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精品赏析
三峡大坝昨下闸蓄水
2007年08月17日 11:00:34  来源:中华新闻传媒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千古峡江顿失滔滔 高峡平湖初步显现

    记者剑文三峡梯调中心1日9时电 三峡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刚刚在这里下达了三峡大坝下闸蓄水的命令。从这一刻开始,中华民族"高峡出平湖"的百年梦想渐渐变成现实。未来15天内,蓄水将达135米高程。

    中心多媒体屏显示,此刻三峡坝前水位106.11米,上游来水量1.2万立方米/秒。

    记者礼兵三峡大坝玉日9时20分电 此刻,大坝第20号导流底孔弧形闸门在强力液压启闭机作用下紧紧闭合了,刚才还巨流喷涌的20号闸室外已波平浪静。

    三峡大坝22个导流底孔只保留3个宣泄江流,流量控制在 3500~4000立方米/秒,以保证葛洲坝电厂发电和下游通航。

    记者忠贤葛洲坝1日11时电 三峡大坝下闸蓄水两小时后,葛洲坝二江电厂中控室电脑屏幕显示:入库流量3713立方米/秒,葛洲坝坝上水位66米,坝下水位39.4米。值班员赵阳说,现在流量刚好达到发电最低要求,葛洲坝21台机组中有10台在运转发电。

    1小时前,二号船闸送走了驶向下游的3条机驳拖船。

    记者周芳秭归港1日11时电 温驯的江水已经漫过港口的6级台阶,比上午9时涨了约1米。

    "我亲眼看到江水一点一点爬上台阶。"茅坪居民熊宇平兴奋不已。她5岁的女儿却不高兴:小蚂蚁跑得太慢,淹死了好多。长江5号飞船经理张宏斌盼望水早点蓄到位:"到那时,风平浪静的江面会让旅客感觉更舒适、更安全。"

    记者志兵归州1日14时电 归州水位较上午9时时上涨了1.5米。当靠江最近的副食店老板郑家运卖出今天第4包香烟时,江水终于淹没厂原秭归县实验小学校址。

    老归州城边的鸭子潭已与长江完全融为一体。江边看水的彭树淼老人有些惋惜:"再也看不到人们成群结队到潭中舀桃花鱼的景象了。"

    记者月波巴东港1日15时电 尽管江水在迅速上涨,但巴东港并未受多大影响,西上东下的客船不时停靠。巴东旧城遗址已淹没大半,江面宽了70多米。

    对岸神农溪口已展宽至400多米,江水倒灌约10公里、约1小时前,县旅游部门成功炸除了溪中涨水后碍航的"神农石"。

    记者剑军巫山1日17时30分电 由宜昌开往重庆的"江山1号"客轮在长长的汽笛声中驶离巫山港时,港口通往县城的"人"字形路分叉部分已全部没入水底;巫山水位较上午涨了近两米。

    记者立新奉节1日19时电 瞿塘江水已失去了往日的汹涌,只在江风吹拂下泛起涟漪。据航道部门测定,夔门水位已升至 108米。

    落日余晖下,有不少摄影爱好者在拍摄夔门摩崖题刻,风箱峡段也有不少游客在参观、留影。

    记者礼兵三峡大坝1日24时电 此时大坝中央控制室电脑屏幕显示:坝前水位108.89米,过去15个小时蓄水2.78米。值班人员说,首日蓄水达到预期。

    截至记者发稿时,蓄水仍在进行中。

    (湖北日报2003年6月2日)

    【申报资料实录】

    作品评介:三峡大坝蓄水、永久船闸通航、首批机组发电是三峡工程建设中里程碑式的大事件,而其中又以大坝蓄水、高峡出平湖为首要标志,本文以富有创意的方式真实、生动地报道了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新闻。

    主题重大,形式创新。消息以9个电头报道三峡区间8个有代表性的地点蓄水首日不同时段的现场,仿佛一台摄像机随着坝前水位抬升跟踪拍摄江水"倒灌"200公里的情景,场面宏大,现场感强,忠实地记录了新闻事实发生、发展过程,定格了发生在千古峡江中的"平静的消失"和"伟大的升腾"。

    本文另一显著特点是素材丰富、信息量大。全文940多字,含17个自然段,一组组镜头跳跃而来,既有奔放的气势,又不失细腻;既观照宏观事件,又包含若干细节;既关注蓄水本身,又关注蓄水过程中人的活动和情感。消息精悍而厚实,覆盖了蓄水首日三峡库区及下游葛洲坝近20个代表性地点的变化情况,报道有名有姓的人就达6人之多。

    采编过程:《湖北日报》见证三峡50年,三峡工程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为了报道三峡工程建设中里程碑式的"三大成就",2003年 5月下旬,湖北日报编辑部派出由一名副总编辑、多名部主任带队、10多名骨干编辑记者组成的报道组进驻三峡坝区,成立前方报道指挥部,强势策划、组织"2003三峡工程特别报道"。"三峡大坝6月1日下闸蓄水"这一大事件,被列为这次战役报道的重中之重。

    在研究怎样报道好这一重中之重新闻时,前方指挥部费了不少周折。下闸蓄水发生在坝区,但如果只报道坝前发生的事,消息会显得单调而没有分量,与"高峡出平湖"的新闻事实不相称;整个135米水位蓄水过程长达10多天,如果以连续消息的形式天天刊发蓄水进展,平均着墨,不但没有高潮,还容易让读者失去耐心……在推翻了多个方案、又听取了水利专家对三峡蓄水进程的预测后,前方指挥部认为重在一首一尾,而以蓄水首日为最重要:既是重大新闻发生时,又是库区发生亘古未有变化的一天、高峡平湖初步显现的一天。因此,前方指挥部决定采用多电头消息的报道方案,在下至宜昌、上至奉节200多公里坝区、库区8个有代表性的地点部署8名记者采写首日蓄水的观场报道。

    1日当天,各点记者按要求将现场报道陆续发回前方指挥部,前方编辑精心组合、编辑稿件,24时许,驻大坝中控室的记者将当时情形口头报回指挥部后,前方编辑手头的消息随即定稿发往编辑部,并于2日在一版头条见报。

    令人欣喜的是,由于记者们的努力,这一策划还产生了另一大成果:各点记者同日又发回了更翔实的现场特写。因此,湖北日报同时还推出了《平静的消失 伟大的升腾--三峡蓄水首日纪实》整版特写。

    社会效果:本文发表后,在湖北新闻界和广大读者、特别是三峡建设者中产生了较大反响,许多同行和读者称赞这篇稿件策划到位,以非同寻常的形式记录了非同寻常的大事件,堪称消息报道佳作。专家们称其"在表现方式上有很强的创新,是实践'三贴近'的可喜尝试。"

    本文由"荆楚在线"刊用后,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纷纷予以转载。

    本文获第21届湖北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

 
(责任编辑: 杨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