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报刊
《羊城晚报》经营"报料新闻"的经验体会
2007年08月03日 17:08:10  来源:中华新闻传媒网
【字号  打印 关闭 

耳聪目明 又快又准

--《羊城晚报》经营"报料新闻"的经验和体会

    十年前,《羊城晚报》创立了一种较为完备的报料新闻运作模式;十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广大读者的及时报料,让《羊城晚报》一直保持着"耳聪目明、又快又准",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以及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新闻报道中大有作为。十年苦心经营报料新闻,羊城晚报人深刻体会到,经营好报料新闻,是媒体赢得读者支持和市场认可的一大法宝。

    总体要求:信息灵 反应快 报道准

    1997年9月,《羊城晚报》正式成立专责报料新闻接报与采写工作的夜间工作站。

    晚报当时之所以要创立报料新闻运作模式,是基于这样两大背景考量的:报业竞争日趋激烈,报业急需拓宽信息渠道、丰富报纸内容;读者阅读需求多样化,报业必须适应需求,多经营读者关心的"身边的事"。报料新闻运作模式的总体要求,就是要做到"信息灵通、反应快速、报道准确"。

    对于媒体来说,在建立报料新闻运作模式之前,要做到"耳聪目明,又快又准"是不容易的。当时的状况可以这样来描述:一是信息不灵通。信息源单一,只是依赖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面向群众的信息平台水平低、来自群众的信息渠道不畅通,导致社会面发生的事件信息不灵通。二是反应不够快。根源在于缺乏24小时全天候的新闻运作机制,包括快速反应的队伍、相应的装备。

    两大弊端产生的根源在于传统媒体的新闻运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而"耳聪目明,又快又准",其实是对现代大众传媒的一种本质要求。

    1997年晚报成立夜间工作站,以原有的读者来电组(80年代开始24小时有人值班接听读者电话)为依托,在报社内部抽调记者组成24小时值班的报料新闻快速反应队伍,并配备了一辆专用的采访车。同时还推出了一系列相关措施:每天在头版显要位置公布24小时报料电话号码,公布夜间工作站记者的姓名、BP机号码;在版面上设立报料新闻栏目"昨夜今晨";建立"报料有奖"制度。

    十年前打出的这一系列报料新闻运作"组合拳",无论是在新闻理论还是新闻实践上,都是一种创新。报料新闻异军突起,广受读者欢迎,也让晚报在新闻竞争中多了很重要的一个筹码。2000年,"昨夜今晨"栏目荣获中国新闻奖。

    为了达到"耳聪目明、又快又准"的总体要求,报社还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不断地下功夫。

  硬件要求:战斗力强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没有形成战斗力,岂能经营好报料新闻?

    战斗力受诸多因素的综合制约:接报渠道是否畅通、记者队伍是否训练有素、版面处理是否突出且得当、装备以及报料有奖激励措施能否跟得上,等等。要形成战斗力,以下几个因素缺一不可:

    一是24小时畅通的读者报料渠道,这是"耳聪目明、又快又准"的先决条件。可以这么说,只有建立起24小时有人值班的报料平台,才能算是报料渠道畅通。

    二是反应快速、训练有素的报料新闻采访队伍,这是"又快又准"的关键所在。"快"字要求24小时有记者值班、随时出动;

    "准"字则对记者日常的培训和指导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为了保证报道准确,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晚报要求记者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多采访目击者、知情人、救援人员,全面、细致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对于投诉类报料,要求记者不能只听投诉一方的说法,一定要采访被投诉方,有时还需要采访被投诉方的主管部门,全面、客观地了解事情经过。重大敏感题材还需要送审。

    三是积极有效的报料激励措施,也就是"报料有奖"。

    四是充足、醒目的报料新闻固定版面、栏目,以规模化、冲击力强的报料新闻来引导更多、更丰富的读者报料。

    晚报多年的实践说明,读者报料受版面处理的影响很大。版面处理得当,对读者报料产生强大的引导功能是十分明显的。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是最能检验战斗力的。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最讲究一个"快"字:只有在第一时间接到读者报料、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才能第一时间采访到现场目击者、知情人,掌握第一手的素材,才有可能全面、客观、准确地作报道。有过重大突发事件采访经验的人都知道什么叫"兵贵神速"--一定要赶在拉起警戒线之前赶到现场。要是迟了,你将很难进入现场,很难掌握到第一手资料。

    十年来,最为神速的报料当属温州空难事件了。1999年2月24日下午4时30分许,一架民航客机在浙江温州上空爆炸坠毁,机组人员和乘客共61人全部遇难。飞机尚未爆炸坠毁,晚报就接到了当地一名读者的报料。这名读者当时抬头看见空中有一架飞机在冒黑烟,便掏出手机打通晚报报料电话。当时的报道记录下这一幕,那个报料电话就好像空难实况转播一样:"哇,飞机爆炸了……坠毁了……真惨!"由于报料及时,晚报三名特派记者当即从广州乘飞机出发,当晚到达空难现场采访,比当地的卫视记者还要早到一个钟头。这就是战斗力!整组报道中,当记头功的应是那名当地的报料人。他为什么会想起给晚报报料呢?是当时已运作了一年多的报料新闻运作新模式起了作用,关键时刻报料人拨通了晚报的报料电话。这名报料人获得了晚报送出的第一个1000元报料重奖。

    温州空难之后,1999年11月的烟台海难(282人遇难)、2000年12月的洛阳大火(309人遇难)等一系列全国人民都关注的特大突发事件,晚报都是第一时间接到当地读者的报料、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到达现场采访。为什么广东省外的读者会那么踊跃地给晚报报料?这当中除了晚报的影响力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版面引导的作用--省外读者从晚报有关温州空难的连续强势报道中了解到,晚报关注全国影响的特大突发事件,还重奖独家重大报料,因此一遇上此类事件,他们自然会第一时间向晚报报料。

    刚刚发生的九江大桥被一艘运沙船撞中桥墩致桥面倒塌一事,读者报料给晚报也是相当的及时。事发仅十来分钟,晚报就接到报料。第一个报料人严先生是一艘挖沙船上的水手。6月15日凌晨5时10分事故发生,十多钟后严先生所在的船靠近事发现场,发现桥面倒塌,他赶紧掏出记有晚报报料电话的小记事本,打电话向晚报报料。匪夷所思的塌桥事件让接听电话的值班编辑有些不敢相信。不过,几分钟后接到的第二个报料电话让值班编辑相信桥确实是塌了!当天上午,约有十几个有关塌桥的报料电话相继打到了晚报报料热线。接报后,报社迅速派出多路人马赴现场采访。当天,晚报头版以《鲁莽运沙船今晨撞塌九江大桥》为题,抢发了五条当天新闻,占尽先机。读者交口称赞:晚报的报道又快又准!

  软件要求:公信力高 影响力强

    光有"硬件"还不够,还要有"软件"--公信力和影响力作依托才行。

    公信力和影响力表现为媒体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在主流新闻操作中,公信力和影响力主要取决于主流新闻是否权威、客观、公正;在报料新闻操作中,公信力和影响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在群众心目中这家媒体是不是敢于为群众利益鼓与呼、是不是能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可以说,公信力与影响力的强弱、高低,很重要的取决于媒体在关注民生方面是否有作为。

    近几年来,晚报在报料新闻的运作上,为群众利益鼓与呼,在加强民生问题舆论监督的同时,还在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报料新闻新模式运作之后,读者自己或身边有什么不平事、烦心事、好人好事、新鲜事、有趣事,都积极向晚报报料。这些民生类报料,占了报料总量的九成以上。从每天庞杂的报料信息中筛选、挖掘群众意见突出而集中的民生问题,继而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规模化经营,一追到底,力促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于提高公信力和影响力是十分行之有效的。

    去年晚报经营的两组舆论监督报道--"套牌车大起底"、"呼吁取消管道气初装费",双双获得广东新闻奖。其新闻线索均来源于读者报料。

    一段时间以来,省内各地多名读者报料反映,他们的车牌被人非法套牌,套牌车违章,搞得车主们莫名其妙地收到交警寄来的罚单,他们为此烦恼不已。晚报派出多名记者多方调查,强势推出"套牌车大起底"的系列报道,呼吁公安部门对日益猖獗的套牌车违法行为进行打击。省公安厅闻风而动,在全省范围内发起为期半年的套牌车专项打击整治行动,车主们拍手称快。

    "呼吁取消管道气初装费"的报道,线索来源于一条并不起眼的读者手机短信报料:一广州读者反映管道气初装费价高且不合理,呼吁取消。晚报意识到这条报料牵涉到省内千万管道气使用者的切身利益问题,值得一追到底。2005年底,晚报开始刊登新闻呼吁取消不合理的管道气初装费;2006年3月广州市"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朱永平就管道气装费问题向市物价局发起询问,晚报当天就刊发报道,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去年12月,广东省物价局下发通知,全省取消管道气初装费。广大读者称赞晚报的这组报道是为民"减负"的报道。

    "大事集中做,小事常规做"。对于群众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小事",同样不能等闲视之。哪里的沙井盖不见了、哪里的排水渠漏了、哪里的路灯不亮了、哪里的红绿灯出故障了……每天固定的专栏"今日来电"、"短信报料",大量刊登了此类民生"小事"的投诉报料。同时,晚报与广州市的城市管理诸多部门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这类投诉见报后,职能部门会及时派人处理。投诉问题解决后,晚报都会及时作追踪报道,以肯定职能部门的工作。可以说,在城市管理、公共事业等方面,晚报在党委、政府与老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有效沟通的桥梁。

    可别小看这些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的常规报料新闻,"细水长流",它能让晚报"我家的报"这一口号深入人心。

    "群众利益无小事",无论大事、小事,为群众利益鼓与呼,为政府和群众架起有效沟通的桥梁,这既是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应尽的职责,也是媒体做到"耳聪目明、又快又准"的一大基础。(黄 熹  作者单位:羊城晚报报业集团)

 
(责任编辑: 高海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