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让青少年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沙漠绿洲”

2016年09月21日 15:03:59 来源: 新华网

    9月17日,2016中秋小长假的最后一天,参加过今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展望》青少年环境教育实践营”的部分青少年来到位于北京三里屯的联合国大厦,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部分官员、组织者和志愿者再次相聚夏令营分享会。

    9月17日,参加环境夏令营的部分营员、志愿者、老师和组织方代表在北京联合国大楼院内合影。(图片来自北京正谷有机)

    今年暑期,7月下旬和8月上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继前年和去年后又一次联合亿利公益基金会组织开展了两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展望》青少年环境教育实践营”,在中国海选了来自世界各地近80名关心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9-16岁的青少年,分两期进入库布其沙漠,实地考察沙漠的生态修复历程和成果,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专家零距离学习交流,较为系统地了解和体会联合国去年刚刚发布的17个SDG(可持续发展目标)。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国代表处官员蒋南青博士介绍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十分注重青少年环境教育,在中国与众多政府机构、NGO、企业和媒体合作组织了一系列包括本次‘沙漠’夏令营等环境教育活动。”

    时隔一个多月后,和曾经陪伴自己在沙漠夏令营里摸爬滚打了7天的小伙伴们见面,大家一起回忆起暑假期间冒酷暑到库布其沙漠里参加环境夏令营的点点滴滴。特别是在会上观看到特为本次夏令营拍摄制作的纪录片《当少年遇上沙漠》时,小伙伴们更是兴奋不已。

    夏令营分享会现场。(图片来自北京正谷有机)

    谈起那7天,孩子们仿佛又置身于那个炙热而神秘的沙漠。每天早出晚归,实地走访、上课、交流分享会,最长的一天里从早上4点出发到晚上9点才回到宿舍。但当大家开始真正接触到沙漠那摄人心魄的美,了解到当地居民为了让沙漠变成现在的绿洲而近30年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植树治沙时,这些城市长大的小营员们在精神和意志上都得到了洗礼。最后分别时,大家都依依不舍,甚至回到家中还会念念不忘那片神奇的沙漠和小伙伴们。

    夏令营营员胤桐、胤庭和组织方老师合影。(图片来自北京正谷有机)

    不日就要赴英国伊顿公学上学的胤桐和胤庭兄弟是参加夏令营的小伙伴中年龄较大的学生,胤桐在发言中说:“在实现联合国17项可持续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能够做的,恰恰就是从这一分钟起,改变你们的生活方式,让它变得更加可持续。”

    纪录片《当少年遇上沙漠》视频截图。

    纪录片《当少年遇上沙漠》是绿艾纪录(民间环保公益平台)负责人龚志华在得知这次夏令营需要影像记录时,主动义务承担,经过一个多月前期准备,龚志华和营员们同吃同住拍摄并剪辑而成。

    绿艾纪录龚志华义务拍摄现场工作照。

    说起为什么要做这件事,龚志华感慨良多:“绿艾纪录从2009年就开始专注环保公益宣传,2013年有幸加入联合国中国可持续消费伙伴关系后,一直在策划做一个系列公益纪录片。近几年,我们也参与一些相关纪录片的制作和出品。我了解到库布其居民在亿利资源的带领下艰苦治沙28年,修复生态。我一直想把库布其治沙的故事拍成纪录片,这次夏令营正好是个契机。”

    蒋南青博士说,“这次环境夏令营正值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全球推行,通过实地考察学习的方式,能让青少年更真切地体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和重要性,而用纪录片的方式来呈现,是一种新的尝试。”

    “‘全球环境展望’是环境署的旗舰报告,里面有非常多的科学知识,但是孩子们很难接受,环境署又继续开发了‘全球环境展望’青年版,并在此版本上组织了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希望籍此更好地传播环境科学最新知识和发展理念,让孩子们现在就具备面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情怀,”蒋南青补充说。

    谈到此次环境夏令营对青少年的影响,联合主办方亿利公益基金会窦瑞说:“青少年应在适合的阶段培养相应的能力,而环保是要从小就开始,一辈子都要培养的。”

【纠错】 [责任编辑: 王俊景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54651292920111