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采编园地 >> 精品赏析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2007年01月28日 16:37:16  来源:中国记协
【字号  打印 关闭 

李洪波 阎卡林 齐向东

    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出了一系列决策和部署,胡锦涛总书记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日前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又进一步明确指出,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在世界高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面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不断加剧,特别是国内不少行业和企业屡屡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的挑战面前,如何加紧提高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不仅事关中国企业的生存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竞争中长久地保持优势,取决于其科技进步的速度与自主创新的能力。20多年来,党和政府对科技进步和创新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目前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六位,制造业总量已居世界第四位,其中172类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第一。近些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更是迅速成长,其中电子信息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去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还首破万亿大关,达到1.1万多亿美元,成为仅居美国、德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在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人们也日渐深刻地认识到,当今世界,国际间的经济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关键正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国家的竞争优势,蕴藏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推广应用程度之中;而一个国家能不能长久地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保持优势,已越来越取决于其科技进步的速度与自主创新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央领导同志为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倾注了大量心血,小平同志曾经告诫我们:"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江泽民同志多次阐述科技创新的战略思想,强调"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追赶、我们必须有超越别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决心和勇气,而创新是最有力的超越手段";胡锦涛同志也于最近指出,"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为使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状况尽快得以改变,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并要求将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20多年里,党中央、国务院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事业发展一直予以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不断推动科技界、企业界广大科研人员及管理干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创新贡献,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工作已经获得了多方面的突破与进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业绩与成就:

    --科技进步与经济建设的结合日趋紧密。科技体制改革以应用型科技机构企业化转制为突破口,取得了重大进展,科技力量的布局因而进一步优化。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计划和工作顺利推进,实施科技攻关、"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等,都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重大科技问题;

    --科技自主创新的基础不断夯实与增强。以国家支持的知识创新工程为依托,高新技术研究、基础科学研究取得一大批重要的突破性成果。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立,极大地推进了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增强了持续创新的后劲,也为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发展基础。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频繁开展,合作领域和范围逐步扩大,形式也在不断创新;

    --科学技术的发展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多元化科技投人格局正在形成,一批具有当代先进技术水平的大型国有企业陆续建立和迅速崛起,成为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重要支柱和中坚力量,更多创新型的民营高技术企业正在快速成长,为打造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中国自主品牌注人了源源活力,科研队伍迅速壮大,大批科研人员进入了经济建设第一线。《专利权法》、《科技进步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以及相关政策、精神、知识、经验、成果的宣传和普及,也使我国的科技发展与创新逐步走上了市场与法治的轨道,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大批创新意识强的本土企业应运而生。不少行业和企业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联想、海尔、奇瑞、华为等大批在这一领域勇于开拓并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本土企业,都相继设立了自己的研究院,推出了符合市场需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他们的经验表明,只有自主创新,才能掌握技术"话语权"和创新主导权,进而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只有自主创新,才能使企业能够根据自身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通过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织,较快地采用新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和发展战略,不断开辟新的市场,获取大的发展。

    这些成就都清楚地证实,我们已经在科学技术领域初步具备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较强实力,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对于全面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经济竞争力和科技进步的潜力,从而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竞争优势,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些进展也充分地说明,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坚决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更加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下大气力进一步抓紧抓好。

    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相当多的企业和产业正面临着新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严峻挑战,这是当前影响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最大问题。

    在看到业已取得的进展和成就的同时,对于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我们同样必须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从整体上还亟待提高,尤其是那些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部门、行业和企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象更为严重。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相当多的企业和行业正面临着高新技术和知识产权问题的严峻挑战,这已成为当前影响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个突出问题。比如,我国关键技术的自给率较低,特别是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含量产品,80%以上尚依赖进口;重大装备制造业中,70%的数控机床、76%的石油化工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100%的光纤制造装备为国外产品所占领。再如,在高新技术产业,外国公司拥有的知识产权占有绝对优势;在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等行业,外国公司获得授权的专利数也占达60%至90%。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我们的DVD产量虽然占全球70%以上,但是却没有掌握核心专利技术。彩电、手机和微机的CPU,也都是掌握在别人手里。

    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很容易被他人"卡脖子"。国内 DVD生产企业的遭遇已很能说明问题的严峻程度。早些年,我们企业大量投人资金上马DVD产品的时候,大多忽视了缺乏自有核心技术的问题。后来,生产规模越做越大,却又没有适时投入力量搞自主开发。于是,外国公司提取的专利费不断加码,开始是每台1美元,然后又提高到4至5美元乃至10美元,近年来更达14至20美元。其结果,国内DVD生产厂家不仅要将70%左右的利润拱手相让,而且半数以上企业在盈亏平衡点打破后难以为继。

    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我国一些行业和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以汽车制造业为例:尽管我们现在拥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但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品牌,市场占有率却很小,国内一些企业特别是轿车制造厂,几乎成了外国公司的组装厂,国产洋品牌轿车占据着90%以上的市场份额。同时,由于我国汽车企业缺乏自主开发能力,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品牌,目前轿车出口数量只占生产总量的 1%左右,无法更为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

    不仅如此,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还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使我们付出了更大的资源、环保代价。由于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我们只能依靠大量消耗能源和原材料来发展加工制造业,一些企业不得不充当别人的"组装车间"和"加工基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基础行业的供给紧张状况。2003年,我国创造的GDP占世界的4%,却消耗了全世界7.4%的原油、31%的原煤、30%的铁矿石、27%的钢材、25%的氧化铝和40%的水泥。我国主要产品单位产量的能耗、水耗和矿产资源消耗等,目前均大大高于国际先进水平,每万美元GDP的综合能耗比也为全球平均水平的 1.8倍。这种低层次、低技术水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虽通过近些年卓有成效的工作有所转变,但仍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制约作用,并使之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生态、环境压力。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 20个城市中,现有一半以上在中国;受大气污染的影响,我国大约有1亿人每天呼吸不到新鲜空气,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中国的环境危机每年会消耗国内生产总值的8%至12%。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若不能从根本上改观,还有可能对国家战略利益特别是我国经济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在加人世贸组织的"后过渡期"以及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们将在更广阔的领域、更大的范围与那些科技、经济强国进行面对面的竞争,核心技术基础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就不可能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也不可能获得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目前,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达60%以上,重要资源特别是能源对进口的依赖性很大,如果一些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技术又"受制于人",不仅经济发展的平稳性容易受到全球供需格局和价格变化的波及,还可能牵涉到复杂的国际、政治、外交和军事问题。

    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减少对技术引进的过度依赖,才能不断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尽快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真正形成长期的竞争优势。

    多年来,我国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的核心之一,就是运用国内新技术和发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事实上,技术引进已经成为我们技术改造和升级的主要形式。要看到,从彩电、冰箱、录像机,到钢铁、化纤、汽车等,各项专有技术、生产设备和生产线的大规模引进,的确迅速改变了我国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水平。这些技术和设备有不少是国内空白,若完全依靠国内研发,至少需要20年以上,而依靠技术引进,我们仅用了10年的时间就基本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并且迅速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引进技术是必要的,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企业未能妥善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以致出现了无休无止的"引进、引进、再引进",有的甚至陷入"引进一落伍一再引进一更落伍"的恶性循环。据专家们分析,我国目前每花1元钱引进技术,只用0.07元进行消化吸收,而工业化成长时期的日本、韩国,是花1元钱引进技术,花5到8元钱进行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相比之下,这些年我们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和创新方面的投人太少太少了。

    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很可能使我国的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陷入一个后果严重的怪圈:产业越是落后,技术投入越低;技术投入越低,产业越是落后。投资能力有限的企业也会陷入一种十分尴尬的局面:倾尽全力拿出的也只能算是"小钱",根本无法与跨国公司的大规模投入相提并论。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尽快得到扭转,如果技术投资增长没有一个更快的加速度,提高国内产业技术实力即已相当窘迫,超越国际先进水平更是难以企及。

    进一步分析,投入不足还仅仅是一个表面现象,其背后还有多种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是不少企业对技术创新"有认识,无作为",重引进、轻消化,重加工、轻品牌。国资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央企业的科技费用支出,平均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比重远远低于国际先进企业的水平;而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则仅仅满足于简单的工艺模仿和来料加工。这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短平快"思路,可能使企业获利于一时,但对于长远发展却非常不利。

    二是企业科技队伍建设存在较为严重的人才流失。在一些行业和企业,不仅人才的专业、年龄结构不够平衡,产业、区域分布不够合理,而且人才外流现象也比较严重,统计显示,目前在"三资企业"中从事科技研发与管理的国内人才,已达200万人以上。

    三是技术成果转化困难,科技与经济脱节的现象在不少地方还相当普遍。一些地区和部门各自为政,有的自成体系,搞"大而全"、"小而全",有的分工过细、机构重复、力量分散。凡此种种,都导致技术成果转化困难,造成了严重的人员效率低下和人才资源浪费。

    四是鼓励科技自主创新的经济政策体系有待完善。"经济建设要依赖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是一个正确的方针,它意味着经济发展与技术发展必须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技术政策是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各部门的政策措施上还存在不少不明确、不协调、不配套的问题。

    比如融资。一项自主的技术创新,从最初的构想开始到形成产业,是一个风险很大的过程,银行通常不愿提供贷款,一般投资者也不愿出资支持。目前我国每年有科技成果约3万项,但形成产品的不过20%左右,实现产业化的更只有约5%。研究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除了不符合生产需要或技术不成熟外,主要是缺乏风险投资的支持,融资难的问题始终缺少化解的良方。相对而言,西方发达国家多年来通过立法和改革金融、证券市场制度,为高科技企业融资创造了各种便利条件,诸如政府担保贷款、初级股票市场融资、代理融通公司融资、租赁融资,以及各种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等等。此消彼长,双方在自主创新能力上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而人家的这些经验,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再如税收。目前我国合资企业的税率为15%,而且企业所得税是"两免三减半",即从盈利之日起,两年内免交所得税,第三年到第五年缴纳7.5%的所得税,如第六年再增加投资,接着享受"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而国产自主品牌的企业,从盈利之日起,就必须缴纳33%的所得税。以我国拥有自主技术、自主品牌的奇瑞汽车为例,仅所得税和各项地方税费,就要比合资企业增加单车成本2400元,以销售总量25万台计算,奇瑞比合资企业多缴税款数亿元。这种税负不公的状况,显然不利于国内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利于他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自主品牌产品。

    还有一个引导和扶持不到位的问题。鼓励引进技术、引进外资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经济政策,但如若不加选择、不讲策略、缺乏宏观规划与调控地一味鼓励引进,会带来许多负面效应,损害一些国内产业的健康发展。还以汽车产业为例:合资汽车企业除了能得到巨额债转股的好处外,在引进技术和产品方面也总是备受优待,大多成为组装生产的高手;既然引进、合资、组装生产有利可图,当然是引进、引进、再引进,合资、合资、再合资。结果,只有那些没有合资条件的企业,才"迫不得已"地冒着风险搞自主开发、创自主品牌。因此,如何为那些致力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今后制定各项经济政策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总之,只有不断提高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减少他们对技术引进的过度依赖,才能不断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增长方式的转变,尽快增强他们跻身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真正形成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长期的竞争优势。

    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今后获取先进技术的难度越来越大的现实面前,我们要尽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近几年,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进行。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为了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对本国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整合。这种战略性整合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以信息化为重点,发展网络经济,为资本、信息、商品在全球范围的更便捷流动创造了新的模式;二是在新的科技创新推动下,一批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崛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动力;三是根据市场发展前景和本国的比较优势,对传统产业实施重大改造、重组,对某些劳动密集产业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淘汰。

    国际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和转移,既给我们带来了机遇,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吸纳国际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参与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加快我国传统产业升级,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同时,这种调整与转移也使我们面临严峻挑战。现在,不少国家和跨国公司都试图垄断主导产业和战略产业的核心技术,从而争取更大的竞争优势和更多利益,有的甚至试图将科技力量作为控制、垄断国际事务的"撒手锏"。从实际情况看,目前跨国公司已垄断了世界上 70%的技术转让和80%的新技术、新工艺,其显著特征之一是对技术的独占性。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中,越是高新技术产业,就越要对企业控股;越是技术先进的企业,就越是倾向于采取独资方式。其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部分,如高端的技术研发与利润丰厚的市场营销,一般位于母国,以适应母国高素质的人才结构与居高不下的劳动力成本;而产业链中的低附加值部分,如大多数简单加工制造环节,则进入工资水平低的发展中国家,以获取劳动力成本优势。长此下去,世界经济的格局可以一目了然:大量跨国公司云集的发达国家,将始终处于世界产业格局的上游,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则被跨国公司控制,处于产业格局的下游,获取的只是低微的加工制造收入。依靠外资发展经济的成果,大部分也是被跨国公司所在的发达国家获取。

    跨国公司的这种全球布局特点,使得我们今后获取先进技术的难度越来越大。如果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那么凡是对技术或管理要求相对高一些的行业,国内企业在跨国公司咄咄逼人的攻势下都可能节节败退。任其发展下去,后果极为严重。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科学技术长期落后的国家和民族是难以立足的。因此,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们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的需要,也是彻底改变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的被动局面和被动地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的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的需要。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一些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项目和产业上,我们必须依靠自己,必须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这直接决定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增长,决定着我国现代化的实现能力,关系到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历史与现实已反复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拥有大批的专有技术和大批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国家间的科技竞争中,在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战略制高点,才能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把握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动权。只有立足于自主创新,提高自己的能力,才可能充分地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来加快自身发展速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因此,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大力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乃当务之急。

    我们要从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战略高度出发,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重大领域掌握更多的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保持长期竞争优势,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针对上述情况和问题,当前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选准突破口,并采取更有效措施。

    第一,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产业升级也都要依靠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去实现。作为企业,应加大技术开发中心建设,加大对研究开发活动的投入,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政府部门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和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为各类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平等竞争的条件。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把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制定相应的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要支持民营科技型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方式扶持他们参与竞争。对关系国家安全和难以引进的核心技术,要采取国家大力支持和企业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加快研究开发和工程化、产业化步伐。

    第二,坚持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从体制机制人手,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当前,世界先进技术的近80%都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吸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加快国外先进技术向我国的转移,是一个正确的策略。但也要看到,引进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创新。只有在引进的基础上不断消化吸收创新,我们才能减少对技术引进的依赖,迅速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过度的技术依赖,必然会减弱自主研发能力,进而不断拉大同先进水平的差距。我们必须妥善处理好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把吸引外商投资与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结合起来,制定相应的规划与调控政策,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重点引进专利技术、软件和必要的关键设备。同时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实现创新和提高。要加强一些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领域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力度,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增强持续创新的能力。

    第三,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行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等政策,加快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制定具体的科技进步与创新政策是一项复杂而巨大的系统工程,并与经济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技术进步本身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内生的,离开经济政策谈技术进步是徒劳的。因此,今后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把技术政策纳入政策系统,协同配套地贯彻执行。例如,知识产权制度是保障和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工具,其实质是在保护创新者利益和积极性的同时,促进技术合理、有偿地扩散,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自主创新。但是,它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要体现在各种配套政策和市场环境中,落实在技术、经济、贸易管理等各个有关部门的工作中。还要培养全民的知识产权意识,引导企业提高运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以真正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

    第四,大力培育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这三个重要环节,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科技创新人才是国家发展最宝贵的战略资源,我们要进一步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促进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为此,就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形成能够鼓励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机制,完善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营造一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公平竞争环境,推进科技人才分配机制改革,为科技人才的成长成才营造更好的环境。另外,还要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有效机制,制定和实施对各类人才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政策,用良好的机制、政策、环境吸引人才,集聚人才,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我们要从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战略高度出发,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重大领域掌握更多的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保持长期竞争优势,保证国家经济安全。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摆上重要日程,摆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位置。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社会环境,营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社会氛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矢志攀登科学高峰,为开创迅速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新局面而不懈努力。

    (经济日报2005年2月8日)

    申报资料实录

    作品评介:这篇文章抓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一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课题,进行了全面、深入、透彻、细致的分析。文章主题重大,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层次清楚,说理明晰,并且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建议,理论性、政策性和实用性融为一体,有力贯彻了中央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央党报编辑部文章的权威、分量和价值。

    文章针对国内相当多的企业和行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而屡屡受制于人的现象,明确提出,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以翔实的数字和充足的论据指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危害,深入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并研究国际形势、列举国际经验,从全球战略的角度提出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指出"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把握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动权"。在最后部分,文章还从政府政策、企业行为、人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采编过程:近几年,由于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我国汽车、家电、通讯、医药、计算机以及重大装备制造业等行业经常被人"卡脖子"。中央对此非常重视。200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提出"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2005年初,经济日报编委会策划安排了这一选题,由李洪波、阎卡林、齐向东三位同志执笔,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数易其稿,完成了这篇编辑部文章,发表于2005年2月8日经济日报一版。

    社会效果:在2005年3月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专门谈到《经济日报》的这篇编辑部文章,他称赞这篇文章写得好,希望大家认真研究学习。

    随后,新华社转发了此文,《北京日报》等20多家省级党报及时刊发了新华社电讯稿。学习出版社将此文单独出版发行,供全国各地区党委、政策理论中心组学习。

    本文获经济日报2005年度"十大新闻精品奖"第一名。

 
(责任编辑: 杨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