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三项学习教育活动 >> 真知灼见
岳群:在记忆中穿行
2007年01月04日 16:05:52  来源:中国记协
【字号  打印 关闭 

中央电视台 岳群

    接到大会发言任务后,我再次打开了那个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邮箱,科学发展观2005。在这个专门设置的邮箱里,塞满了央视新闻中心众多记者,去年一年以来百余篇发自全国各地的科学发展观稿件,从初稿到修改稿再到第N遍修改稿,字里行间至今还能体会到当时的酸甜苦辣。今天我在这里就给大家讲讲我们采访中的故事。

    一、否定加否定的铬渣山报道

    《青岛:铬渣山的变迁》是我在第二轮科学发展观中的一个报道,这个选题如果不是领导一次次的否定也许就错过了。

    刚开始我们对青岛在产业发展上的取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国内的一些城市,招商引资变成了考核政绩的一个指标,不管什么东西装到筐里就是菜,而青岛却不是这样,他讲究养生之道,它首先要看这个菜适不适合自己,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科学,符合产业链条,环保的项目欢迎,反之。你财大气粗,都一律拒之门外,这不正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态度吗?当我兴冲冲地将自己想法汇报后,领导连续问了我几个问题,适合电视表现吗?打动你的故事是什么呢?一连串的疑问着实浇了我一头冷水,后来我逐渐意识到,科学发展观报道是个内涵深刻的话题,如果电视不能生动地表现,又怎么能起到好的宣传效果呢,也就是说观众不仅要听得明白,还要看得明白。我们又去一点一点磨,这一磨还真磨出个好选题来。青岛有一座铬渣山,是多年生产铬盐产生的有毒废弃物, 30多年来 周围群众因此和企业发生的冲突不断,青岛市把它看作城市肿瘤难以根治。就这样的一个大难题,最近通过循环经济的手段终于开始有了一丝希望。了解到这个选题后,我们赶紧联系采访。而一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顺利,因为企业和政府都有他们的苦恼,政府一些部门怕刚平息的矛盾再次激化,企业则不希望揭过去的伤疤,可见铬渣山这个话题在政府和企业间是多么的敏感。我们想尽办法,努力说服,解释报道意图。终于说服了政府和企业,让我们采访到了这个故事,和这个故事有关的两个代表性人物,一个是从堆铬渣到运铬渣的铲车司机,一个是从一上任就为铬渣头疼的环保局长。其实在采访的时候,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个毒瘤的毒性,为了拍摄有冲击力的镜头,我们在铬渣山待了很长的时间,爬上爬下,铬渣的样子像黄土,可是一旦沾到水毒性就非常大,我们在拍摄的时候,正好遇到刮风,不时感到有铬渣的粉尘扑面而来,不一会儿就觉得嗓子火烧火燎的,陪同的企业人员非常有经验,很快拿来了矿泉水,我打开盖二话不说就往嘴里倒,水快到嗓子眼的时候,就听工作人员大喊一声:"别喝,吐出来。"咕咚,水已经下肚了,因为我们和铬渣山零距离接触,在我们的呼吸间,铬渣早已附着在鼻黏膜、口腔黏膜上,所以必须通过漱口,洗鼻子才能将毒性减到最小。虽然后来我们采取了许多补救措施,喝醋、喝果汁,但都收效甚微。我的鼻子不通气,不断咳嗽,青岛台的记者喷嚏一个接一个,嗓子也哑了,我们那个自称身体比牦牛还强壮的摄像两眼肿得跟哭过一样,还外加做了一晚上的噩梦。也许我们的痛苦才让我们真正感受到科学发展对一个城市,对百姓有多么地重要。如果没有中心领导在选题上的苛刻,也许我们就和这个选题擦肩而过了。

    二、来自零点的短信

    在科学发展观第一轮报道结束后,记者王威的一段话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他是这样说的"在快开播的时候,我的手机上收到一条长篇短信,时间是半夜12点,内容是我们已经几易其稿的导语,短信的发信人是王晓真主任。我们作为一线记者再叫苦不迭就真的很令人汗颜了。"

    的确,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科学发展观报道的组织模式是全新的。为了让报道内容和形式都能和过去有所突破,台长、中心主任亲自参与选题的前期策划,和记者一个选题,一个选题地沟通。中心、部门主任对采访过程全程跟踪,随时提供意见。因此报道选题经常是精中又选,报道内容是精益求精。在浙江安吉的采访,我真正感受到了这个团队的力量,由于故事不够丰满,我经常是白天采访,晚上调整稿件,有时时间太晚,可是第二采访又不敢耽误,只好忐忑不安地给领导发个信息,询问能否给个建议,让我没想到的是,无论多晚,你总能收到有关稿件采录、编辑及创新手法的回复。其实在这次科学发展观报道中,中宣部领导,台、中心领导一直在给我们灌输创新的重要性,并且带头实践,这对我们的报道水平提高是非常大的。在一些小的细节上,无论是台长,还是中心主任、部门主任、制片人都会和记者一字一句的斟酌。虽然采访很苦,但是心里却觉得很踏实。更重要的是在这次报道中很多记者对新闻的理解和报道角度都有了提升,并把这种提升带到了后来的工作当中。

    记者王涵在她的总结中曾这样写到:"我庆幸,有机会参加了科学发展观的报道,可以通过网上的交流沟通方式,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找不到出路的时候,看不到希望的时候,能够实实在在地感觉到领导的可亲可敬,他们总是在第一时间给我们指点,我相信所有前方的记者和我一样,也能够感触到,在那些日子里,领导的敬业也同样感动和激励着我们。"

    三、痛苦中提升自己

    2005年的科学发展观报道分为三轮,持续整整一年,许多为了突破自己,记者都尝尽痛苦,也在痛苦的历练后获得了新的提升。

    记者王小节在出差时都要带不同剂量的安眠药,强迫自己每天能有五小时的睡眠,因为每次入睡她满脑子里都是报道的内容,有时一个灵感闪过就立刻从床上爬起来记录下来。在第二轮报道时王小节因为晕倒引发腰椎间盘突出住进了医院,但是依然忍着病痛继续完成采访,直至被护送回京后,仍在床上坚持写完初稿。从她后来的一篇篇报道中,你可以看到她的采访技巧日渐成熟,对问题的理解也更加有深度。

    而记者徐莉莉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工业的题材,在重庆的报道中她选择挑战自己,前四稿都被领导否定了,她最后把自己关在宾馆的房间里,"请勿打扰"的牌子在门上挂了五天。在这五天里,她查询关于工业的文章,打电话找相关的专家了解情况,认真阅读当地工业部门提供的材料,终于理清了思路,找到了最佳报道方式。她在自己的总结中说:在重庆的十八天她经历了自信---受打击-心力交瘁-走出谜团的过程,在一个陌生的领域终于迈出了一步,这一步将成为她记者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步。

    2005年的科学发展观报道让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记者生涯中都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激发了我们创新的激情,加深了我们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理解,同时更加明确了一个新闻工作者身上的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我想今后在我迷茫、困惑的时候,我都会打开那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邮箱--科学发展观2005,那里留下的点点滴滴都将时刻鼓舞着我。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 高海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