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采编园地 >> 精品赏析
中海油竞购受阻 美国损人不利己
2007年01月30日 11:18:30  来源:中国记协
【字号  打印 关闭 

朱启文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不得不承担因放弃竞购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而付出的成本。但此次竞购失利影响的不仅仅是中方。美国向来自诩为自由市场的捍卫者,现在这一论断却变得甚为可疑。

    本周二,中国第三大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商中海油公司退出同雪佛龙公司的竞争,终止收购优尼科。尽管这家中国公司185亿美元的报价高于雪佛龙174亿美元的出价,但它仍决定退出竞购,因为美国国内政治气氛是如此不友好,使公司面临着难以接受的风险。

    此次中海油的海外扩展计划是中国公司有史以来金额最大的一次收购举动,然而现今的这个结局却委实难以让人满意。但考虑到美国政客对该收购计划日益增长的敌意,这似乎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这家中国公司为准备这次为期八个月的收购活动进行的大量投资现在看来是付诸东流了,只能变成账本上的一堆亏损数字。但这些成本也许是一笔不得不交的学费,让中国公司学会如何在监管和政治环境与国内迥异的其他国度里进行业务扩展。正准备进行海外投资的其他中国公司能从中海油竞购案中汲取一些痛苦但有益的教训,其中不仅包括如何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政治风险,而且还有如何及时退出收购以保护股东的利益。

    毕竟,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日益成长壮大,它们在海外的业务扩展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自然结果,也是推进该进程的一种动力。中海油竟购失利也许会使国内企业遇事三思而行,重新仔细评估它们的业务扩展计划,但它决不会阻挡中国企业成长为国际市场强有力竞争者的脚步。

    就此而言,中海油此次付出的代价是有限的。但这次竞购失利对美国方面造成的影响却可能远比美国政客们原先的估计严重得多。

    在中美双边经贸关系不断加强的同时,美国这种出于政治动机的无理反对或多或少会破坏两国间目前良好的经贸往来氛围。

    这次引人注目的竞购战向世界表明美国并不是一个像它所宣称的那样的自由经济社会。在美国市场上,待售的资产最终并没有为出价高者所购得,是因为一些人出于虚妄的担忧和某些不可告人的利益而制造了种种监管借口。

    表面上看来,优尼科的股东选择接受了一个较低的但却没有监管风险的报价。但这种被政治化了的监管问题事实上剥夺他们在真正的市场经济中所应享有的获得最大资产出售价格的机会。

    这些也许并不是美国决策者希望向外界表达的含义,尤其此时美国正急需大量外国投资来弥补飞速增长的贸易逆差和预算赤字以维持经济增长。

    但是,这次竞购的结局却向世界清晰地表明,在美国商业规则是屈从于政治需求的。而这种做法将给外国投资者带来许多未知的损失。长期来看,如果市场规则要让位于受政治庇护的保护主义,那么受损的最终将是美国的竞争力。

    (中国日报2005年8月5日)

    申报资料实录

    作品评介:本文针对美国政界人士以国家安全为借口肆意阻挠中海油进行收购一事,批评美国在市场行为中采取双重标准,揭露这种商业政治化背后的经济保护主义。文章言简意赅,逻辑清晰,以小见大,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中美经贸关系最新发展态势的准确把握。

    采编过程:自从中海油提出竞购优尼科,美方政客频频干涉以来,我报就紧密跟踪事态发展。无论从我国能源企业发展以满足我国未来能源需求还是从中国企业进军海外角度而言,该事例都极具代表性。美方政界以安全为由干涉此事,实为借机保护个别企业利益,这种做法对我国企业非常不公。因此当中海油被迫退出竞购后,我报立即组织撰写此社论,剖析与批评美国政治庇护下的经济保护主义。

    社会效果:该社论为中国企业在国外发展做出解释的同时,向国际社会揭露了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名行经济保护主义之实的做法,间接突出表明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对国际市场规则的承诺和维护。文章发表后被包括美联社、路透社、《国际先驱论坛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51家国际媒体和通讯社转引,取得较好的外宣效果。

 
(责任编辑: 杨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