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采编园地 >> 精品赏析
她走了,目光依然明亮
2007年01月26日 19:15:57  来源:中国记协
【字号  打印 关闭 

金思柳

    2004年2月21日,46岁的王飞越走了。

    王飞越是巴东县中医院护师,2001年8月查出肺癌。学医的她最初想捐赠遗体,但因种种原因,居然找不到接受她遗体的医学院。最后,她只好求助武汉媒体,希望捐赠自己的眼角膜,以让他人重见光明。

    为了挽救她的生命,哥哥和弟弟为她输血,姐姐和妹妹不惜钱财和时间精心照料她,丈夫也一直陪伴在其左右,但他们却无法接受亲人在死后带着空空的眼窝走进天国。

    飞越的决心并未动摇,她曾这样表达过自己的心愿:"我爱生我养我的巴东,但这里落后的习俗尚未彻底改变,人死了要土葬,不仅把宝贵的地占了,还浪费了宝贵的可用器官……我就是想开开新风气!"

    2004年1月16日,丈夫和女儿在亲人捐献眼角膜的申请书上签上字。那天,王飞越请人将申请传真给了深圳狮子会眼库,完成了必要的法律手续。

    2月19日中午,王飞越开始拒绝治疗。她对医生说:"请早点把我的角膜取走吧。"

    20日16时30分,飞越要家属们签字同意她撤掉氧气和急救药物。她说:"你们签了吧,我的生命拖长了,角膜就会因水肿受到损害。"

    病房里顿时哭声一片。

    最后,丈夫、大哥、大姐签了字。医生撤去了王飞越的氧气管和呼吸兴奋剂。

    病房里的哭声更大了。

    王飞越无力地挥了一下手,"你们都走吧,我累了,我要睡觉!"这一刻,她头脑清醒,却坚定无比。

    21日17时45分,王飞越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接着,来自武汉艾格眼科医院的医生取下了她的两个眼角膜。

    2月22日上午,武汉艾格医院刘保松博士从王飞越的眼球上取下的眼角膜质量"非常好"。

    经过紧急筛选,接受角膜的患者被定为:40岁的陈又来、78岁的郑兰英和30岁的张静,他们均有一只眼睛因角膜病而失明。

    当日20时40分,三台不同手术全部结束。

    23日上午10时,当3名患者眼上的纱布被慢慢揭开时,"有光了,有光了!""光线透过了我的眼睛!""我看到光了!"病人的欣喜,感染了检查室里所有的人。

    2004年1月26日,治疗中的王飞越乐观平静。

    22日上午,捐献的眼角膜从冰桶内取出,准备植入患者眼中。

    40岁的陈又来躺在手术台上等待手术。

    (以上照片陆续发表于2004年中国青年报)

    【申报资料实录】

    作品评介:作品通过对湖北省巴东县中医院护师王飞越同志临终前捐献眼角膜事迹的跟踪报道,生动地向社会展示了这名基层医疗战线上的普通护师用生命诠释的奉献精神--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摄影作品构图新颖,用光考究,细节刻画传神,情节感人肺腑,组照的整体色彩效果和谐,这些摄影语言较好地表达了作品主题,阅后难以释怀。

    采编过程:2003年11月21日,我得到报社110转来的电话:湖北省巴东县中医院护师王飞越打来求助电话:她因患肺癌晚期,希望捐赠自己的眼角膜,以让他人重见光明。

    2004年元月25日,大年初四深夜,王飞越打来电话:"我快不行了,请你们快点带医生来取角膜,要不就来不及了!"我和文字记者连夜乘车赶往500公里外的位于三峡库区的巴东县中医院病房,将王飞越在病床上有价值的生活瞬间拍摄下来。2月21日,王飞越去世后,我又紧随医护人员一起,拍摄了将王飞越捐献的眼角膜成功地移植到武汉地区的三名患者眼中,并使他们重现光明的过程。

    社会效果:作品相继在中国青年报、深圳特区报、羊城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上海新民晚报、武汉晚报、东方早报、河北燕赵都市报等十多家报纸刊发和转载。新浪网、新华网等全国各大网站均作了转载。社会反响强烈,极大地弘扬了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奉献精神,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了一个新型的学习典范。同时,该报道也对我国遗传捐献的统一法规正式出台及自愿捐献遗体的推广等,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 杨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