久地站在他的遗体前。 (中国青年报5月6日)

    (3)5月11日,护士怀抱的4个月的女婴,是这里最小的非典患者。这位小患者已于5月19日康复出院。(中国青年报5月28日)

    

    (4)5月12日22时31分,丁秀兰静静躺在北京地坛医院的病床上,正在接受MARS血液净化系统救治。5个半小时后,奇迹没有出现,这位曾抢救过许多非典患者的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终被SABS病魔夺走了生命。 (中国青年报5月14日)

    

    (5)5月11日,地坛医院的SARS病房。从3月26日至5月 16日,这家著名的传染病医院作为北京市医治非典定点单位,已陆续收治非典患者282人。其中治愈出院60人,病情平稳转院继续医治25人,死亡23人。 (中国青年报5月28日)

    【申报资料实录】

    作品评介:SARS病房里作者深入北京地坛医院18天最直接的新闻摄影报道。其中的《面对生命》(第2幅)被评论界认为是2003年中国抗击SARS的标志性画面,也是这一重大新闻报道中最具代表性的摄影作品。

    采编过程:这几幅作品及时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一版和摄影专题版面上。

    社会效果:SARS病房专题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新闻作品评选金奖,曾获抗击非典摄影作品一等奖;入选全国抗击非典摄影展,并被央视及数十家报刊转载。《面对生命》被评为人民摄影 2003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

 
(责任编辑: 杨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