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记协评奖 >> 长江韬奋奖 >> 历届获奖者
第五届韬奋新闻奖获奖者
2007年01月11日 12:37:47  来源:中国记协
【字号  打印 关闭 

第五届韬奋新闻奖获奖者名单(8名)

(2002年8月 贵州)

姓 名

姓 别

年 龄

民 族

工 作 单 位

职 务

陈贤德

58

解放军报 编辑
刘子慧

48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编辑
曹照琴

58

人民日报总编室 副主任
刘彦明

58

陕西日报校对科 科长
刘晖

57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总编室 副主任
翟惠生

46

光明日报 副总编辑
梁凯程

58

天津日报 编委
霍邢平

49

贵州日报 副总编辑

陈贤德

    陈贤德,1961年7月入伍,1967年5月调入解放军报,历任编辑、主任编辑、高级编辑。参加过1976年唐山抗震救灾和1979年首次边境自卫还击战的随军采访。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首届全国十佳评论员。

    "评不惊人不罢休。"在评论工作中,他用这一信条要求自己,坚持在求实、求深、求新上认真探索。每逢重大节日,每逢宣传重大典型,每逢重要会议以及军队重大活动、重大改革出台,需要军报配发社论或评论,陈贤德往往都是首选撰稿人,在他的笔下产生了一批反响较大的作品。他参与撰写的社论、评论员文章和论文351篇,其中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转载、播发、摘播的51篇,被国外、境外有影响的媒体关注的10篇,受到军委领导和中宣部领导表扬的21篇,在军内和全国获奖16次,其中获"五个一工程"奖1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

    2000年《长城论坛》实行主持人制,他集策划、组稿、编稿、写稿于一身,精编精选,精心写作"主持人语",使专栏的质量进一步提高,收到上百封读者表扬信,被评为第二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

    为培养部队新闻人才,陈贤德共计给新闻干事、言论作者去信500多封,受到他帮助指导的有200多人,其中经过各自努力,有的当了大军区宣传部长、报社社长和理论研究部门的负责人,有的走上了师、军、大军区级领导岗位。

曹照琴

    曹照琴,在人民日报工作37年,其中有33年当夜班编辑。她热爱党的新闻工作,33年敬业勤业乐业,使她成为一位政治敏锐、业务过硬、处理重大新闻事件经验丰富的优秀新闻工作者。1995年11月,曹照琴任总编室副主任,开始分管夜班编辑工作。

    曹照琴参加过各种重大报道的编辑、组织工作。每年的"两会"报道、历届党代会、世妇会、香港澳门回归、"九八"抗洪斗争、北约袭击我驻南联盟使馆、中央领导同志出访以及报社组织的重大报道,她或担任专版主编,或担任值班主任,或担任专版主编,或担任值班主任,或担任夜班编辑组组长,工作上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全力完成编委会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作为一位女性编辑,她善于把女性特有的关心与体贴带到工作中,被前方记者称为"贴心编辑"。如1994年编辑"爱的回响--在十八次列车上记一位朝鲜族养母的情和泪。"一稿起初只是一篇很粗糙的毛稿,曹照琴看后仔细修改,并建议记者补充采访细节,文章见报后获得奖励,后来记者又作了连续报道,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

    曹照琴任总编室副主任后,每年坚持上7个月的夜班。她严格要求自己,每天早来晚走,甘作新闻战线上的"老黄牛"。

刘晖

    刘晖,1969年投身我国对外广播事业,1991年11月-1996年1月,任驻联合国首席记者。现任国际台编委、总编室副主任。

    刘晖同志在英语部工作21年,编写或采写了几百万字的国内国际新闻,多次出色地完成了"两会"和第11届亚运会等重要会议和活动的报道,并多次获奖。

    刘晖任国际台驻联合国首席记者的4年中,共采发了110万字的新闻,包括综述、特写、通讯、专访、口头报道和录音报道等。其新闻通稿率为92%,专稿的通稿率为97%。

    为迎接香港回归,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于1996年5月正式开播对港两小时普通话《话夜星空》节目。在近两年中,她策划、审定、监制了430期(计300多万字)的访谈节目,对40多位领导人和1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独家专访,并准确、及时地报道了香港政权交接、特区政府成立等重大事件,为香港回归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作为国际台编委,她参与全台宣传决策的研究和新闻要闻版块签发的工作;作为总编室副主任,她主要分管全台宣传规划工作,起草了50多项年度、季度以及"两会"、建国50周年庆祝大会、澳门回归、《财富》全球论坛、建党80周年、APEC上海会议等重大活动的报道策划要点,并参与组织实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丰富的经验,做出了显著成绩。

梁凯程

    梁凯程,天津日报主管夜班工作的编委,出版中心主任,负责天津日报所有新闻版的总把关。他从事新闻工作34年,从事夜班编辑工作22年。

    作为出版部主任,梁凯程是把改革思路具体化,把改革措施付之于操作的核心人物和指挥者。他带领出版部一批年轻的夜班编辑,把自己的创新思路和诸多经验整合成为党报新闻改革的探讨思路,使天津日报的版式风格和新闻表现有了很大突破,多次受到中宣部和天津市委的表扬,是天津市"九五"立功先进集体,他本人也被评为先进个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他始终把帮助青年人尽快成长、让骨干编辑发光作为己任,使出版部获得"黄埔写校"的美称。他常说,当编辑就是要无私奉献,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就是要当铺路石、当人梯,如果是一个好编辑,不但要自己的工作出色,还要用这份出色托起更多的名记者。

    1999年10月1日,新中国50华诞。10月1日国庆大典,天津日报以30块新闻版的规模,全景式、多层面报道了国庆大典盛况。这30块版正是出版部编辑的,而梁凯程是这次重大报道的一线总指军。

    天津日报国庆50年大典报道(10月2日)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10月2日一版被评为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是当年全国报纸惟一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版面,实现了天津新闻史上零的突破。

翟惠生

    翟惠生,高级编辑,历任光明日报科学部记者,国内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总编辑。

    从事新闻工作18年来,翟惠生时时处处保持着敏锐的新闻洞察力,从不"为完成任务"去写"命题作文"。他采写和编辑的系列新闻报道《部长同志:您办公室里有国旗吗?》,督促数十位中央国家机关的部长们在一个星期内先后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插挂了国旗;通讯《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从中小学地理课上学生普遍不知道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这一事实说起,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国土资源的重大问题。

    在他任副总编辑近7年中,上了近千个夜班,在版面上处理了无数次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各类重要活动报道;处理过无数次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社会新闻,包括邓小平同志逝世、香港回归庆典、建党80周年、1998年抗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历次"两会"等等。在他当班把关期间,处理版面及时、果断、准确,从未出现过政治上的差错。

    多年的实际工作,使翟惠生摸索出一套非常实用的新闻理论。他常说,党报工作者,必须具备"政治家的头脑,艺术家的手法。"所谓"政治家的头脑",是指新闻工作者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坚持政治家办报。"艺术家的手法"是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善于研究读者市场,让出手的东西真正有魅力,真正抓得住人,力争达到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标准--要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人民。

霍邢平

    霍邢平,《贵州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荣誉。

    霍邢平主要分管《贵州日报》工商部、文艺周末部、摄影部、群工部、新研室、《新报》的新闻报道和新闻研究工作。与分管部门负责人组织策划了一系列重大新闻报道,受到中宣部、贵州省委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等领导机关的表彰和读者广泛好评。

    霍邢平长期坚持夜班编辑工作,在认真做好《贵州日报》日常报道的同时,采写编辑了一些社会影响较好的新闻报道。积极探索党报宣传的指导性与可读性的结合点,力求版面编排充分体现报道意图和主题思想。

    他采写的通讯《十五大给我们壮胆》获1997年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贵州新闻奖一等奖;他策划编辑的通讯《传递的爱》获第六届(1997年)全国党报新闻奖一等奖;他策划编辑的消息《水泥风波引发观念碰撞》获第七届(1998年)全国党报新闻奖一等奖、贵州新闻奖一等奖;他策划编辑的组照《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获第八届(1990年)全国党报新闻奖一等奖、贵州新闻奖一等奖……

    在多年的新闻编采工作中,霍邢平勤奋好学,不仅喜读各种书籍;还注重在实践中学习总结,并虚心向老新闻工作者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新闻采编和宏观把握的业务素质,在省级党报刊上发表了近百篇新闻论文和理论宣传文章。

刘子慧

    刘子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节目制作中心高级编辑。他在二十多年的文艺编辑生涯中,经过不懈的探索、钻研,专业水平不断提高,1998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刘子慧1978年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文艺编辑,1991年至1995年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三套立体广播节目负责人,以节目直播为突破口进行大胆的改革,对原有节目的模式进行改造,用最能贴近生活的直播形式,取代传统的文艺广播节目,改变了文艺广播被动的局面,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为以后的广播全面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

    1995年之后,刘子慧辞去了领导工作,专心从事文艺广播节目的制作,承担的日常节目量在全台文艺广播编辑中名列第一。从1991年到2001年的十年中,她制作的娱乐类节目四次获得"亚广联"国际大奖。

    她尝试过各类广播节目,既有娱乐性较强的,常做常新的"春节文艺晚会"、"新年钟声晚会",也有偏重政治内容的,恢宏大气的"国庆文艺晚会",对这两类风格不同的节目,她都能融会贯通,把握得准确到位。由她负责撰搞并制作的节目,多次获得过各类政府奖。

    在长期编辑工作中,她注重总结提高业务水平,年年都能写出很有学术价值的广播论文,她的很多优秀节目稿件已经被编入了广播学院"文编系"的教材。

刘彥明

    刘彥明,1965年参加工作,1967年初调入陕西日报从事校对工作。他以高度负责和极端投入的态度,在默默无闻的夜班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36年,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对方法,为陕西日报多出早报,减少差错率,提高版面文字质量做出了特殊贡献。1996年被评为"全国新闻十佳校对",2001年获"陕西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30多年来,他的校对工作量达到1.44亿字,平均每年完成校对字数400多万字。经他挡住的各种差错达2.4万多处,日常校对差错率在四十万分之一,并且从未出现过任何常识性错误,更未发生过标题及其他重大政治错误。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他摸索总结出一套颇具创造性的校对方法--"三准、三快,三慢"法,即发音要准,读字要准,盯原稿要准;读校样速度要快,解释字要块,改误书写要快;读姓名要慢、读地名要慢、读数字要慢。通过在实践中推广应用,使校对质量有了很大提升。他还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了校对中常用的"类比法"、"折算法"等,杜绝了一些来稿中的数字差错。

    作为校对科科长,他先后编写了《新闻校对业务辅导提要》、《〈规范使用汉字〉辅导提纲》等业务教材,打印成册,分发给所有校对人员。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校对科人员素质普遍有了较大提高,1998至1999年就有4人获得一级校对,现有校对人员全部拿到了大专文凭。

 
(责任编辑: 杨蕾 )
更多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