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音视频
党义悄然离去 党义精神永存
2007年01月08日 09:27:11  来源:中国记协
【字号  打印 关闭 
     
 

电视专题:“党义”悄然离去 党义精神永存

作者:王欣慰  康 凯  汤振峰  张立辉

编辑:庄谦宇

刊播单位:吉林电视台

推荐单位:吉林记协

评为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导视语]

    是一个群体还是一种精神?

    [同期:党义,是一个群体,也是一种雷锋精神]

    一个曾让亿万人民学习的榜样--党义

    [同期:形成了一种党义现象]

    一个普通干部,一名模范丈夫,一位无私的老人,李本枫

    [同期:把党的事业融化在了血液里]

    悄悄来的党义,静静走的李本枫。

    欢迎收看本期纪实《"党义"悄然离去 党义精神永存》

    [主持人]"党义",这个称呼,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曾经一度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成为长春市乃至全国各行各业学习的榜样,那么,党义究竟是谁?他是一个群体?还是一种精神?或者就是某一个人呢?

    [黑场渐下]

    [字幕板配乐]党义,你是谁……

    [采访同期]长春市民

    党义是以党的名义,一伙人做好事。

    党义是一个集体,也是一种精神,是一种雷锋精神。

    党义是一伙人做好事不留名,是一个集体。

    [正文]在记者随机采访的20多位过往路人中,大多数人都记得党义,能说出党义的事迹,可见党义当年是何等深入人心,而对于党义究竟是谁?回答也是基本一致的,党义是一个集体,是一种雷锋精神,唯有这一位说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答案。

    [同期]市民

    是个人,好像姓李。

    [正文]不错,党义的确姓李,名叫李本枫,在机车厂职工住宅区,我们找到了李本枫的家,这是一个6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屋里简单的摆设和打着补丁的沙发、被褥、一台黑白电视机显示着主人的清贫。黑色相框中这个带着慈祥微笑的老人就是李本枫--那位曾被全国人民学习和景仰的"党义"的原型。今年的2月16日,老人带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家人的眷恋,默默走完了他70年的人生路程,直至过世,他的名字仍少为人知。时隔20年,从始至终见证了党义现象全过程的原机车厂工人报编辑孙玉吉同我们回忆起了当年的往事。

    [同期]长春机车厂党委工作部副部长:孙玉吉

    我回忆,1987年,厂工会送来一张汇款单,是一名化名党义的汇的一张20元的汇款,一个月20元,汇了13个月。

    [正文]这笔汇款是汇给一位叫郭希有的老职工的,郭师傅全家8口人,老伴有精神病,6个儿女都有残疾,就是在这样的沉重负担下,郭师傅没有迟到早退过一天,对此,厂领导曾多次在全厂职工大会上提出过表扬,"党义"的汇款单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出现。

    [同期]孙玉吉

    通过党义在汇款单的简短留言,可以确认是李本枫,但找到他,他不承认,他说党义不是我,他是机车厂全体党员的集体化身。

    [正文] "党义"究竟是谁?一时间,在机车厂,在长春市,在吉林省,乃至在全国的各行各业都掀起了一股找党义,学党义,做党义的热潮。

    [同期]孙玉吉

    一篇党义你在哪里,登在吉林日报上,引起强烈反响,形成党义现象。

    [正文]就在全国上下掀起轰轰烈烈的向党义学习的高潮时,李本枫选择了沉默,仍然兢兢业业地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仍然以党的名义继续做着他认为该做的事情。从李本枫的遗物中,我们找到了一张他八几年的工资条,上面显示的工资金额是118元,当年,他就是按月从这100多元的微薄工资中拿出近1/5去资助一个素昧平生的普通工人,而与这样的慷慨相对应的是他对亲人近乎无情的刻薄。

    [同期]李本枫的外甥

    我在工厂干了20几年,没人知道他是我亲舅舅,他不让说。

    [同期]李本枫的女儿李旦梅

    我小时候的印象就是我父亲特别忙,没时间管我们。

    [字幕板配乐]党义,悄悄离去……

    [正文]李本枫是在正月里悄悄离开的,按照老人生前的嘱咐,无论是生病住院还是去世,都不要声张,不要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儿女们也是完全遵照他的意愿去做的,可李本枫去世的消息还是很快传开了,报告讯息的就是那几天不期而至的几场降雪。

    [同期]李本枫的邻居

    一下雪,李本枫总是把小区整条道扫着溜光的,有好几天下雪,没人扫,我们就想,李师傅是不是出门了,还是干啥去了。

    [正文]在机车厂住宅小区里,几乎没有不认识李本枫的,大家都知道这是个非常热心肠的老人。

    [同期]邻居

    对周围群众,谁有困难帮谁,早上有人打奶起来晚了,他都帮着打。

    [同期]邻居

    我自行车刹车坏了,要买一个去,他听说了,把他自己车上的零件卸下来给我装上。

    [正文]像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在李本枫日常收集的剪报中,我们发现有许多本是关于医疗保健常识方面的,有一些还被复印成多份,李本枫的女儿说,这都是他自己掏钱印的,准备随时送给对症的同事、邻居。

    [同期]都是他自己印的。

    [正文]这就是邻居眼中的党义,一个善良的近乎有些傻的李本枫。在亲人们的眼中,他又是一个堪称楷模的好丈夫、好爷爷、好兄长。

    [同期]李本枫的弟媳

    无论对家里的哪个人都耐心地说服,教育,所以虽然他是老三,我们都把他当作长春我们的老大哥,像父亲一样尊敬他。

    [正文]李本枫的妻子是一年半前去世的,直至去世,她已经在病床上躺了23年,就是在这23年里,李本枫倾注给了妻子全部的爱。

    [同期]李本枫的女儿

    按照这个按摩法,给我妈按摩,有病也不间断。

    [正文]李本枫唯一的儿子李旦鹏结婚后一直和父亲住在一起,由于身体不好,对孙女的教育自然落到了李本枫的身上。小孙女从小学到初中的所有获奖证书都被他细心地分类收藏起来。

    [同期]我爷爷很关心我的学习,他经常教育我有两句话,不和别人比吃比穿,只比学习,告诉我有第一,不争第二,爷爷跟我说的,他都亲自给我证明了,他说的是对的。

    [字幕板配乐]党义,留下了什么……

    [正文]直至去世,李本枫留给儿女们的除了这间简陋的两居室住房,就是一张张寄往全国各地的汇款单了。我们将汇款单和李本枫的工资条作了一下对比,80年代,他挣100多元工资时,汇款单上的金额一般在20元左右,而到了九四、九五年时,李本枫的工资涨到了500多元,汇款单上的金额也随之涨到了100至200不等……这样的捐款直至他病逝前从未间断过,这其中,有寄给某幼儿园的,有寄给失学大学生的,也有寄给教育基金会的,而这些汇款单都是在李本枫过世后,儿女们在整理一个档案袋时才发现的。

    [同期]李本枫的女儿

    从来没见过这些汇款单。

    [正文]这是一个极其细心的老人,在数个牛皮纸档案袋里,分别装着他不同时期撰写的文字材料,如关于廉洁的个人总结,作一个清醒的共产党员,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之我见……一些材料还被包上封皮,整整齐齐地装订了起来。在一张发黄的纸片上,写着这样几行字:"时刻不忘自己是个共产党员,共产党员时刻为党的事业而奋斗;共产党员就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虽然我们现在不可能知道,李本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写下的这番话,但事实证明,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这就是他时刻鞭策自己的座右铭。看报纸,看新闻,是李本枫退休后每天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同时,老人还笔耕不辍,为社会各项事业建言献策,在老人留下的草稿中,有写给市长的关于"城市建设和规划"的建议,有写给中组部的关于"党组织建设的建议",还有写给教育局关于"儿童教育的建议"等等。

    [同期]机车厂退休管理部部长

    退休后经常到管理部,通过我们了解工厂形势,变化,对工厂发展建言献策。

    [宇幕板]党义,精神永存……

    [记者现场]在我们采访过程中,党义的亲属们在整理一个档案袋时,无意中发现了这样装订在一起的信件和汇款单,这封信是寄给当年他曾资助过的那位老职工郭希有的,上面显示的金额是100元,汇款时间是1997年,也就是说党义在退休后还曾给这位老职工捐过款。

    [正文]在这封信的结尾处,李本枫还特别注明,今后有事可与机车厂医院上班的儿子李旦鹏联系,看来,老人已决定将帮助郭希有的接力棒传给儿子,在信上,李本枫还表示了有生之年想与郭希有见一面的愿望。那么,到底李本枫的愿望有没有实现?两位老人是否已曾谋面?带着这份疑问,我们决定按照信封上的地址到公主岭探访一下曾受党义捐助的老工人郭希有。

    [黑场过渡]

    [正文]他就是郭希有,老人看上去身板硬朗,从一家人住的宽敞的大瓦房、院子里堆着的满囤的大苞米和一辆小四轮拖拉机来看,这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还蛮红火,提起当年的党义,老人的感激之情仍然溢于言表。

    [同期]郭希有

    到啥时候也不能忘了恩人哪。

    [正文]同时,老人还道出了他的遗憾。

    [同期]和李师傅没见过面啊!

    [正文]这样看来,直至李本枫去世,两位老人竟然还未曾谋面,尽管有些不忍心,我们还是将李本枫去世的消息告诉了他。

    [现场]没了,那我见不着了。他上我家来过,我不在家,后来没等我。

    [黑场字幕]为了圆郭希有老人与党义见一面的愿望,我们决定带他一起返回长春……

    [正文]这是一次迟到了近20年的会面,面对李本枫的遗像,郭希有老人再也难以抑制激动的情绪。

    [现场]跪地,哭,没见着啊!

    [正文]也许此刻感到遗憾的不仅仅是郭希有,甚至许多与李本枫共事多年的老邻居、老同事、老领导也未能见他最后一面,因为他不想麻烦任何人。

    [同期]老同事:鞠邦治

    他做好事,用党义的名义,说明他把党融化到了他的血液当中。

    [主持人]李本枫就这样悄悄地走了,他用他的一生完整地诠释了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他走了,但他留给我们的党义精神,却永远是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新时期如何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党义李本枫就是一本永不过时的教材,他必然会鼓舞着新时期一代代的共产党员为党的建设,为社会事业进步,努力奋斗!

    (吉林电视台2005年3月3日)

    申报资料实录

    作品评介:"党义",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度家喻户晓,并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但"党义"究竟是谁?在所有人的理解中,他就是一个集体,一种雷锋精神。直至2005年的正月,长春市一位普通老人悄然离世后,家属在整理遗物时才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这位老人原来就是"党义"的原型,他叫李本枫。作品中,作者通过深入的采访、敏锐的观察、真实的情感、细腻的笔触,重塑了一位已故老人有血有肉的高尚之躯。而主人公生前及身后的一桩桩真实、感人的事迹也折射出"党义"奉献精神的伟大,完整地诠释了新时期如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弘扬了共建和谐的主旋律。因此,无论从事件题材、文字结构、后期编排及节目播出所带来深远影响等多方面衡量,本片都是一期当之无愧的优秀专题作品。

    采编过程:由于"党义"李本枫生前一直默默无闻,所以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作为电视作品,这点无疑给我们的采访带来了一些遗憾和难度,但随着对一些人物的采访的逐渐深入、一些重要的遗物不断被发现,这种遗憾很快被一件件鲜活、真实的事物所弥补。这是一位无私、善良、谦和、节俭却又慷慨的老人,他没有给儿女留下一分钱存款和一件像样的家具,却留下了一张张寄往全国各地数额巨大的汇款单。在老人所住的小区里,我们随意采访任何人,没有不认识李本枫的,因为他随时会给任何一位相识不相识的人提供帮助。总之,整个采访过程中,亲人们的眼泪,邻居、同事的赞叹直至那位被"党义"资助的老工人20年后的轰然一跪,无不时时让记者感动、震撼,而这种震撼久久萦绕心中,可见人物人格魅力的伟大。

    社会效果:节目在本台播出后,各媒体纷纷转载,中央台晚间整点新闻也大版播出,一时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许多观众纷纷打进纪实栏目的热线,表达对"党义"李本枫的一份感动、景仰、追思之情。同时表示,虽然"党义"原型已逝,但这种"党义"精神也应该像雷锋精神一样来世代弘扬,从而起到激励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作用。

 
(责任编辑: 杨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