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在抗战中的历史作用
2007年01月06日 16:14:59  来源:中国记协
【字号  打印 关闭 

二、成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

    记者学会成立之后,出版了《新闻记者》月刊,16开本每月一刊,通过这本机关刊物。团结和鼓舞会员,讨论新闻政策发表对国事的意见。《新闻记者》顽强地在武汉出版了七期,在长沙干出了第八期,辗转到桂林出了第九、十两期合刊。虽条件一期比一期艰难,但内容一期比一期充实。成都、桂林、西安、延安等地都建立了分会。当年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的纪念日,由"青记"发起在青年学会举行了纪念会。那天,国民党大小官吏忙着撤退,一个都没来,是清一色的左派大会。周恩来同志一直关注"青记"的工作,这天他亲自来演讲,屋里挤得满满的,街上没有公共汽车,黄包车也没有,到会的全是靠两条腿走来的。周恩来同志讲话没有讲稿,也没有提纲。他说:"鲁迅姓周,我们都是绍兴人。我来参加纪念会,不是因为同姓同乡,而是因为他是我们共同战斗的同志,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也是为中国人民求独立自由、谋幸福的闯将……"周恩来同志的讲话给青年记者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秋天,武汉战事吃紧,范长江决定总会仍留在汉口,重庆设立"青记"驻渝通讯处。武汉失守,陈侬菲和范长江退到了长沙。1938年10月20日,国际新闻社在长沙正式成立。这是继中国青年新闻工作者学会成立之后,中国新闻历史上又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日子。因为它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内,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通讯社。"青记"是一个统一战线的群众团体,"国新社"则是一个革命新闻事业机关。

1938年,范长江、陈侬菲、胡兰畦(从左至右)在武汉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讨论工作。

    "国新社"是周恩来同志在武汉沦陷前,就授意"青记"着手筹备,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直是党领导下的新闻机构。经过周恩来同志的参与策划,胡愈之和范长江进行了周密的思考和认真筹划,准备以"青记"会员为骨干,组成一个通讯社,向国际宣传处供稿,同时向国内报社发稿,目的是打破国民党中央社的新闻封锁,用民办新闻团体名义,以专论和通讯稿形式,向国内外150多家报纸供应稿件,达到宣传抗战、宣传团结、宣传进步的目的。

    长江说,我们自己组织起来办通讯社,能舒展自己的力量,不受制于人,这是开创自己事业的好机会(注4)。

    国新社有一百多名社员,很多是文化界的知名人士,负责总社的胡愈之、范长江、黄药眠等本身就是写作能手。通讯员从一百多发展到三百多,基本队伍是"青记"的会员。

    范长江是国新社的社长。国新社在长沙成立后不久,因长沙大火,与"青记"一起迁往桂林。

    谷斯范回忆与长江一起在国新社工作时的情况时说:"每次长江从前线采访归来,社里便像过节似的热闹一番。我们迫不及待地听他分析当前军事、政治形势,抗战派和投降派的斗争,各种内幕消息和沿途见闻。听说长江回来了,跑外勤的大高和小高就来打听消息,有时还参加我们的晚会。长江跟《广西日报》、《扫荡报》等头头都有不浅的交情,他回到桂林,新闻界的来客络绎不绝。"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新社被国民党关闭了。同志们安全转移到其他地方,革命的火种撒向四面八方,燃烧起熊熊的革命斗争的火焰。

    1939年初,长沙大火后,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退到了桂林,并在桂林设立了南方办事处,陈侬菲任主任。

    如今仍健在的林浩同志回忆了南方办事处的往事:"青记"的南方办事处在桂林环湖北路19号,我在"青记"的工作主要是负责来往的书信,我曾经给很多进步作家写过信,还帮助过一些人。有一件事印象挺深,就是收到萧红的信,是从湖南的一个小地方写来的,信中说她实在是困难得没办法了。我感到非常惊奇,我早就看过萧红的书,知道她是一个知名青年女作家,是萧军的爱人。那时我赶快拿出自己的钱,寄了5块钱去,后来她还来信感谢。我还记得巴金也去过我们那里。他带着深度的近视眼镜,说着我听不大懂的四川话。很多进步的作家都把"青记"南方办事处当成他们自己的地方。一些宣传救亡的演剧团,更是经常来来往往。他们没有地方住的时候,就来找我们。有时我还把自己的床让出来给他们睡觉。还有一些人到桂林之前钱已花完了,我还要给他们路费。陈侬菲每个月给我30元钱,在那时是相当多的。因为"青记"南方办事处经常只有我和陈侬菲两个人,我们一直在国新社搭伙吃饭,每月交伙食费。一起吃饭的有范长江、孟秋江……。虽然生活很艰苦,但是大家总是高高兴兴的。我们难得开一次荤,吃萝卜烧牛肉的时候锅里没几块肉。开饭的时候大家一起"开矿",看谁的运气好,能从一大堆萝卜里挖出一块肉来。陈农菲还让我给《越南日报》当特约记者。我根本不知道新闻稿怎么写,但是人家的聘书来了。陈侬菲对我很严格,但是从来不当众批评,我要是做得不对,他就看着我。到这种时候,我就知道该仔细反省了。陈农菲老是有各种各样的事情要出去办(注5)。

    陈侬菲同志主持举办了战时新闻工作讲习班,学员是公开招收的,因为是业余学习性质,又不限文化程度,所以报名的人很多,其中多是在职青年和在校学生,也有一些失业青年,大多是中学程度,也有大学肄业和毕业的。开学时,约有学员80人,课堂是临时向一所市区小学借的,利用该校的教学间隙,在晚间上课。

    "战新班"教学内容主要是新闻工作,从采访到编辑、出版各方面的指示,并结合抗战形势和学习需要。上课教师有:范长江、孟秋江、钟期森、王文彬等。徐特立同志也来做过报告,徐老精神抖擞讲了三个小时。他的话朴实、具体、生动,对党的政策作了很精辟的阐述,连那些成见很深的国民党机关报纸的记者也认为"语语真实,字字感人。"1939年3月初,陈侬菲同志主持了毕业典礼。部分学员组织了一个战时新闻社,年底,成员先后离去。

    "青记"的经费主要靠自力更生。范长江同志自徐州突围回到武汉之后,一连花了几个晚上,把当时各报记者所写的通讯和参加突围战斗的军政人员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搜集起来,汇编成《徐州突围》一书,售给生活书店,取得稿费400元。这就是"青记"第一笔巨额收入。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经济上也很困难,但为了支持"青记",一下子捐了200元,因为用单位名称出面不好,就用毛泽东先生、周恩来先生、叶剑英先生等十个负责人捐赠多少的办法,在《新闻记者》上登出启示。1938年12月开始,军委会政治部每月补助1000元,后来减为500元 ,再以后就不给了。

    就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青记"驻渝通讯处却办了一件不可想象的事,这就是全国报纸展览会。全国报纸展览会1939年1月28日在重庆社交会堂开幕,一共展出了三天。展览中,除了大后方出版的报纸之外,还有海外出版的华侨报纸,更多的是来自敌后解放区的抗战报纸,共有500多种。这些报纸有铅印的,有石印的,最多的是油印的,虽说报纸版面眉不清目不秀,却反映了当时各个解放区军民艰苦奋斗的生活和争取抗日战争彻底胜利的信心。全国报纸展览会是全国人民团结抗战的真实写照。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内部是彻底民主化的,重大问题都由常务理事作决定。当时有三句口号:集体生活、集体学习、集体工作。办事处只有一个主任、一个秘书、一个会计,两三个干事,从工友到主任一律二十元。在国民党密查记者学会活动的报告中,有这样的话:学会网罗名报、名记者,放弃优厚待遇,建立合作社性质之通讯社,别有用心。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康泽都声言,要给"青记"一点颜色看。后来陈侬菲同志带着《新闻记者》的稿子去衡阳印刷时,在衡阳被特务绑架。万幸的是陈侬菲同志巧遇同学营救,在党的安排下,到了新四军挺进纵队,后来成为电影《东进序曲》中黄秉光的原型人物。解放后陈侬菲同志担任上海统战部部长,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责任编辑: 杨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