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三项学习教育活动 >> 真知灼见
牢记传媒责任 打造"责任传媒"
2007年01月05日 17:21:13  来源:中国记协
【字号  打印 关闭 

牢记传媒责任 打造"责任传媒"

重庆晚报总编辑 石刚

(2006年8月25日)

    近年来,重庆晚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落实"三贴近"的要求,始终牢记传媒责任,努力打造"责任传媒",用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百姓真情,营造互助友爱、诚信和谐的社会新风尚。我们在重庆市委宣传部和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的领导下,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有:

    一、坚守"责任传媒"理念,拓展新闻报道面,营造和谐社会舆论氛围

    随着报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不少都市报竞相把社会新闻作为争夺读者眼球的主打内容。社会新闻逐渐向"红、黄、灰"方向发展:"红"就是集中报道暴力伤害灾害等事件;"黄"就是对一些涉及性的信息津津乐道;"灰"就是在报道中宣扬一些消极灰色的价值观、道德观。一些报纸以此类报道为主,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市场效果,对本报发行量形成冲击。面对下滑的局面,报社编委会展开讨论,形成共识:不能因市场份额下降,就改变"责任传媒"的办报理念;要打造"和谐晚报",强调人文关怀,树立正确荣辱观;晚报不能够成为"少儿不宜"的报纸,要真正成为老少咸宜的家庭报。

    1、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是"责任传媒"社会责任的根本体现。

    现在,社区成为社会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于是,我们选择差异化竞争方式,提出办报方向要更贴近民生,强调人文关怀,在作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前提下,更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把目光投向社区,聚焦在普通市民身上,通过社区新闻关注人,弘扬真善美。

    去年下半年,我们对采编部门和报纸版面进行了调整,增设了社区新闻部,每天开辟4个版的社区新闻版块,及时报道市民身边发生或与市民生活相关的事件、信息。特别是社会新闻的内容也开始由过去的以突发事件、灾害事件、治安案件为主,变成主要反映百姓邻里之间的感人事、家里事、有趣事。

    社区新闻设立了"新闻故事"专版,每天报道一个市民故事。《山村教师下井挖煤资助贫困生》讲述了山村教师刘念友坚持三年下井挖煤资助贫困学生的故事,报道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并获得2005年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山洪袭来 农民舍亲勇救邻家女》、《一个八岁女孩撑起一个家》、《一封送了57年的战地遗嘱》等报道通过凡人小事,提倡相互关爱,弘扬人间真情,树立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

    2、为读者提供服务,回报社会,是"责任传媒"应有的社会风范。

    作为"责任传媒",我们不仅用版面、稿件倡导新风,而且还通过定期活动来唤起社会爱心,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我们开辟了"新闻援助"和"社区服务"两个服务性版面,前者以投诉调查类新闻为主,后者以实用信息为主,成为市民的好参谋、好帮手。

    我们还借助社区新闻,积极举办各类社会活动,吸引更多市民读报用报。2005年我们从全年报道的典型人物中,请市民投票评选"十大感动市民",几天时间就收到选票3万多张。今年,此项活动已经成为由重庆市委宣传部主办的一项全市性活动。我们每周日举办"共铸和谐社区活动",组织医生、律师、家电修理志愿者等进小区开展服务;开设"互动星期二"活动,邀请政府部门领导来报社坐堂,通过电话和网络与市民互动,回答有关问题,受到群众的欢迎。

    二、树立正确社会主义荣辱观,狠抓队伍素质建设,提高媒体的公信力

    公信力影响"责任传媒"作用的发挥,而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着公信力的大小。为提高队伍素质,报社编委会每年都把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今年3月,我们把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提出"树立正确新闻观,提高新闻公信力"的工作目标,并开展为期半年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采编作风"大讨论。主要讨论以下内容:1、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新闻采编工作中的体现和"三项学习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重庆晚报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3、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操守和品格;4、采编人员中存在的不良风气;5、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6、对于虚假新闻,报社应采取的防范措施等。

    在大讨论中,报社所有一线采编人员均积极参加、踊跃发言。大家结合媒体竞争态势、报社和部门的实际,认真查找采编作风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或建议。大家认为:在新闻采编工作中必须倡导正确的"荣辱观",必须大力弘扬"追求真实魅力"的晚报精神,加强学习自律,并通过制度建设遏止虚浮采编作风的滋生蔓延。

    通过讨论,大家总结出12种不良采访作风和8种不良编辑作风表象和六大根源。一批年轻的新闻人把大家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自发归纳出《新闻采编"八荣八耻"》并以此自律: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荣,以漠视正确舆论导向为耻;以"三深入"、"三贴近"为荣,以"遥控采访"脱离群众为耻;以恪守新闻职业道德为荣,以收受红包以稿谋私为耻;以追求客观真实为荣,以编造虚假新闻为耻;以采访全面准确公正为荣,以主观臆断偏听偏信为耻;以雅俗共赏真情关怀为荣,以格调低俗追求卖点为耻;以编稿严谨把好关口为荣,以马虎了事不负责任为耻;以热爱学习爱岗敬业为荣,以得过且过"打工意识"为耻。

    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大讨论过程中,报社开始出现了"五多五少"的变化:一是跑基层的多了,靠材料的少了;二是主动跑稿子的多了,被动等线索的少了;三是鲜活新闻多了,会议新闻少了;四是责任心多了,差错率少了;五是读者表扬多了,读者投诉少了。

    "采编作风大讨论"现在已经进入最后的建章立制阶段,并在报业集团各部门推广。报社编委会清醒地意识到,新闻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作保障,才能真正巩固大讨论的成果。我们着重抓了学习培训制度、设立专职新闻督察员制度、完善《采编大纲》、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改进考评机制、严格执行人才管理制度等六项工作。

    三、强化"责任传媒"意识,获得两个效益双丰收

    坚守责任,抵制低俗,营造和谐社会舆论氛围,使我们尝到了甜头,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1、深入实践"三贴近",新闻鲜活受欢迎,新闻质量整体得到提升。记者转换观念后,深入基层和社区干部、群众打成一片,由此,在群众中获取大量鲜活的新闻线索,保证了报道内容的丰富多彩。去年以来,本报新闻整体质量得到提升,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个,当选中国文化状元媒体第一名,在重庆市新闻奖评选中获奖篇目和等级均列第一。

    2、"三深入"锻炼了队伍,提高了记者水平。新闻视角的转换,改变了报社的采编工作作风。"眼光向下,心中有人,笔下有情"成为晚报记者的职业追求。有的记者下到数百米深的井下采访,有的记者和清洁工一起扫地、推垃圾,体验普通劳动者的生活。

    3、"两师制"培养了新闻人才。我们多年来坚持对新进入报社的大学生实行"指导导师"和"辅导老师"制度。指导导师由编委担任,负责思想工作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辅导老师由骨干记者担任,负责业务指导。这些举措既保证了报社传统的延续,又使新记者很快适应报业竞争,得以迅速成长。

    4、保证了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在获得良好社会效益和影响力的同时,重庆晚报的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今年,日均零售量增加2万份,持续保持在全市都市类报纸的"领头羊"位置。

    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 杨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