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采编园地 >> 精品赏析
"呼图壁模式"破解中国农民养老难
2007年01月30日 11:09:20  来源:中国记协
【字号  打印 关闭 

刘大为

    6月2日,在呼图壁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公室(以下简称农保办),记者看到了这样一张借款凭证:借款时间为1998年7月29日,借款人是该县大丰镇高桥村农民何正智。因为这张借据,何正智成了受益于中国农民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的第一人。

    当晚11时,记者在高桥村见到了刚从地里回来的何正智。说起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他告诉记者,1995年,县里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不满69岁的农民都可以根据自己手里的余钱,一次性或分期买养老保险,买上保险后,就可以领到一个养老保险证。

    "但这个本本里的钱在60岁前取不上,变成死钱了,急用钱时还得想别的办法。后来我听说可以把本本押到农保办,本本里面有2000元就能贷出1000元现金,不用再找人担保,利息和银行一样,手续还简便,我就第一个办了贷款。"何正智说。

    这种被称为"呼图壁模式"的保险证质押贷款,近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这一做法给予充分肯定,称呼图壁农保办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在中国独一无二、很有学术价值的农村社保运作机制;今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的张时飞博士专赴呼图壁进行调研,认为这是破解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困局的出路;财政部科研所金融研究室的马洪范也撰文指出,理念创新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呼图壁县农保办主任郭新才告诉记者,国家相关部门对呼图壁县的做法之所以如此重视,是因为自1998年以来,全国的农保工作基本处于停滞或倒退状态。按规定,农保基金只能存银行和购买国债,但随着银行利率的下调及物价上涨,这笔钱长期放在银行只会不断贬值,最终变成一颗定时炸弹。

    从1998年开始,在不断有人退保、参保金降至1260万元的情况下,呼图壁县农保办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被迫暂停吸收农民投保,并开始艰难探索已有资金保值增值的新途径。2001年,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通则》的规定,农保办与银行签订了委托贷款协议,使贷款手续合法化。

    郭新才说,已有超过四成的农民参加了保险证质押贷款。通过几年运作,农保基金收益800多万元,每年的平均利息收入超过了百万元,基金也从1260万元增加到2100万元,年均增长7%以上。

    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县农保办还为呼图壁县财政贷款1150万元,既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又确保了农保基金的安全保值增值。

    (新疆日报2005年6月13日)

    申报资料实录

    作品评介:全国9亿多农民的养老是目前困扰各地的一个难题,在全国各地农民养老保险普遍陷入困境、农保基金流失的前提下,此消息及时带来了一缕"曙光"。首先,这是一条服务性较强的消息,全文用事实详细解答了如何用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使农保基金保值增值,从而破解农民养老难的问题。此外,此稿还是一条意义重大、导向性极强的新闻,记者采写的"呼图壁模式",不仅切实解决了当地农民养老难,还可为新疆甚至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采编过程:2005年6月初,记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采访时,发现当地农民在春耕、大病等急需用钱时,可以用手里的养老保险证,通过质押的办法,方便地从该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公室 (农保办)贷款;而农保办也通过发放贷款,实现了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这种尝试在全国还是首家。记者意识到,这是值得深入挖掘的好线索。为此记者先后在各相关部门及农户家中进行了深入采访,采写了此稿。

    社会效果:稿件见报后,被全国各大网站转载,并引起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重视。2005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门在呼图壁县召开了现场会,介绍推广这一经验。该部农村社会保险司司长赵殿国说,由于记者的及时捕捉,使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加快了脚步。消息曾获得2005年度新疆新闻奖一等奖。

 
(责任编辑: 杨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