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争议一路随行

2016年10月25日 16:49:19 来源: 新华网

  10月13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音乐人兼作家鲍勃·迪伦。新华社发(石天晟摄)

  新华网洛杉矶10月25日电(记者张超群)近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音乐人兼作家鲍勃·迪伦。年届75岁的迪伦成为自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创立以来首位获得该殊荣的音乐人,也成为自1993年托尼·莫里森之后,又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人。与此同时,诺贝尔文学奖该不该给歌手成为各国人民热议的话题,有媒体认为,迪伦获奖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结果。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近日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揭晓诺贝尔文学奖。文学院在当天发表的新闻公报中说,迪伦因为“在美国歌曲传统形式之上开创了以诗歌传情达意的新表现手法”而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

  对于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世界各国媒体产生了广泛的讨论。英国《卫报》写道,“鲍勃·迪伦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音乐唱作人。由于在赔率名单上出现的频率高,曾被视作是诺贝尔奖的陪跑成员之一。2011年,已结束的赔率赌注使其获奖概率飙升至第四,正如英国立博公司形容的那样:‘这是消息灵通的文学爱好者们一场筹码颇多的赌博’。”

  《纽约时报》撰文写道,“瑞典文学院选择一位流行音乐人赢得世界文学界最高的荣誉戏剧化地重新定义了文学的边界,引发了对歌词是否与诗歌具有同样艺术价值的讨论”,文章指出,“迪伦获奖被认为是弥合了高雅文学和更具商业气息作品之间的鸿沟”。

  诺贝尔文学奖是对获奖者一生文学成就的肯定,而非只奖励某一部作品。在《纽约时报》题为《鲍勃·迪伦获诺贝尔奖重新定义文学边界》一文写道,“现在,迪伦先生,摇滚音乐界的诗人被授予了同T·S·艾略特、加西亚·马尔克斯、托尼·莫里森等人具有一样荣光的诺贝尔文学奖”,文章指出不少人对歌词可以与诗歌等高雅文学作品等量齐观持有不满意见。《华盛顿邮报》也称迪伦获奖的消息是“瑞典发生的爆炸性新闻”。

  美国小说家拉比·阿拉曼迪公开表示,“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如同菲尔斯太太的曲奇饼干获得餐饮界米其林三星称号。这几乎是一个和当年给温斯顿·丘吉尔诺贝尔文学奖一样愚蠢的决定”。美国畅销小说《十九分钟》(关于一场校园枪击案的后果)的作者乔迪·皮考特尖刻的写道,“我为迪伦高兴,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也可以获得格莱美音乐奖?”

  也有一些人认为迪伦的歌词有抄袭嫌疑,他们指出迪伦在自传《编年史:第一部》中明显借鉴了杰克·伦敦书中的话语,迪伦2001年出版的专辑《爱与窃》有抄袭日本小说家佐贺纯的语言。

  对此,迪伦本人2012年接受《滚石》杂志采访时曾说,“在民谣和摇滚圈,引用是一个使内容丰满或者更加丰富的做法。歌词首先要与音乐和旋律一致,在这基础上怎样都可以。你创作的所有东西都是你的,我们都这么干”。

  一些研究文学的学者对迪伦的歌词单拿出来离开曲调是否可以成为诗的课题已经研究了相当长的时间,甚至在一些文学学术专著中也仔细分析了迪伦的音乐。在2006版的《牛津美国诗歌》一书中就收录了迪伦的歌曲《荒凉的街道》,剑桥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迪伦在剑桥的同伴》一书进一步称赞具有他杰出文学家的才能。

  美国彭博社专栏作家卡斯·森斯坦说,“如果《就像滚石》是迪伦的《哈姆雷特》,那么《荒凉的街道》就是他的《李尔王》。其中充满炙热的梦想,亦或爱情的篇章,展现了人性的多面。”

  美国音乐记者、音乐类脱口秀主持人艾伦·莱特评论,“这个奖项的意义不只是其影响力,更是打破了诺贝尔文学奖长期颁发给那些不被人熟知的小说家”,“迪伦获奖至少让人们意识到文学的界限变宽了,优秀的歌词作品也是文学世界的一部分”。

  “毫无疑问,迪伦创造了一本杰出的美国歌集”,《纽约时报》音乐评论人乔恩·帕雷利斯写道,“这本歌集既有崇高的内容,也有接地气的部分,其中充满叙述、想象力,既浪漫、博学,又充满个性和时代共性。”

  “他的音乐与他的诗在精神上交融,叙事上互补”,一位评论家指出。

  对于种种针对迪伦的质疑,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给出的获奖词中可谓是一种有力的回击。达尼乌斯说,迪伦将他的诗歌通过歌曲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与古希腊的诗人荷马和莎孚通过音乐表达的经典作品别无二致。鲍勃·迪伦的作品虽然是让人“听”的,但完全可以把它们当做诗歌来“读”。

  文学院评点说,迪伦是一位标志性人物,对当代音乐的影响深远,同时“也是亚文学不断追随的人物”。事实上,迪伦分别于1996年和2006年分别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纠错】 [责任编辑: 田颖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54721293306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