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穿梭在千年驿站上的丝路“译倌”:上班出境 下班回国
2017-06-06 16:09:10 来源: 新华社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6日电 题:穿梭在千年驿站上的丝路“译倌”:上班出境 下班回国

  新华社记者顾煜、张晓龙、贺占军

  晨光熹微,玛丽娜就起了床,将家中3个孩子和家务安排妥当后,与几个同乡一起乘坐出租车,从哈萨克斯坦一个名为雅尔肯特的城市,前往30公里外的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

  由于拥有在合作中心工作的证件,玛丽娜很快就办完通关手续。“早晨9点上班,下午6点多下班,每人每个单趟也才500坚戈,相当于10元人民币。”趁着办公室尚未开门,她抓紧时间补了补妆。

  “我做翻译工作,要有好的精神状态。”得益于曾经在新疆伊犁师范学院留学学习一年中文的经历,今年5月,玛丽娜应聘成为合作中心一家名为“中科国际贸易中心”招商部的一名翻译。

  “我的主要工作就是翻译,一个月工资2700元人民币,丈夫在合作中心开车帮客商拉货,每月赚得比我多。我们在雅尔肯特还有一家商铺。”玛丽娜笑着说,她主要负责和哈萨克斯坦相关部门对接、协调,同时接待一些大客户团队,并将自己的熟客介绍到这里进货。

  和玛丽娜一样,在合作中心内每天有数百名来自哈萨克斯坦、中国等国的“译倌”,除了中文和哈萨克语,不少人还会说流利的俄语、英语等。每月2000余元人民币的工资让来自哈萨克斯坦的“译倌”们成为当地的白领,“这只是基本工资,一些翻译还会有售货提成。我们的工作让家乡不少人羡慕,在家乡每月只能赚1000多元人民币。”

  除了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翻译,也有不少来自中国的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汉族等不同民族的居民也在合作中心做翻译兼销售工作。

  今年22岁的拉扎提是新疆特克斯县人,从学校毕业不久便在合作中心找到了一份翻译兼销售的工作。“我主要售卖果汁、糖果、饼干等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食品,客户主要是中国人。”拉扎提向记者介绍着货架上的食品,五层的货架上,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食品琳琅满目,不时有顾客进来询价购买,不少是回头客。

  “虽然我不会俄语,但是我会讲哈萨克语、汉语和维吾尔语,都能用得上。”刚接待完一批顾客的拉扎提谈着自己的想法,“我在这儿也经常会和外国人,特别是哈萨克斯坦的顾客打交道。虽然接触并不深,但多少开阔了我的眼界,为自己以后创业做准备。”

  合作中心位于有“千年驿站”“百年口岸”之称的中哈边境口岸霍尔果斯,横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界河两岸,是世界上首个跨境自由贸易和投资合作区,也是我国首个“边境之内、海关之外”的特殊区域。在总面积5.28平方公里(中方区域为3.43平方公里,哈方区域为1.85平方公里)的全封闭区域内,各国商人和游客随意穿梭其间,区域内的两国商铺和游客享受着免、退税等优惠政策。2012年4月18日正式封关运营以来,这个横跨两国的特殊经贸区迎来日益旺盛的人气。

  目前在中哈合作中心经营的商户总共有4000余家,从业人员有6000多人,免税店40余家,每天都有数千人在合作中心旅游、观光、考察、购物。

  “在这里,哈萨克语、汉语大部分情况都可以应付过来。”和拉扎提一样,库来也是一名来自中国的哈萨克族,在合作中心中方一侧名为“丝绸之路哈萨克族美食餐厅”工作的她,是店里唯一的中国服务员,包括餐厅老板在内的其他人都来自哈萨克斯坦。

  “库来既懂汉语,又懂哈萨克语,十分有优势。”餐厅老板扎普兰告诉记者,来这里吃饭的一半是中国人,一半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人,“以后合作区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美国、英国和其他国家的人过来,那时我还得雇佣些会讲英语的翻译来照看生意!”

  下午6时许,各国客商纷纷出关离去,“译倌”们也陆续离开店铺或办公室,玛丽娜和丈夫一起坐上早在合作中心外哈方一侧等候的出租车,向雅尔肯特方向驶去。拉扎提仍然选择步行,走向位于中方一侧的霍尔果斯市出租房。

点击查看专题
点击查看专题

+1
【纠错】 责任编辑: 王頔
相关新闻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济南:大熊猫园内散步尽享美好春天
济南:大熊猫园内散步尽享美好春天
长兴花香浮动 正是踏青好时节
长兴花香浮动 正是踏青好时节
雨后西湖晴归来
雨后西湖晴归来
新疆塔里木:棉花播种忙
新疆塔里木:棉花播种忙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7681121096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