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国记协网 >> 三项学习教育活动 >> 真知灼见
韩亮:脚踏实地 执著追求
2007年01月04日 15:22:18  来源:中国记协
【字号  打印 关闭 

甘肃电视台 韩亮 

    我叫韩亮,1986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自愿支援大西北,在甘肃电视台工作至今。这19年,一直在电视新闻一线工作,6年做后期编辑,13年做记者、制片人。我给自己定下了不成文的原则,不做"请柬记者"、要挖新闻就到艰苦的地方去。

    19年中我跑遍了甘肃的80多个县和2/3的乡镇,这里有日益蔓延的沙漠、退化的绿洲、消失的森林、草原、被淹没的矿井、地震中的村庄、绝收的农户。在采访中,许多农民、下岗工人都成了我的朋友。

    今天,我先来给大家说说我采访中的吃、住、行。

    2001年2月--2002年初,我在甘肃北部的腾格里沙漠边缘制作《沙漠人家》纪录片,这里离兰州有5个小时的路程。我们中间断断续续去了10次,每次10天左右,记录生活在沙漠边缘的那些人种树、种庄稼及婚丧嫁娶等。我们摄制组共3个人,住在我们拍摄的一户农民家里的一间储存粮食的厢房里。冬天很冷,没有炉子取暖,睡觉时我们三个男士就尽量靠得近一些,这样暖和一些;夏天,厢房里有一缸户主酿的醋,味道很大,然后就是一群群的苍蝇。不过沙漠里的苍蝇不脏,就是声音大。后来房东告诉我们一个办法,晚上临睡前,在身上抹一点泥,泥里混上蒿草叶,办法很好。在这里我吃的是农民家里的饭,(每人每天交食宿费20元),每次来之前,我们带一些大白菜、土豆、榨菜、午餐肉等。但这户农民家里老少有10人,几天就吃完了。我们平常就和他们一块吃,吃得很粗糙,搅团加一点辣椒油、醋;季节好的时候,全家一大盆鲜茴香拌莲花菜。我记得在10个月之中,我吃的最好的一次饭,是附近的治沙站请我们去吃的一次羊肉。我们3个人几乎把一只小羊的肉全吃光了。我吃的第一口就是羊尾巴,因为肥、油大,吃起来香。

    再说采访中的"行","行"就是我们的两条腿。因为要拍一段正在进行的爱情故事,我们的采访便形成两条线,两个村子。中间相距5公里。我们除了走,就是中间坐小拖拉机、坐驴车、马车。大家知道,在沙漠里走路是很费劲的,慢慢地我学会了如何在沙漠里走路,来保存体力达到目的地。

    几年过去了,当年我们拍摄的一些对象与我成了好朋友,经常电话联系,我曾先后5次专门参加他们那里的婚礼。这是我们做记者的荣耀。我从他们身上学习到生命的坚强与豁达。

    甘肃地质形态多样,有沙漠也有草原、森林、冰川。这让我们采访变得极为丰富,有好多故事留在记忆中,最深的感觉就是被跟踪的感觉。

    1998年10月份,国家禁止天然林采伐,我和我的同事杨德灵、柴宗强,10月1号赶赴甘肃与四川交界的南部地区、中部地区的林场及林木集散地采访。当时部分林场仍在小范围的砍伐,到了晚上通过邮政车,通过水上放排等多种方式外运非法盗采的木头。

    拍摄到第10天的时候,晚上1点多有人敲我们的门,开门一看,门口放了一封信,没署名,打印好的,警告我们见好就收,并说让我在1个小时内在纸上做出答复。

    我们没有害怕,商量了一下,在那封警告信里回了这样一段话:谢谢对我们摄制组的高度关照。这封信让我们感到自己做一名记者的光荣与自豪。保护林区就是保护你们的家园。我们将继续采访,并欢迎你们主动配合,提供内幕。后来这事不了了之,我们也没有报案。不过在警告信的第3天,我们又是在晚上1点钟收到一封打印的举报信。举报某林场仍在盗伐盗运,于是我们赶夜路,一拍正着,并迅速与森林公安处电话联系。有意思的是,这个林场后来表现很好,在禁伐之后,开始种树,开始安排职工生活,后来我专门报道过一次。他们对我们当时的报道非常肯定,说坏事变好事。

    当然,在采访森林禁伐的20多天里,最惊险的一次是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一个木材集散地。当时是一次正常的采访,内容是这些已经采伐的木材何去何从。但木材集散地的老板做贼心虚,指示二三十个人突然围住了我们的车辆,(当时我们已经采访完毕,正返回到车上)。

    当时我很害怕,因为这里是民族地区,大部分是回族群众,但我还是悄悄地按下了录制键,只是录声音,镜头盖没有打开。

    他们拿着木棍、杠子、甚至铁锹,二三十个人摇晃我们的车,让我们出来,交出摄像机。这个过程不到一分钟。我突然开门,从车里出来,一个人用棍子顶了一下我的腰。我趴在地上,很痛。我爬起来,示意我的同事我没事,然后我说:"大哥、大叔,我们误会了,我是甘肃电视台的记者,我叫韩亮,我哪儿做的不对,您可以批评我,但千万不要弄坏摄像机,我来这儿采访没有别的目的,只想采访禁伐后,这些木材的销路,木材市场该何去何从?

    之后,一个管事的人迅速出现,并向我赔情道歉,喝斥那个用棍子顶我的人,我说:"没事、没事,是我在采访中没有与你们沟通好、解释好,误会了。一场突发风波就这样平息了,至今想起来仍有后怕。

    这是采访中的威胁。同样采访中也有诱惑与陷阱,

    1998年5月1号,我们接到一个匿名电话,连夜赶到甘肃与陕西交界处的XX县。那儿的一个地方矿为了地方利益,争夺资源,向正在建设中的国有矿灌水,致使国有矿停工。损失巨大。

    我设法采访了当时的煤矿的矿长。采访2个多小时,他说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段话:水是我灌的,并重复一次。这段录像证词成了随后事故处理小组的有力凭证。

    采访完矿长,我们返回到车上,第一件事问司机,有没有人到过车上,司机说有人给我们送了一箱水,就在车子后面。我一看,箱子的封条是动过了,迅速与矿上的主任联系,让他取回矿泉水。2天之后,我们得知,一箱水里放了烟、钱,当然还有"不准发,销毁磁带"的指令。

    这件事让我庆幸、自豪。在这样的采访中,记者的警觉、警惕、预判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这期节目最终在甘肃台、中央台新闻联播播出,并促成问题的解决。

    当然,以上事情在我的采访中毕竟属于少数。我对自己满意的一点就是,始终在一线,保持热情、激情,对待每一次采访。有朋友也说我,40多岁的人了,还那样出差、采访、加班、编辑划不来,是透支生命,我不这样认为;因为我喜欢电视,也不觉得有多苦。

    曾有一段时间,爱人外地出差,两岁的孩子无人照顾,我就让孩子睡在机房的椅子上。现在孩子大了,提起这事,她反而自豪。

    也有很多次,我们组织募捐活动,为患尿毒症、白血病的贫困家庭出力。有两名白血病少年、一名尿毒病妇女,因为我们的报道、社会的支持而恢复健康。

    2000年初,为配合中央台在西北大开发元年的"新春走河西",率领一个摄制组,在零下30多度的祁连山下,打着点滴,现场报道。这期间家里的老人病了,住在医院;家中又被盗。为了工作,我没有回家,整个春节期间采制了多条优秀新闻,被甘肃省委宣传部的领导称为"电视界的拼命三郎"。

    今年4月,我们开办了《今晚新时空》这档日播1小时的民生新闻栏目,从筹划、开播到现在,200多天的时间,我从未休息过1天,白天、晚上连轴干,开播不到一个月,我的体重一下子降了10斤,因为疲劳过度,有一段时间每天低烧不退,但我不能休息。因为栏目需要我。我有这么几句口头禅"跟我来"、"让我来干"、"电视人没有家"。

    我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干的,我觉得做一名电视新闻人,就要脚踏实地,把做官、名利心放在一边,做"拼命三郎",做老黄牛。

                                                           2005年11月1日

 
(责任编辑: 高海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