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采编园地 >> 精品赏析
上小潭村34年每年举办运动会
2007年01月30日 11:02:53  来源:中国记协
【字号  打印 关闭 

卓 凡 新 科 林 丽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在樟树市城北街道上小潭村,30多年不变的,是从1972年开始到现在,每年都要举办一届村民运动会,因此成为我省农民文化体育活动一道抢眼的风景线。

    12月14日,一个冬阳融融的下午,我们来到上小潭村,只见村里投资2万余元修建的水泥篮球场周围挤满了村民。80岁的村民曾温贤正打着字门拳,一招一式,虎虎生风。这边厢他才歇手,那边厢40岁的农家妇女黄小春又练起了法门板凳。乒乓球台边,一老一少两个人激烈对垒;篮球架下,五六个农民跳起来抢着篮板球。嗬,好一幅农家健身图!

    上小潭村在100多年前就有习武风俗。农人苦练武术,既强身健体,又守护家园,武功由此代代相传。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他们由爱好武术又兼及舞狮、赛龙舟、篮球、拔河等。干部们因势利导,在1972年春节举办了上小潭村村民运动会,并自发成立武术队、龙舟队、篮球队、舞狮队等,年年在大年初一举办一届运动会,全村不管男女老少,人人踊跃参加,个个一展身手。

    城北街道负责人喜不自禁地说,改革开放之后,这个500多人的村子富了起来。农民们不满足于建新房修新居,群众体育活动更是在上小潭村形成热潮,变成农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0多年的群众体育活动,使农民身体健康了,关系融洽了,生活潇洒了,子女学风浓了。在这个村里,有八九十个农家子弟考上了大中专院校,上了70岁的老人就有80多位,村民们平时连个小病小痛都很少。体育活动还使村里人邻里关系和谐,多少年来都没有发生打闹等事。两个曾姓村民曾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怄气,同时分在篮球队后,球场上讲究配合,两人在比赛中化解了怨气。体育活动还净化了村风,村里人不讲迷信不赌博,没事时不是到篮球场上争来抢去,便是在乒乓球桌边你推我挡,或是在家切磋棋艺、研讨武功,30多年没发生过一例刑事案件。

    一声尖厉的哨响,打断了我们的采访。64岁的曾家根老人说,篮球赛要开始了,他该上场了。看着篮球比赛双方队员中老少皆有,服装各异,大家开心地大笑起来……

    (江西日报2005年12月15日)

    申报资料实录

    作品评介:这篇消息以小见大,主题鲜明,思想深刻。一个村子通过每年举办一次运动会,达到了村民身体健康、村里民风淳朴、邻里关系和睦的效果,应该说是少见的新闻,有着典型意义。作品既揭示了该村34年每年举办运动会得以延续的原因,又透示出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关系,并深含着如何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和怎样对农民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等寓意。在构建和谐平安社会、建设新农村的活动中,上小潭村这个典型,有着一定的启发、借鉴和引导作用。稿件才800来字,却写得不落窠臼,别具一格。作者采取散文式写法,有机地融叙述、议论、描写为一体,现场感极强,语言清新流畅隽永,导语、结尾出人意料,新颖耐读。

    采编过程:作者到樟树采访,不经意间获悉有一个村连续30多年都举办村民运动会的线索,兴奋异常,感到这是件少有的事,新闻性很强,又与建设新农村活动的主题相吻合。于是立即深入该村仔细采访,写下这篇融思想性和可读性为一体的散文式消息。消息第二天即见报,时效性强。

    社会效果:消息发表后,樟树市有关部门负责人打来电话,说对他们在全市进一步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有着很大的鼓舞作用。其他县市的同志也告诉作者,他们看了报纸后,决定以上小潭村为榜样,大力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推进新农村建设。

    稿件一见报,人民网、新浪网、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等网站予以转载。

    不少通讯员和新闻界同行说,这篇消息在写作上有非常显著的特点,可读性强,有创新,对如何写好消息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责任编辑: 杨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