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随笔:“我也是”,你有勇气说出吗?
2017-11-16 11:07:06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华盛顿11月15日电 随笔:“我也是”,你有勇气说出吗?

  新华社记者徐剑梅

  入秋以来,大西洋两岸,社交媒体上带着“我也是”话题标签的性骚扰控诉,从演艺圈、新闻界延烧到政界,让劣迹斑斑的知名人物一个接一个形象坍塌、事业停摆。

  14日,在美国国会众议院的一个听证会上,有议员披露,两名现任国会众议员已被指控性骚扰他人。众议长保罗·瑞安随后宣布,众议院将强制性要求全体联邦众议员及工作人员接受反性骚扰培训。美国参议院此前通过决议,规定参议院所有人员包括无薪实习生,在就职60天内必须接受反性骚扰培训。

  10年前,《大西洋月刊》女记者索菲·吉尔伯特刚出大学校门,参加一个女性对话会,会场里大约有200人。主持人请在场曾经遭遇性骚扰的人举手,只有六七只手迟疑不决地举了起来。主持人于是要求在场所有人闭眼举手,这一次几乎所有人都举起了手。

  吉尔伯特说,10年前,她为美国有这么多女性遭遇过性骚扰而惊讶;而现在,如果发现有谁没碰上过这种事,她才会感到惊讶。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和《华尔街日报》联合进行的最新民调显示,目前美国在职女性中,48%的人说她们曾经在工作场所遭遇言语或肢体上的性骚扰。62%的男性和71%的女性认为,在美国,工作场所的性骚扰是普遍现象。

  性骚扰的长期、普遍存在,固然与性别不平等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恐怕是权势者的自我膨胀、恃强凌弱。受害者在遭遇骚扰的同时,还不得不面对职场处境、职业发展遭受威胁。也往往因为这一缘故,这些受害者忍气吞声、被迫屈服。

  在好莱坞金牌制片人哈维·温斯坦长达30年性侵丑闻曝光后,好莱坞女演员阿莉萨·米拉诺在社交网站推特发送了这样一条信息:“如果你曾经遭遇性骚扰或者性侵,回复这条推特,写‘我也是’。”

  推特发言人说,24小时内“我也是”这个话题标签被推送将近50万次。据美联社报道,在社交网站脸书上,这一标签不到24小时就产生了逾1200万个帖子和回应。

  在两周内,从北美到欧陆,从南非到伊朗,在全球至少85个国家和地区,“我也是”话题标签在推特上的推送量超过170万次。参与者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不少国家网民创建了自己的版本:在意大利,话题标签变成“在那个时候”;在法国为“揭发那头猪”。

  一个名叫“对男性的呼唤”团体创建人特德·邦奇说:“太多男性对女性遭遇性骚扰保持沉默,而这种沉默是性骚扰问题的一部分。”

  邦奇认为,把女性视为物品、财产,认为其价值低于男性的这种想法不仅仅存在于好莱坞;在美国,所有男性,即便对女性非常友善的男性,多多少少都受过这种教导,又把它传给子孙。

  尽管“我也是”话题在社交媒体上的参与度很高,但勇敢将自己经历说出来的仍然只是冰山一角。向职场性骚扰说不,工作和私生活难免会受到影响,需要承受的个人压力难以言喻。

  《金融时报》载文说,性骚扰第一位指证者尤其需要巨大勇气。吉尔伯特认为,长期以来多数美国女性耻于承认遭到过性骚扰或性侵,将之作为个人隐私深藏于心。

  但沉默是有代价的。或许最大的代价,就是性骚扰的普遍性、长期性,以及社会近乎习以为常的麻木与漠视。而从心理学上讲,不能真实地说出过往经历,伤痛就难以愈合。

  网络风潮,骤起骤落。“我也是”话题标签风行社交媒体,让人们感受到性骚扰普遍存在。然而,这能否切实带来社会改变?

  上述民调发现,44%的受访女性表示,在名人涉嫌性侵案接踵曝光后,她们现在想要“公开说出”自己的经历。与此同时,77%的男性表示,“如果看见一名女性受到不公正对待,(他们)现在更愿意公开说出来”。

  40年前,美国法律对性骚扰还没有明确定义。《纽约时报〉日前报道,1979年,律师凯瑟琳·麦金农援引美国1964年《民权法》第七条,把性骚扰作为歧视的一种形式,以此为由提起诉讼。1986年,她在美国最高法院打赢了性骚扰官司。

  社会进步如逆水行舟。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7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显示,从全球范围看,男女平等状况十年来首次出现倒退。报告根据全球男女收入差距进行估算,从职场角度实现男女平等需要再等217年。

  等,有用吗?说出来,让人们知道,这是改变的第一步。

+1
【纠错】 责任编辑: 龚婷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通讯:开往印度洋港口的“中国造”列车
通讯:开往印度洋港口的“中国造”列车
美国艺术博物馆举办兵马俑特展
美国艺术博物馆举办兵马俑特展
天津北大港湿地迎来大批迁徙候鸟
天津北大港湿地迎来大批迁徙候鸟
“雪龙”号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
“雪龙”号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121965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