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采编园地 >> 精品赏析
为"媒体批评"辩言
2007年01月31日 10:17:52  来源:中国记协
【字号  打印 关闭 

仲 言

    与传统意义上文艺批评的沉寂形成强烈对照的却是媒体批评的兴盛,许多新的创作现象和文艺思潮的概括与归纳已不再属于文艺评沦家的专利,而是由新闻媒体的记者们来完成的。与此相关联,对当下文艺批评的不满经常挂在文艺工作者包括评论家们嘴边。不少人在批评文艺评论"缺席"、"失语"、"疲软"的同时,经常不忘顺便批评几句媒体的无端添乱,有时甚至会把文艺评论的不景气归咎于媒体批评。

    或许由于"媒体批评"的概念过于模糊,缺乏具体所指,或者因为老记们有着足够的心理承受力,抑或是他们不愿意对号入座,因而,关于媒体批评的反批评从来也没有发生过。

    公允地说,没有争议并不意味着对于媒体批评的断语就是一种纯粹的真理性表述。因为媒体批评作为一种信息时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其优劣得失的客观评价还需经过一定时间的历史淬炼方可做出。

    不可否认,媒体批评作为新闻旗帜下的文化衍生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会更多地着眼于新闻传播的快捷和时效,进行的多是某种随机的、印象式的通俗化评述,而不是悠闲从容的文艺品评和深度学理的文本分析,所以尽管反应快速却也比较浅显,这就造成了媒体批评与生俱来的弱点。如果掌控不当,把最即兴式的表述与文艺界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心态相结合,着意渲染文艺领域最浮浅、最表面、最华而不实的东西,则势必强化并加剧文坛的浮躁。更进一步说,如若拿这种弱项作为某些审美趣味不高的娱记们取悦大众的武器,那么,任何搜奇猎异的无稽轶闻、独出心裁的越轨行为、故作惊人之语的文化宣言和荒诞不经的艺术表达,都会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都会以"媒体批评"的方式,把某些不成型、不完善、不健康的文艺现象演化为一种轻浮的浅薄的时尚化的娱乐炒作,从而导致对人民大众的审美误导。对于诸如此类的现象理所当然地应该提出严厉批评,这是毫无疑义的。

    然而,媒体批评存在的问题并不能等同于媒体批评本身,我们绝不能据此作为一概否定媒体批评的理由。

    实际上,在传统的刊发文艺评论与批评论文的专业报刊严重萎缩、在众多的文艺理论与批评从业人员纷纷转行隐退的情况下,许多新闻传媒主动承担了本应由文艺批评肩负的联结文艺与受众的中介职责,在广大文化受众与当下文艺创作之间搭建起一道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尽管在面向大众发言的过程中,确乎存在着诠释的准确度与传递是否到位的问题,但这不是担当自身的过错,绝不应该把文艺批评的失职演变成对媒体"越位"的指责。

    面对着各种文艺创作现象和思潮繁复多变,面对着生活节奏急剧加快的现代人茫然无措的审美选择,当代社会对文艺批评点拨作品优劣、传达鉴赏法门、导引创作趋向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高。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加强文艺理论建设,提高文艺批评从业者的理论功底、鉴赏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是改变评论乏力、推动创作繁荣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与此同时,借助现代传媒反应快捷、覆盖宽广、传递方便的优势,把媒体批评作为传统文艺评论的重要补充,同样也应成为活跃文艺批评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我们切不可不加分析地妄下结论,既不能用引经据典的鸿篇大论去嘲笑媒体批评的了无根基,也不能以媒体批评的通俗化来否定经院式文艺批评的学究气,它们的不同分工确定了各自不同的社会职能,二者不但不能互相替代,而且还可以相互映衬和补充。特别是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批评对于文艺作品广为流布与传播的功用更是不容小觑。

    高度重视而不是一味蔑视媒体批评,兴利除弊、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激发新闻从业者特有的职业敏感,迅速捕捉最鲜活的创作动态和文艺思潮,寓深刻的思想蕴含和健康的审美取向于轻松、生动而又快捷的传递方式之中,让媒体批评成为大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挑选审美对象、甄别艺术美丑的参照物,倘如此,无论对于匡正文坛时弊、繁荣文艺创作,还是优化受众的阅读选择、正确引导文化消费,都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民日报2005年1月20日)

    申报资料实录

    作品评介:仲言系列文艺点评是人民日报文艺部精心推出的一个品牌栏目。文章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追踪创作热点,辨析文艺思潮,短小精悍,以理服人,多次受到中央和有关部门的表扬与肯定,在网上的点击率及相关报刊的转载率,均占据文艺版的首位。

    《为"媒体批评"辩言》针对当前新闻媒体兴盛的文艺评论的现状与问题,由表及里,条分缕析,对积极开展健康的文艺批评提出了中肯建议,受到主管领导和文艺界的一致好评。

 
(责任编辑: 杨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