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记者手记:走进天然去雕饰的苏丹(组图)
2017-01-10 13:49:53 来源: 环球网
分享至手机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在一望无际的戈壁上看日出,看那抹金色洒向每个角落。

  在世界最长的河上泛舟,看异域的风情、看自然的恩赐。

  在古老的金字塔群中穿梭,看人类文明史静静地流淌。

  在盐度最高的的海域扬帆,看色彩斑斓的海洋生物。

  青白尼罗河交汇处 摄影 简人卫

  麦罗埃金字塔群 摄影 任奇

  这就是苏丹,非洲东北部,撒哈拉沙漠的东端,青白尼罗河在此交汇,孕育了古老的文明,养育了含蓄善良的苏丹人民。有幸随中国记协代表团来这里访问,紧张的四天行程让我走进这个天然去雕饰的国度。

  浑然天成的质朴和友善

  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精神气质的就是那里的人民。苏丹地处非洲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要冲,多种族特点显著,黑人和阿拉伯人是两大主要族群。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70%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多属逊尼派,主要居住在苏丹北部到青尼罗河与白尼罗河的河间地区,也正是我们此行的主要线路。温和亲切是最直观的印象。

  来华访问五十余次的苏丹总统助理、发展对华关系委员会副主席贾兹博士说,“苏丹人民对中国人民有天然的亲近感,这不仅源于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曾经联系着两国文明往来,还源于二十年来中石油、中水电等中资企业在苏丹石油、农业灌溉等领域无私地援助和奉献,中国人给苏丹当地人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他表示,到访过中国的苏丹人都说,如果不看肤色,两国人民的五官非常相像。

  这样的亲近感无处不在。无论是这几日密集采访的苏政府政要,如贾兹博士、红海州州长哈米德、旅游部副部长贾拉汗、苏丹记协主席萨迪克等,还是陪伴我们的陶菲克先生、欣然女士,亦或是街头巷尾偶遇的男女老少,每个人都带着直达内心的笑容,或爽朗或含蓄,让你如沐春风。一句中文的“你好!”,抬头望去必是清澈见底的笑眼,挥手致意,内心暖融融的。那份质朴和友善浑然天成。

   一蹴而就的斑斓与和谐

  苏丹红海州州长哈米德自豪地说,苏丹不仅有古老的人文历史遗迹,也有多个观察动植物的自然保护区,更有独特的沙漠、海洋和高山交融的自然景观。

  这里的色彩仿佛着了太阳直射的魔力,绚烂异常,一如苏丹女士的服饰。天更蓝、海更碧、沙更金,而反衬天空、碧海和沙漠的那些灵动的云、鸟、骆驼和驴子却是纯洁的白,与那些艳丽相生相成。受日光眷顾,这里的瓜果异常甜美,尤其是西瓜和芒果堪称一绝,百吃不厌。美食、美景、美丽的人们,一幅斑斓和谐的画卷就这样一蹴而就。

红海岸边 摄影 简人卫

路边集市 摄影 徐波

撒哈拉沙漠 摄影 徐波

撒哈拉沙漠中的巨木化石 摄影 徐波

  诚挚盛情的欢迎和邀请

  去年5月,中苏两国政府签署谅解备忘录,苏丹正式成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国家。这是中苏两国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在人文交流领域达成的重要成果,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巴希尔总统签署的“中苏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声明”精神的重要体现。苏丹政府正致力于旅游线路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汉语人才储备等工作,并积极探讨简化中国公民复苏旅游签证手续。旅游部副部长贾拉汗表示:“我们欢迎中国游客来苏丹旅游,也欢迎中国企业与我们开展旅游产业合作”。

  江苏南通建工集团在苏丹首都喀土穆投资建设的南通宾馆和尼罗休闲农庄项目已经投入运营,这为那些担心来苏水土不服的中国游客大大减少了顾虑。该项目负责人裴永宏表示,“欢迎更多的国内朋友来苏旅行访问,相信中苏两国在旅游领域的合作将会结出更为丰硕的成果。”

  这儿就是苏丹,或许不够现代、不够舒适、也不够便利,但它那样真诚、那样美丽、那样清水芙蓉!(环球网特约记者 徐波)

+1
【纠错】责任编辑: 何险峰
新闻评论
    北京绚丽朝霞“刷屏” 网友:“美得不像话!”
    北京绚丽朝霞“刷屏” 网友:“美得不像话!”
    “国之栋梁”:盘点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国之栋梁”:盘点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科研人员首次利用红外相机对祁连山青海侧开展野生动物调查
    科研人员首次利用红外相机对祁连山青海侧开展野生动物调查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294395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