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精品赏析
振超效率:赶超世界第一
2007年08月17日 11:02:24  来源:中华新闻传媒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记青岛港明港公司桥吊队队长许振超

辛 梅

    青岛港明港公司桥吊队有个劳模队长,叫许振超。

    他只是个初中毕业生,却主持了前湾码头两台国内最大桥吊的安装。

    他只是个基层队长,却参与了青岛港创国优管理金奖的申报,编写了整个明港公司质量管理体系。

    他的桥吊队才组建一年多,就刷新了中国大陆沿海港口集装箱作业最高记录。青岛港特地以他名字命名了集装箱服务品牌--"振超效率"……

    青岛港推选市劳模候选人,他从1.6万名职工中脱颖而出,得票高居榜首。工人们说:他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事事争一流,是我们的"工人专家",是新时代工人的优秀代表。

    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得上这个时代

    第一次见识"专家"的"功夫"是在明港5号桥吊上。3月 24日晚,五六个维修主管围在桥吊前伸距上愁眉不展。主管高吉凯说:"桥吊张紧液压装置坏了。修了一下午还是不行。"一上来许振超就问:"你们拿出方案没有?"问清后他开始排查,这儿摸摸那儿看看。过了十几分钟,他在张紧液压站跟前站住了,反复摸了摸里面的两个溢流阀和前后四根油管,招呼道:"老高,你来试试。"高主管摸了摸说:"好像一个温度稍稍高一点。"许振超说:"就是右边这个阀,换掉它试试。"十几分钟后,换上新溢流阀的机器一切恢复正常。工人们赞道:"神了!"

    事后追问,许振超说:"没什么神的。1975年我开门机时,就遇到过类似的毛病。连技术员都没办法。我不死心,买下本《液压技术》,边学边修,到底给捣鼓好了。"

    许振超的经历就是青岛港生产方式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缩影。他1967年从青岛二中初中毕业参加工作。1974年进港当电工,没多久开上了当时青岛港最大的机械设

    备--价值60多万元的门机。1984年,青岛港组建集装箱公司,他成了第一批桥吊司机。2001年,青岛港决定实施外贸集装箱航线西移,在前湾港组建明港公司,他成了前湾--这个中国最大集装箱码头的第一代桥吊队长,管理着价值4亿多元的现代化桥吊群。

    谈起这些,许振超感慨地说:"这些年港口发生了这么巨大的变化。作为一个工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得上这个时代。"

    让他感触最深的一件事是在1986年。他开的青岛港惟一一台桥吊坏了,码头被迫停产。他主动配合技术员查了两天两夜,最后查明只是一般故障。如果技术过硬,本来可以很快解决。这对他触动很大。从此他给自己提了一个要求:做一个好司机,不仅要会抓"把子",还要做到一般故障自行处理。

    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原来门机的构造简单,桥吊就大不一样了。一台几千万元的设备,控制系统都是引进的,连工程师要想完全掌握也得花上半年多的时间。

    为此,许振超自学起了英语。当时桥吊电控系统是瑞典BBC的,整个程序语言都是英文的,基本的单词要知道。当时桥吊上的可控硅直流调速系统是国内最先进的,他买了清华大学的教材《可控硅整流技术》,从原理上学起。后来,青岛港在国内港口中最先使用了美国GE的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一套英文资料有两尺厚,他一有空就拉着技术人员陪他上桥吊,把程序一一记下来,过后仔细琢磨……

    从此,许振超的身边总有"两件宝,"一本翻烂的英语字典,一本笔记本。他就是这样学到哪儿,记到哪儿。

    做一个优秀的工人,还要勇于创新

    老许开车一直是队里技术最好的,但他不满足。有一次他发现桥吊起升的励磁电源装置每两三周就烧坏一组可控硅。他为此大胆地提出改进设想。这可是瑞典BBC电力拖动公司生产的,系统功能世界一流。他找到技术主管一起反复研究,自行设计改造了电路,并用国产可控硅替代了进口件,既解决了问题又降低了成本。

    他由此认识到:做一个优秀的工人,不仅要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还要勇于创新。

    这种创新的精神使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佳绩。这些年,他先后获得集团技术创新奖十余项。

    最让人叹服的是他大胆推翻了既定方案,创造性地主持了前湾明港桥吊的安装工程。2001年,刚组建的明港公司从上海订购了两台国内最大的桥吊,其中一台必须在年底前完成安装。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到11月底,前期工作还没到位。关键时刻,集团总裁常德传点名让许振超任桥吊安装总指挥。许振超做梦也没想到,领导会让他当总指挥。这放在过去可是富有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才能干的活儿。

    他反复研究安装工艺,发现厂家制订的320吨浮吊吊装方案根本行不通。他重新制订吊装方案,一改传统做法,尽可能在地面拼装零件,减少高空吊装环节,改用1000吨大浮吊吊装作业,大大缩短了安装时间。2001年12月31日晚6时,新桥吊如期矗立在码头上。这一天对于明港有特别的意义:有了第一台桥吊的安装经验,后面的安装就有路可循了。

    他不仅创新技术,还创新管理。这两年他发现国内多数港口在基层管理上较简单,没有完善的管理条例。

    他就找来国家和交通部相关条例,参照制定了队里的条例,细到连夜间维修取个扳手都有规矩。再如,在设备维修上多数港口实行机电分离,不利于设备养护。他就改变这一惯例,建立了机电一体的维修体系,要求维修主管既要懂电又要懂机械。日前,国内最大的桥吊生产厂上海振化港机厂厂长特地带着外国客户来青岛港参观桥吊队的设备管理,盛赞明港的桥吊管理是国内最好的。

    "振超效率"就是要赶超世界第一

    港口西移以来,前湾港大码头、深泊位的优势凸现,这给许振超提供了一个超越自我的大舞台。

    在明港公司,桥吊队被列为公司"第一岗位"。作为队长的许振超深知责任重大。他说,船期是船公司的"生命线",效率就是港口实力的标志。他鼓励队里的职工:"在世界一流的码头上,就要干出世界一流的活儿来。作为桥吊队,就是要创世界一流的装卸效率。"

    装卸效率是集体协作的结果。桥吊队刚组建,新手占八成。为了提高效率,他加班加点搞培训,还专门编制了青岛港第一本桥吊作业手册,把自己和其他优秀司机的经验汇集成册。这本册子从正常操作规程,一直到大风、雨、雪、雾天气时作业注意事项及故障应急方案一应俱全。靠这本手册,许振超硬是创造了用 3个月带出桥吊司机的记录。按惯例培养一个桥吊司机至少要1年时间……

    今年1月6日,常德传到明港调研,当得知桥吊队连创佳绩时,他鼓励许振超:"就用你的名字命名集装箱服务名牌吧。"他还问明港公司总经理朱广太:上海港最快12小时完船,你们敢不敢保证不论多大的船10小时完船。这才能称得上"振超效率"。

    为此,许振超更加勤奋了。

    为提高效率,他每天从早到晚泡在码头上,反复琢磨不同船型、箱量和潮水情况下桥吊运行的最佳轨迹。他还在全队建立了严格的学习制度,要把桥吊队打造成学习型团队……

    今年3月4日,桥吊队在接卸"阿莱西亚轮"中一举创造出了每小时装卸299.7自然箱的中国大陆沿海港口最高记录,世界第二大船公司地中海航运专门寄来感谢信,盛赞明港作业效率已与世界一流大港相当。

    许振超仍没有满足。他说:现在世界第一的记录是香港现代货柜码头创造的每小时作业336自然箱。我们的码头工人并不比别人差,香港码头能干出来的水平,我们也能干出来,而且会干得更好。"振超效率"就是要赶超"世界第一"。

    (青岛日报2003年4月2日)

    【申报资料实录】

    作品评介:作为全国第一篇宣传许振超的大型通讯。该文围绕中国产业工人优秀代表这一主题,通过大量感人的事例,对许振超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创新、敢争一流的拼搏精神,以及以振兴青岛港为己任、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中国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进行了多侧面的立体反映,充分展现了一个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风采。全文文字简练、主题鲜明、细节感人,有很强的新闻感染力。特别是首次发现并推出一个迅速叫响全国的人物典型,该文显示了编者和作者较强的新闻意识。

    采编过程:在首次发现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振超效率"之后,我们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十分有时代意义的典型,按照编辑部确定的"中国产业工人"优秀代表这一主线,记者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对许振超及其周围的人进行了反复采访,发现了许振超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事迹,先后几易其稿,最终在全国媒体中第一个发现、提炼并推出了许振超人物典型。

    社会效果:该文刊登后,立即在本地产生强烈反响,市有关部门迅速做出向许振超学习的决定,社会各界纷纷也自发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许振超活动,从而掀起了第一个学习许振超热潮。同时,全国部分媒体、各新闻网络也纷纷转载此文,使许振超典型影响日益扩大,也引起了中宣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今年,全国各大媒体再次集中宣传许振超同志,从而使许振超作为一名中国当代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重大典型。

 
(责任编辑: 杨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