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人,“一带一路”上最美的风景
2017-05-08 07:27:46 来源: 人民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德国出租车司机格兰德勒和她的“一带一路”宣传车。记者 冯雪珺摄

  来自斯里兰卡的萨曼在斯里兰卡南部高速延长线项目工地上开车。资料图片

  巴基斯坦小伙儿纳西姆在中国留学期间参加志愿者活动,与中国小学生合影留念。纳西姆提供

  德国德累斯顿——

  格兰德勒和她的宣传队

  驻德国记者 冯雪珺

  正值复活节假期,德国东部城市德累斯顿的老城区里游客络绎不绝。在申培尔歌剧院广场前,人们纷纷被一辆精心“打扮”的出租车吸引。出租车两侧插着中德两国小国旗,顶上竖着中德双语写就的“丝绸之路”标语,车身后同样贴有双语标注的“中国梦”宣传,车门上还挂着一面“一带一路”的旗帜——全部都是鲜明的中国红。

  车主是55岁的比吉塔·格兰德勒,出生于德国西部城市杜伊斯堡,她开出租车十多年了。对常年开夜班车的格兰德勒来说,白天本该是休息时间。不过,打今年3月起,她利用白天时间,主动承担起了“一带一路”义务宣传员的工作。

  格兰德勒告诉本报记者:“今年3月,我在《北京周报》德文版上读到了对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的一篇访谈。我很认同他对‘一带一路’的看法,它会给沿线国家带来基础设施现代化、更多就业和经济繁荣。应该让更多德国民众了解到这一倡议。”

  格兰德勒决定在白天将出租车改造成“一带一路”宣传车,停在闹市区,分发自制的“一带一路”宣传手册,告诉市民“一带一路”是什么,对德国意味着什么,如果不积极参与会错过什么。没有人会中文,她就通过在线翻译,把相关的中文放大打印,“依葫芦画瓢”地裁剪出来,做成宣传标语,竟然写得有模有样。在格兰德勒的影响下,她的丈夫也参与其中,此后陆续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宣传队伍,有出租车司机,也有面包师。格兰德勒将这个10人左右的小队,亲切地称为“一带一路”大家庭。

  得益于出租车司机的职业特点,格兰德勒总爱跟天南海北的乘客聊几句。“2013年,我问一名中国乘客可不可以谈谈‘一带一路’,对方说,这是政府层面才关心的大问题。如今,我用不标准的中文念出‘一带一路’,中国乘客都会说,这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惠及世界的重要倡议。”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升。这一点,格兰德勒从乘客身上就能体会到。“去年,一名弗莱堡大学的德国女学生告诉我,她一定要让未来的子女学习中文,因为中国未来在科学界的领军潜能不容忽视。”然而当谈到“一带一路”时,德国乘客的普及度远不及中国乘客。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17世纪就曾提出,欧洲和中国作为‘相隔遥远的民族,相互之间应建立一种交流认识的新型关系’,‘唯有相互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格兰德勒表示,尽管德国媒体没少提“一带一路”,但大多是就概念谈概念,很少踏踏实实地将“一带一路”和民众的关联说清楚。

  真正让格兰德勒深有启发的,是在德累斯顿卫生博物馆偶然看到的一座展览模型。展示动静脉血管系统的人体模型,和1990年贯通的第二欧亚大陆桥路线图并列摆放。“展览说明很有意思,‘满身的血管系统是保障人体生机活力的交通基础设施……欧亚大陆桥等铁路运输线则是保障沿线地区经济活力的血管系统。’”格兰德勒突然明白了“一带一路”对德国的重要意义。“基础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民生质量。如果德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中来,必定会促进基础设施的更新和扩建。”“顿悟”的格兰德勒想通过自己的“一带一路”宣传车,将感悟分享给更多的普通民众。

  在一旁帮忙分发传单的卡西亚·克鲁茨科夫斯基告诉本报记者,中国在过去30多年中的发展有目共睹。“中国让几亿人口摆脱贫困,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做到这点。”她表示,德国应该向中国学习发展经验。“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与沿线国家互利、互助,实现“共赢”,为人类未来创造了新的可能性。

   1 2 下一页  

+1
【纠错】 责任编辑: 毕秋兰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一带一路·好伙伴丨尼罗河上划龙舟
    一带一路·好伙伴丨尼罗河上划龙舟
    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悼念邵云环等烈士
    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悼念邵云环等烈士
    杭州:宋代古莲“复活”
    杭州:宋代古莲“复活”
    赛马会上的礼帽盛宴
    赛马会上的礼帽盛宴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6011295938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