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采编园地 >> 精品赏析
参演万余人 不见几个兵
2007年01月26日 18:47:52  来源:中国记协
【字号  打印 关闭 

"铁拳--2004"演习彻底摆脱我军传统作战模式

张乡林 王宏林

    当兵20多年,记者参加过多次各类军事演练。提到大型战术演习,脑海里立即浮现的是"漫山遍野都是兵,冲声杀声震破天"的景象。可是,9月25日,军区组织的"铁拳--2004"机步师山地进攻作战演习,却彻底改变了记者的"演习印象"。

    10时20分,随着3颗红色信号弹升空,"红军"阵地上突然传来低沉的马达轰鸣声,"蓝军"无人侦察机临空"偷窥""红军"阵地。侦察监视、电子干扰、精确打击,"蓝军"率先向红军发起攻击。"蓝军"的"三板斧",并未能迟滞"红军"快速机动的步伐。多次演练过"新三打三防"课目的"红军"部队,巧妙周旋,与"蓝军"的攻击一次次"擦肩而过"。与此同时,在空中、地面各种火力的支援下,"红军"部队迅速向预定地域集结。只见百余辆涂满迷彩的坦克,数百辆满载战斗员的战车,披裹着层层伪装的火炮,在弥漫硝烟掩护下,消融在秋色斑斓的演习场。短暂的沉默之后,战火骤起。各型炮弹以排山倒海之势倾泻在敌纵深目标上,一枚枚导弹精确射向"蓝军""死穴"。空中,歼击机、强击机穿云破雾、呼啸而来,攻击直升机成编队俯冲射击,炸得"蓝军"阵地四处开花。

    "铁甲奔流,空地协同,电磁对抗,精确打击……万余人参加的大型演练,整个战场却不见几个兵,好一派现代作战的新景观,传统的作战模式难觅踪影了。"置身这样的战场,记者热血喷涌,感慨万千。

    演习指挥部的专家介绍说,这次"铁拳--2004"实兵实弹演习,动用新装备比较多,参演兵种比较全,增强了演习的复杂性、针对性和对抗性,演习中的战术情况具有像、活、动、抗等特点。

    担负此次演习任务的某机步师,曾是我党掌握的"第一支武装",是北伐战争中的先锋,素有"铁军"之称。"铁军"铸"铁拳",军演展军威。他们着眼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将战场感知、指挥控制、火力运用、陆空协同、信息对抗,贯穿演习全过程,重点演练了"动得快、打得准、破得开、突得进、攻得下"等作战行动、指挥协同和综合保障,全面检验和提高了机械化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演习结束,官兵们激动地说:"今天,我们不再是喻义上的铁军,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铁军、铁拳了!"

    据悉,"铁拳--2004"演习,是我军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对外展示军事演习,16个国家的60余名军队领导、军事观察员在现地观摩了演习。

    (前卫报2004年10月1日)

    【申报资料实录】

    作品评介:以济南军区某机步师为主担负的"铁拳--2004"实兵实弹演习,是我军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对外展示军事演习。随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军在军事领域正在发生着一些令人振奋的变化,这条《参演万余人不见几个兵》的消息,以翔实的新闻事实向人们"宣告":我军军事演习已彻底摆脱传统作战模式,整体作战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于是,一场军事演习"变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没有突破就没有新闻,军事新闻尤其需要突破。这篇消息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在人们最为熟悉的场景中拨云见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我军现代化建设成果。尤其是把"铁拳--2004"演习彻底摆脱我军传统作战模式这一"新闻核"放到历史对比中去审视,从而深化了主题,使这篇不足900字的新闻不仅新了起来,也重了起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具鲜明的时代性,读来气势昂扬,令人深受鼓舞。

    采编过程:接受"铁拳--2004"涉外军事演习报道任务后,作者提前十多天"进点",与演习指挥部的同志、军事专家、参演部队官兵反复进行交流,实地"察访"了整个演习场。演习当天,还不失时机地在"阵地"上现场采访了十多位前来观摩演习的外国军事观察员,掌握了大量的素材、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动笔时,作者没有就事论事,没有"人云亦云",而是大胆突破思维定势,运用奇正相并、新老共融的思维,设法提升稿件的新闻含量和思想含量。同时,作者还字斟句酌,数易其稿,力求标题醒目,文字准确、生动、凝练。

    社会效果:这篇"纯军事"新闻稿件,围绕主题十分集中的一条主线逐步展开,事件鲜活,信息量大,动感很强,结构巧妙。稿件在《前卫报》刊发后,新闻专家称之为是上乘之作;部队官兵好评如潮:稿子很"提神",让我们对"打得赢"充满了信心;军区领导也赞许有加:一篇小稿子能引起这么大反响,有着这么大的促进作用,的确不简单!

 
(责任编辑: 杨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