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精品赏析
五河:城市贫民背不动豪华广场
2007年08月17日 11:04:24  来源:中华新闻传媒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县城的黄金地段要建一个大广场,但拆迁户大多是下岗职工、无业人员和吃低保的城市贫民,他们担心被县里强拆后无家可归

五河:城市贫民背不动豪华广场

周立民

    中央三令五申严禁建设沽名钓誉、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安徽省五河县却要建设一个大型文化休闲广场。拆迁户大多是下岗职工、无业人员和吃低保的城市贫民。最近他们纷纷向记者哭诉,担心被县里强拆后无家可归。

    县城要建大广场

    五河县城呈"井"字型四条主干道的中心,除民居、商店和办公楼外,有一个体育场。这是这个"全国体育先进县"县城里惟一的运动场所。足球场、篮球场、溜冰场等一应俱全,尽管设施老化、建筑简易,但并不妨碍它成为居民们晨练、晚休的聚集地。

    6月26日,体育场门口的一则公告使居民施左昌如坠冰谷。这则五河县政府《关于注销青年圩综合开发范围内土地使用权证书的通告》写道:县政府研究决定,注销青年圩综合开发范围内方兆义等户土地使用权证书。施左昌家的房子也在注销之列。他说:"按照《安徽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拆迁人补偿安置被拆迁人后,被拆迁人把被拆迁的房地产权证交给拆迁人,由拆迁人移送负责房产权登记的管理部门予以注销,县里还没和我们谈过补偿、安置,土地使用权证还在我们手里,怎么能一纸公告就注销了呢?"从这一天开始,他就和邻居们多方反映、四处奔走。

    这一切,源于五河县的一项重大"形象工程"建设计划。五河县委决定今年实施青年圩文化休闲广场项目,拆迁体育场及周边191户居民、25家单位,占地约5.6公顷,计划投资7000多万元。项目简介上写着,这是"为民办实事工程,是县城的标志性形象工程","为体现规划高起点,邀请全国一流设计单位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编制规划","广场构图主要由莲花喷泉和下沉式广场两处主要景观构成","建成后将成为皖北地区乃至安徽省内县级城市中最大规模的商务中心和品位最高的中心广场"。

    今年3月份,县里和外省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协议,由这家房地产商开发5.6公顷土地,付给县里土地转让费2900万元,如果开发商在这里建一家三星级或三星级以上酒店,县里将返还200万元出让金,据县建设局局长刘昕介绍,县里计划拿 700万元左右建喷泉、沉降式广场等设施,500万元征用城关村的100亩土地建新体育场的一期工程。这个新体育场总投资2000万元左右,除这500万外,其余资金县里还拿不出来。

    拆迁户们对这项工程的质疑,除了认为程序违规等具体问题外,更多的是在责问"国家不允许再建大型城市广场这样的形象工程,五河县怎么还在顶风上?"县里一位领导是这样回答的:国家是不允许用财政的钱建广场,而我们这个项目财政没拿钱,用的是"经营土地"的收益,我看过文件,是说禁止建"沽名钓誉、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并不是说所有的形象工程都不允许建。

    拆迁户们则对这种说法提出质疑:卖地收入难道不是政府的钱吗?动辄"最大"、"最高品位",不是沽名钓誉是什么?至于有没有"劳民伤财",到拆迁户家里看一看、和他们聊一聊就清楚了。

    贫困户雪上加霜

    五河县领导认为,他们制定的拆迁补偿标准是比较高的,住户平均每平方米达到510元。而众多拆迁户却认为县里的补偿标准很低,因为这一区域是五河县城的黄金地段,由于房屋差距较大,拆迁户们拿到的补偿高的在10万元以上,低的只有几千元。

    而拿低补偿的,恰恰绝大多数都是承受能力极低的贫困户。据了解,拆迁户中大多数人是下岗或没有固定工作的,其中部分人每月只能拿30元的低保金。

    原小圩区区委书记张道隆对记者说:"我想不通的是,老百姓生活都没头绪,你改造旧城给谁看?按这补偿标准,多数老百姓是买不起房子的。"原县物价局局长李景春说,别说这个区域里的大多是困难户,就我们这样的退休干部都没钱去买房。据了解,五河县商品房均价在每平方米800元左右,开发商们在知道县里要大规模拆迁之后,又纷纷提价,租房的也提高了租金。

    居民韩秀英含泪告诉记者:"我每月退休金80块钱;老伴80岁,参加过淮海战役、抗美援朝,退休金一个月300多元。前几天单位领导一天几遍逼我们签协议,暗示如果不签退休金就没法保证。签字第二天就有人来拆房,我快叫他们逼疯了。我签字以后吃不下、睡不着,愁这一家老小怎么办?儿子、媳妇4口人都下岗吃低保,日子紧但还有藏身的地方,拿这补的4万多块钱以后怎么过日子啊!"

    患有二级肢残的郑献水说:"我失业快3年了,没吃上低保,一家三口靠老婆打工每月挣的200块钱过日子,小孩还要上学。县里找我签协议,我把协议书撕了,这9000多块钱补偿费让我上哪买房子?我请拆迁办的人帮我租房子,他们找的是一间破得不成样子、眼看也要拆迁的房子,里面住的人还不愿意让。"

    64岁的陈淮英、65岁的卜永和、86岁的凌已娟,还有李业琴、张雅琴、荣再霞……这些居民有的已经签了协议,有的还在"顶着",但对即将面临的拆迁他们都怀着深深的惶恐。他们几乎每家都有好几个人下岗、吃低保,最多的一家6个儿子全部下岗。在他们的心里,根本不奢望"住得好","住得下"就满足了。

    干部们的委屈与困惑

    五河县财政非常困难,大量工厂倒闭、停产,农业多次受灾,今年淮河水灾造成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15亿元。县委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全县乡镇普遍欠发工资,有一段时间县委宣传部靠一位部领导从家里拿了一万多块钱垫办公经费才维持运转。在这种情况下,县里为什么还要耗资建广场?

    据主管这项工程的县领导介绍,青年圩广场是五河县的中心地带、黄金地段,但环境非常差,老百姓娱乐休闲也没什么好地方,非改造不可,而且附近有一个商贸城,需要周边环境配套才能提升品位、聚集人气。他认为,这样"经营城市"、"经营土地",还可以带动二、三产业发展,成为五河新的经济增长点,外商要建商贸城、商业步行街和商品房,如果商业发展起来了,有些商品就可以在本地加工。

    这些良好的设想在实施中遇到的困难显然出乎他的意料,尽管县里也有为困难户建经济适用房、提供廉租房的计划。他告诉记者,为这个项目他前后大哭了三次,"有时连自杀的念头都有"。他不无委屈、困惑地问记者:"我们确实想为群众做点事、为五河县发展使把劲,可群众怎么就不理解?"

    记者同县里一些离退休老干部进行座谈。退休干部居文礼说,别说中央早就下文不许再建豪华城市广场这样的"形象工程",从五河的县情来看也脱离了实际,群众承受不起,退休老人张家銮老泪纵横:"如果县里再不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就会有恶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县民政局局长曹殿钊认为,对这些拆迁户一定要妥善安排好,让群众作难了,干部受"委屈"就免不了。

    (新华社2003年8月26日)

    【申报资料实录】

    作品评介:这是中央新闻媒体最早播发的关于城市违规拆迁带来严重社会问题的深度报道之一,媒体采用广泛,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与评论。

    一、这篇独家深度报道主题重大,以典型的案例紧扣"形象工程"、拆迁中如何保证居民合法权益、城市贫民生存现状等群众关心热点,读后引人深思。

    二、稿件不拘泥于就事论事,化"硬批评"为"软研究",不仅细致白描了拆迁户们的困境和忧患,而且反映了干部们的"委屈与困惑",揭示了其中的警示意义,使主题得到升华。

    三、由主体报道、评论、图片构成的"组合式"报道更有立体感、冲击力,也便于媒体采用。

    采编过程:记者获知五河县因建广场违规拆迁,导致于群关系激化这一线索后,立即赶赴当地,深入采访了数十户拆迁户,认真倾听他们的苦与忧。接着,记者采访了县委领导、部门负责人,了解到他们所谓的"委屈和困惑"。

    为了能够更为客观、全面地把握整体事实,记者请在当地有威望的离退休老同志在一起座谈,有的老于部流着泪向记者倾诉了心里话。新华视点编辑敏锐发现这一题材的价值,主动与记者联系,接到来稿后,编辑精心修改,使稿件主题更为突出,内容更为精当,并配发了图片和评论。

    社会效果:稿件播发后,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经济参考报》、 《解放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100多家媒体在显著版面采用。

    新华网首页头条转载这篇稿件后,全国数百家网站纷纷转用,成为各大论坛热门话题,网民踊跃跟帖。

    很多媒体以此稿为由头撰写了大量评论,仅新华社就播发了两篇评论《拆迁不能拆掉群众利益》、《建这样的"花瓶工程"于心何安》,媒体也大量采用。

    建设部、安徽省政府高度重视这一事件,并根据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派调查组赴五河县调查此事,确定五河县广场建设确实存在违规问题,并要求当地尽快妥善处理好拆迁工作中一系列问题,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追究,促进了有关问题的解决。

 
(责任编辑: 杨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