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采编园地 >> 精品赏析
民族独立的中流砥柱 伟大复兴的时代先锋
2007年01月30日 17:57:18  来源:中国记协
【字号  打印 关闭 

--写在建党84周年和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

贾 永 刘 刚

    国破家亡关头,谁能凝聚力量?民族复兴之路,由谁开辟引航?

    甲子轮回。从民族独立的中流砥柱到伟大复兴的时代先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一次次引领中华民族破浪前行,源自她始终保持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始终充满着与时俱进的生机与活力。

    从救国救民到强国富民,一次次重要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以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宗旨与胸怀,凝聚起不可战胜的力量

    4天前,广西梧州万人空巷,10万市民涌向河西防洪大堤,与几天前驰援抗洪的3000名英雄子弟兵依依惜别--像每一次危难关头一样,从黑龙江到江西,从湖南到广东,面对入汛以来各地发生的特大洪灾,又是党所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挺身而出。

    跟随朱毛红军从赣南一直征战到陕北的张震将军追忆,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第三天,尚处在国民党重重"围剿"之中的中国共产党就旗帜鲜明地主张抗战;蒋介石还在威胁"侈言抗日者杀勿赦"时,杨靖宇、赵一曼等共产党人已经被派往东北组织抗日斗争了。

    中华民族危急时刻,共产党人率先吹响了抗战的号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产党人挺立于时代最前列。

    回眸20多年沧桑巨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勇感慨: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从实施"三步走"战略到全面建设小康,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进军延续着历史的奋斗,那就是--救国救民、强国富民。

    瓦窑堡,这个坐落在陕北的偏僻小镇后来闻名全国,是因为中共中央政治局70年前在这里召开过一次著名的扩大会议。就在这次会议上,"高举民族统一战线大旗"作为党的重大方针定了下来。

    延水河畔,4万名历尽艰辛的红军战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水网江南,1万名走出深山野林的游击队员组成了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当整师整团的国民党军潮水般溃退时,当成千上万的难民涌向大后方时,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朝着骄横的侵略者的炮火迎头而上。到194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所抗击的日军,占侵华日军总数的 75%,同时还抗击着几乎全部的伪军。

    每一面胜利的战旗上,都浸透着勇士的鲜血。八年抗战,敌后抗日武装伤亡60余万人。一生负过24次战伤的老八路查振海清楚地记得:"在每一次近战、恶战、遭遇战中,牺牲在前、冲锋在前的大都是共产党员。"平时看得出来,困难面前站得出来,紧要关头豁得出来。从烽火岁月到和平时期,共产党人的牺牲精神,薪火相传;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一脉相承。98抗洪,把生命凝固在大堤上的是共产党员;面对非典,争先投身最危险工作的是共产党员……宋鱼水、王在富、许振超、王顺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共产党员,宛如璀璨群星。

    从延安整风到先进性教育,一次次破茧成蝶,为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注入不竭的源泉

    新年伊始,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内容是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研究。与此同时,党的历史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集中教育活动正式启动。而60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也在延安进入总结历史经验的尾声。

    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正如此次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着眼点是确保党更好地肩负起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一样;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艰难的抗战相持阶段开展整风,其目的同样是确保党更好地肩负起领导全民抗战的历史使命。

    党建理论工作者许志功教授说,相隔60多年的这两次空前规模的教育活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清醒认识: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改革时期,越是在攻坚阶段,越需要保持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破茧成蝶"--有着78年党龄的七大代表方强老人这样形容60年前那次生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 "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团结,不仅为七大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做了最重要的准备。"

    从六大到七大,中国共产党党员由四万余人发展到120多万,成为全国性的先进政党和全民抗战的中流砥柱;经过八年抗战特别是通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毛泽东思想全面成熟,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翻开《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就有两卷71篇。《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构成毛泽东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这些篇章,无一不闪烁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真理光芒。正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推动着中国共产党不断攀越理论武装的高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了新时期新阶段的要求,反映了党和人民新的认识水平,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认为,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所呈现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

    永葆先进性,这是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

    从独立解放到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华民族选择自己的命运,而人民也在命运的转折中进行着历史的选择

    2005年5月26日,国际著名记者爱泼斯坦在北京去世。在他的寓所,悬挂着一张毛泽东的石印相片,这张有毛泽东签名的相片伴随了他61年--1944年夏天,爱泼斯坦随中外记者参观团采访延安,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可不是一句空话。"1937年,从河南开封投奔根据地,后来又作了平东县县委书记兼太行妇委会委员的张玲说,"在这里,生活虽然艰苦,但人人充满激情,与国统区相比可真是两重天啊。"

    有多少人与张玲一样在黑暗与光明的抉择中选择了共产党。这一点,从国民党有关档案中也可以找到旁证:1944年11月,国民党兵役部部长鹿钟麟报告,抗战7年来,前后征壮丁共1100万人,实际到达战场者不及 500万人。几乎在同一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迅速壮大,主力部队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260余万人,自卫队1200多万人。

    从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中,人民认识了共产党;从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的无私行动中,人民选择了共产党。

    一个政党的先进性从来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历史的,而不是一劳永逸的。任何一个政党,如果放弃了对先进性的矢志追求,如果失去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被历史和人民无情抛弃。抗战胜利仅仅4年,国民党政府就轰然垮台,原因在此;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苏联共产党丢失政权,原因也在于此。

    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在回答黄炎培等人关于如何避免初期兴盛、事成业衰的"周期率"时指出:"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提出,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

    历史告诉未来,现实回应历史。

    100多年前,恩格斯曾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这就是历史与现实的结论。

    (新华社2005年6月30日通稿)

    申报资料实录

    作品评介:这篇政论性通讯是新华社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和建党 84周年新闻宣传中重点经营的主打作品。主要特点为:

    1.主题深刻、立论高远 此稿用历史辉映现实的手法,融政论色彩与经典细节于一体,将历史性与新闻性相结合,着力凸现中国共产党是"民族独立的中流砥柱、民族复兴的时代先锋"这一重大主题,立论高深。

    2.结构严谨、气势磅礴 文章环环紧扣、层层深入,既有严密的逻辑性,又富有激情和节奏感。

    3.时机得当、鼓舞人心 稿件选择在"七一"前夕播发,既契合了建党84周年这个重要时刻,又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宣传高潮拉开了序幕,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对于凝聚亿万人民"不忘历史,面向未来,坚定信念跟党走",起到了积极的鼓舞作用。

    采编过程:从2005年4月下旬起,记者即着手进行采访准备,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军事科学院专家的协助指导下确定了报道主题,研读和查阅了上百万字的历史资料乃至国民党档案;寻访了20多位老一辈革命家和老将军、老英雄、老党员,采访了30多位党史和党建理论专家、一线实际工作者以及抗战英烈的亲朋部属。初稿形成后,又广泛征求党建专家、党史专家和抗战史专家的意见建议,反复修改,精益求精,最终用不到2900字的篇幅完成了一个重大报道主题。

    社会效果:稿件播发后,除78家纸质媒体采用外,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上百家网站转发。新华社《用户意见反馈》刊载安徽、云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媒体的评价说,此稿"雄视古今,旁征博引,振奋人心""语言风格多样,既有散文化的亲切感性,又有政论文的阳刚风采",是"立意深远、有理有据、写法新颖的重要文章",认为这篇重点报道,是对建党84周年和抗战胜利60周年两大历史事件的最好纪念。

    稿件受到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等领导机关的表扬,并被评为新华社2005年优秀新闻作品。

 
(责任编辑: 杨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